余华的《活着》:受苦的人,根本没有权利悲伤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18

余华笔下的人物大都悲而不伤,因为受苦的人根本没有权利悲伤。

大多数时候,读者反而比受难者哭得更惨。

《活着》中的富贵,他的一生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的话,那就是“苦”,两个字,就是“很苦”。

倘若世间苦楚共10分,富贵占8分,天下人平分剩下2分。

富贵只是一个普通人,甚至还不如普通人,至少我们普通人不会赌钱把父辈几十年的家业败光,富贵做到了。

自此后,一桩桩离奇的苦难和未知的变故纷至沓来,他没有声嘶力竭的呐喊,没有歇斯底里的崩溃,更没有怨天尤人,他用刚刚埋葬完亲人的双手抹一把眼泪,太阳出来,扛起锄头继续下地干活。

有人问富贵:“你不难过吗?”

富贵:“难过,难过日子也得继续过啊。”富贵明白,他根本没有时间、没有权利去悲伤。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苦难是什么?苦难应该是土壤,只要你愿意把你内心所有的感受,隐忍在这个土壤里,很有可能开出你想象不到的灿烂的花朵。”

终于明白,大自然创造出了那么多红橙黄绿的花朵,为什么唯独没有黑色的。因为黑色的花朵是要开在人们心里的啊。

富贵的儿子——有庆为救县长的情人,在医院输血过多,血尽人亡。

富贵不敢告诉病重的妻子——家珍,他只好一个人把儿子的尸体背回家,偷偷埋在村西头的坟地。

看着有庆躺在坑里,越看越小,不像是活了十三年,倒像是家珍才把他生出来,一想到再也见不到儿子了,富贵失声痛哭,但又怕家珍听到,他蹲下来捂着嘴巴。

回到家,他骗家珍说,儿子还在医院呢。

接下来的日子,他白天在田里干活,晚上就去有庆的坟前坐着。

儿子死了是很难过,但家里还有一大家子人等着他去养活,他只能继续干活。尤其一想到家珍的病,富贵只能掩藏好悲伤,去更卖力的种地。

再后来,富贵的女儿因为难产,生下儿子——苦根后,死在产房。

富贵的老婆悲伤过度导致重病恶化,也不治身亡。

富贵亲手埋葬的女儿和老婆,一颗心还要怎么伤?原来伤心的尽头竟然是安宁。

多年后,年迈的富贵一脸微笑地回忆:“她们死得好啊,死得平平安安,干干净净。”仿佛一片青草在风中摇曳,宁静在遥远处波动。

后来富贵和孙子苦根,一老一少,相依为命。富贵在家里留了一碗煮青豆给苦根,自己就下地摘棉花了。

回到家,看到苦根歪歪地躺在床上,嘴里还有 两颗没嚼烂的青豆。因为家里太穷,难得吃上青豆,苦根竟然吃豆子把自己撑死了。

往后的日子只能富贵一个人过了,即便如此,他也从来没想过寻死,一次在牛市场,富贵从刽子手里买下了一头待宰的老黄牛。

他觉得自己跟这头牛特别像,是“两个老不死”,看到它,就像看到了自己。

老来食无忧,唯有情难寄。

富贵的一生,就像一根头发承受了三万斤的重量,最后没有断。

只要活着,就会有各种出其不意的意外,只要活着,就永远不会被打败。

苦难只能摧毁一个人的意志,不能摧毁人的生命,只要生命尚存,那些曾经伤害我的,终究会使我变得更加强大。

今天刷视频,看到一个男人妻子去世,悲伤难眠的他剥了一夜的玉米,评论说,成年人的悲伤总是无声无息。

而我透过画面,好像突然看见了小说中的富贵,掩藏好悲伤,用现实去对抗另一个现实。

契诃夫说:“受到痛苦,我就喊叫,流眼泪,这才叫生活。”

但我觉得,受到痛苦,不喊不叫,不流泪,才是真伟大。我们东方人是经受过无数苦难的民族,我们更懂得如何更好地面对苦难。西方人只求身心痛痛快,根本无法体味我们东方人的深情内敛。

雅典残奥会上的“无臂飞鱼”——何军权,大家还记得吗?

3岁时的他,因为爬上一个不足一米的简陋变压器台基意外触电,从此失去了双臂。

也曾哭过,难受过,但那又能怎么样呢?

小小的他面对苦难时,跟《活着》中的富贵竟然出奇地相似,受苦的人没有资格悲伤,他擦干眼泪,站起来继续向前走。

他试着自己穿衣、穿鞋、大小便,到了上学的年纪,他就练习用脚写字。

即使脚趾磨破了,他依然坚持。

他没有因为自己残疾的身体而放弃生活。

后来大家发现他游泳很厉害,他就去参加了游泳比赛。

在教练的指导和锲而不舍的训练中,他终于突破了自己的人生。

在各大残奥会上,获奖无数。

刘德华曾说,自己最佩服的运动员,就是何军权。

他说,我好佩服何军权,他没有胳膊,却能游得那么快,每次在泳道里折返,都需要拿头撞壁。

你看,苦难算什么?

只要有一颗种子,在阴暗晦涩的阴沟里,也能开出万丈光芒的花。

反观我们自己呢?

过着平常人的平常生活,已经是大大的幸运,还有什么资格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呢?

当我们经历磨难,发现眼前身后都是黑暗时,可以做的只能是“看脚下”。

此去经年,多年后的我们会感谢那时候的自己,再回想当初都只作笑谈,大大咧咧地说一句:“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

就像余华《活着》小说中的富贵一样,一切只付笑谈中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