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孟子说过一句话:( )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18
论孟子“知言养气”说及其后世影响摘 要:“知言养气”说是我国古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孟子提出的,“知言”是指辨别语言文辞是非美丑的能力,“养气”强调的是人的内心道德修养功夫。“养气”才能“知言”,“知言”是“养气”的外在体现之一,孟子的“知言养气”说不仅对人格塑造有重要意义,更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与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从概念、原因及后世影响等方面浅论孟子的“知言养气”说。关键词:孟子;“知言养气”说;后世影响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继承了孔子的“仁政”思想,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不断,孟子感于时代变化,确立了自己的学说体系,希望自己的理念能够转化为治国理政之道,“知言养气”说是其重要观点之一。一、概述(一)知言“知言”一词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何谓知言?”曰:“_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1]在论述何为“知言”的时候,孟子列举了“_辞”“淫辞”“邪辞”“遁辞”,指出听到这些不正当的言辞就知道其危害,这就是“知言”。可以看出,孟子的“知言”主要是对文辞是非美丑的辨别能力,对偏颇、放荡、邪恶、搪塞的言辞能够有自己的判断,这里的辨别不仅是对他人言辞的辨别,也指向我们自己,对自己不恰当的言辞有所辨别,才能及时制止。外在的言辞是由人们的内心产生的,有何种“心”就会发出何种言辞,因此人们要修炼自己的内心,也就是“养气”。言辞发于人们的内心,而不正当的言辞会“害于其事”,这体现出孟子的士人身份和希望自己的主张服务于治国理政的思想,与时代精神相契合。(二)养气“养气”一说同样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2]关于“养气”,孟子提出“浩然之气”的概念,并说明“气”是一个很难言明的东西,是极其正大刚强的,要用正直之道去培养它,要有正义和道理配合,要日积月累并内发于心外化于行,孟子还用宋人“拔苗助长”进行类比,说明“养气”也是一样,要修炼自己的内心,日积月累,坚持“义与道”并付诸实践,久而久之就能够培养出“浩然之气”。孟子的“养气”实际上就是提升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做到“不动心”,才能够“知言”,实现个人的价值,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孟子希望以“养气”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改善社会风气,并能够有益于国家治理。(三)二者关系后世将“知言”与“养气”合到一起并称为“知言养气”是有其内在依据的,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有:“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3]孟子将“知言”与“养气”放到一起,在被问及擅长什么的时候,孟子回善“知言”,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说明孟子把“知言养气”看作提升自我的重要方法。本文认为二者的关系是:“养气”是“知言”的基础和前提,“知言”是“养气”的重要体现之一。在孟子的论述中,“养气”侧重于内心修养,“知言”则侧重于外在表现,“养气”才能够“知言”,而能够“知言”的人一定是有“气”存于内心。《孟子》一书由孟子及其弟子所著,虽是对话散文,但在编写过程中是有其内在逻辑的,而《孟子·公孙丑上》一篇在论及“知言”与“养气”时,孟子先论述了何为“浩然之气”,再论述何为“知言”,体现了在孟子的思想中,“浩然之气”应是基础和前提,“知言”是其重要的外在表现之一。二、原因分析孟子为何会提出“知言养气”说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时代原因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士人阶层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开始走向政治舞台,诸侯对权力的争夺使得他们需要有才能的士人辅佐,士人的待遇与社会地位提高,基于这种时代背景,有着高度责任使命意识与自信的孟子说道:“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种自信的背后,需要修养支撑,孟子认为,士人只有经受艰苦磨难,“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才能养成大丈夫品格,辅佐统治者建立理想的仁政王道世界。(二)性善论根基孟子在孔子“性相近”的基础上提出“性善论”,他在《孟子·告子上》中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仁为恻隐之心,义为羞恶之心,礼为恭敬之心,智为是非之心,这些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人的天性是仁义礼智,提出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还是引导人们向善,改变混乱的社会风气,而向善则需要“知言养气”,恢复自己本来就有的“善”,修养良好的道德品行与言辞举止。王兴国在有关孟子“知言养气”说的论述中曾说:“从孟子的本心论与人性善论的进路来理解与诠释这些概念”[4],可以说,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是基于其“性善论”思想的,关于人性本善的_述是孟子引导人们养自身“浩然之气”的逻辑前提。(三)孔子思想的影响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孟子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是必然的。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论语·颜渊》中有:“克己复礼为仁。”[5]要做到“仁”就要克制自己的行为,不符礼制的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动,以恢复礼义,这种自我克制、自我约束与孟子的“养气”是相似的,都要通过自我修养形成良好的品行。《论语·尧曰》中有:“不知言,无以知人也。”[6]不懂得分辨别人言语的是非好坏,就不可能认识人,言为心声,要了解一个人,首先要辨别他的言辞,因此要“知言”,这与孟子的“知言”也是一致的。三、后世影响在文学创作方面,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指出,作家首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性,养成“浩然之气”,才能有好的言辞,就像今天说的,透过一个人的文章,可以看到他的思想,思想是一个人的内在逻辑,最终会表现在言行举止上,想要有美好的言辞,“养气”是基础。孟子的“知言养气”说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一)对文学批评孟子提出“知言养气”说,将一个人的文章与思想联系起来,认为只有养“浩然之气”,坚持正义与道理,日积月累修炼自己的内心,才能有好的言辞,这对后世的文论家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成为评价一个人道德品行的重要方面,通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可以发现他的文章风骨,例如,曹丕的“文气说”,指出文章以作家的“气”为主,一个人写出来的文章和他的气质、个性是密不可分的,不同的气质,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不同风格,曹丕的“文气说”强调“气”对“文”的重要性,与孟子“养气”然后“知言”有异曲同工之妙,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二)对文学创作“知言养气”说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是两方面的。首先,受这一观念的影响,作家们为了创作出美好的言辞,必然会更加尽心地“养气”,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其次,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会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气”融入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抱负,例如,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曹操,他的诗歌中有一种豪放的气势和宽大的胸襟,这与他的政治家身份和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他的《观沧海》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两句便展现了一个登高远眺的英雄形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更是通过日月星辰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表达胸怀天下的理想抱负,我们能够通过曹操的诗歌感受到他的性格思想,这其中便体现了“知言养气”说的影响,孟子的“知言养气”说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作家关注自我、关注内在,促进了文学自觉。总之,孟子的“知言养气”说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有利于人们自觉提升自我修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知言养气”说是孟子思想中的重要内容,是研究孟子不可忽视的一环,对后世的人格塑造、对文学理论的发展以及文学作品的创造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值得不断研究与探讨。来源:北方文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