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卫视的定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2

一个电视频道的节目定位,是对节目内容的主导性取向或节目类型特征的标定,是一个频道提供给观众的鲜明标识。2000年以来,全国各省级卫视频道面对激烈的收视竞争,纷纷打破过去“综合性”的模糊面孔,从专业化、类型化、个性化等不同角度,寻求自身最具特色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频道定位,并且由此重塑自身的节目体系。
当新定位带来的市场热效应逐渐落潮之后,那些符合观众的审美取向,合于自身的能力资源优势的频道定位显现出了愈渐分明的价值,这给四川卫视如何进行节目定位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定位: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中国故事
在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论证之后,四川卫视综合专家的建议,集中全台的智慧,提出了四川卫视“故事频道”的节目定位。“故事”是类型化的定位,不同于“财富”、“女性”之类的内容型定位。而在艺术类别中,故事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四川卫视所有的节目类型都有故事的元素,电视剧是虚拟的故事,纪录片、纪实剧、访谈节目等等则讲述真实的故事;新闻事件的叙述同样浸润着故事的手法,美国著名的电视新闻节目《60分钟》更将故事化的演绎推向了极致。四川卫视的依据和出发的基点,一是中国故事的艺术传统;二是中国大众的审美习惯。亦即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中国故事有最为长久的文化渊源,从汉代的俳优、唐代的传奇到宋代“勾栏瓦肆”的说书艺人,故事文化的传承培育了中国特色的故事艺术传统。听传奇、说故事成为历代中国大众最主要的艺术消费方式,人们对民间书场故事的沉醉,以至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发出了“天下文心少而俚耳多”的慨叹。在今天,为什么欧美国家的电视观众兴趣在体育和娱乐,而从中国到东亚周边国家,电视连续剧却是历久不衰的观众爱好,其间无疑体现了中国文化中故事化传统对观众审美趣味的浸润。满足“文心”的是高雅文学,满足“俚耳”的是通俗艺术;而文心与俚耳之间并非宵壤之隔;源于对民间说书的精心整理,才有了中国的故事经典《三言二拍》;源于对村妇贩卒间鬼狐传说的醉心收集,才有了虚拟故事《聊斋》。由此我们可以说,只有立足于通俗艺术消费的空间,我们才能拥有大众;同样地,只有立足于大众文化的土壤,我们才能培植出高尚的精品艺术。
四川卫视节目定位为“中国故事”,就是要将大众化的媒体电视与中国大众的审美习惯相对接,不仅在内容上是中国故事,艺术形态上也是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深刻地理解中国故事传统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第一是通俗。通俗不只是特征,而是贯穿中国故事艺术始终的一个根本理念。中国故事源于平民大众,服务于平民大众,大众的喜好是其出发点和旨归;第二是寓教于乐。中国故事置根于儒家文化传统,又吸收了佛教传奇故事的精髓,因此通篇贯穿了劝戒教化的意识。这种教化,我们过去曾简单地归结为封建说教,实际上,社会人伦关系是在不断地扬弃中传承的,既便如因果报应,弘扬的也是一种劝善的目的。
中国故事中依循受众的审美要求,通常采用大团圆的结局,根本上也是一种对和谐的社会结构和伦理关系的向往。将教化功能浸润于娱乐之中,是中国故事文化精神的又一重要取向,也是构建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及和谐社会需要传承的文化传统。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从中国传统故事艺术中去吸收营养。中国故事有一整套叙事方法和叙事技巧,比如在情节的设置上讲求曲折多变,前后呼应,既要出人意料,又要在人意中;在情节的推进上讲求张弛有度,注重包袱和悬念的处置;在情节的编织上希求调度受众惊、疑、悲、喜等多种情绪反应;最后大多是以圆满的结局,将受众的审美愉悦推向高潮等等,都有堪称经典的手法技巧。中国故事艺术传统非常丰厚,绝非几条美学原则可以阐明。对于当代电视人,尤其是将“故事”作为卫视定位的四川电视台电视工作者,一方面要努力吸收中国故事艺术的营养;另一方面则要将传统的叙事技巧与现代电视手段相融合。电视手段有传统说书无法比拟的多维性和丰富性,先进的手段并不意味着艺术的先进,脱离传统,脱离大众,一切手法手段都是苍白的。一旦真正掌握了中国故事艺术的精髓,并且高度自由地运用于电视表现,中国故事频道就有了脱颖而出的可能。
中国四川:故事文化的丰厚土壤,演绎故事的艺术之乡。四川是中国故事文化衍生的丰厚土壤。天府之国优越的自然环境,给休闲文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大众有了更多的享受艺术消费的可能。四川民间说书艺术渊源既久,只说宋代的笑话大赛,在全国大约就算独树一帜。据史载,宋代的成都地方官每逢佳节,就要在西郊校场举办笑话大赛,各乡百姓组队参与,轮次上场。如能讲得全场大笑者,则在队伍前竖红旗一竿,旗多之队为胜。四川茶馆众多,故事传奇便在坊间说书艺人的“广播”与茶客间龙门阵的“窄播”下流传。现代文学大师巴金的《家春秋》、李吉力人的《死水微澜》、《大波》讲的便是融合了虚构与纪实的成都故事。所以我们毫不夸张地说,四川是中国故事艺术的丰厚土壤,是演绎故事的群众艺术之乡。这也是我们打造中国故事频道的坚实根基。
中国故事频道要最鲜明地体现中国故事艺术的特色,以其通俗性为最大范围的受众服务,同时“始于娱情,终于劝戒”,寓教于乐,发挥电视的宣传教育功能。中国故事频道要尽可能地包容展现中国故事艺术的经典——评书、散打、龙门阵、幽默笑话、方言俚语,都将有其一席之地。同时通过改造与创新,使之适应于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中国故事频道置根于传统,立足于现代,讲好当代故事,打造中国最好的故事频道,将是我们长久致力的目标。 2011年1月1日,四川卫视以“中国爱”这一寓意深远的频道定位闪亮登场,频道包装、节目内容全面升级,邀请成龙、于丹、张国立、濮存昕、李冰冰等出任“中国爱”的形象代言人,全力推介大爱精神。
崭新定位,传递“中国爱”
2011年,四川卫视之所以将频道定位为‘中国爱’,目的旨在延续5·12抗震救灾精神,树立公益品牌形象,通过系列能产生广泛影响力的大型公益活动,中国爱主题的形象宣传、节目编排传递中国爱,发扬中国精神和展示中国力量,将四川卫视打造为宣传四川、辐射西部和面向全国传播爱的频道,谱写出中国爱的动人篇章。
四川卫视将围绕“中国爱”主题定位,推出多个全新专题节目和常规节目,开辟“公益中国”路线。最大的一个专题就是 《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三周年系列活动》,包括纪念晚会、新闻直播、系列纪录片、电视连续剧等7大系列特色板块。其中,《向祖国汇报汶川大地震三周年纪念晚会》,除在四川省内演出外,还将赴北京等18个对口援建省市进行感恩巡演;6集大型纪录片《川魂》通过言说历史、直击现实、启开未来,展现川人“川魂”;8集大型电视纪录片《从悲壮走向豪迈》,以全新电视语言和独特视觉诠释又一次的“中国奇迹”;大型新闻纪实片《我们的历程》,将连续一个月以新闻报道、事件调查、人物专访等方式,把历史背景和现实场景串联起来,向公众展示最新最具代表性的重建成果;6集灾后重建系列纪录片《重生档案》,以地域、人物、时间为轴线,全方位记录北川、青川、映秀、汉旺、红白、卧龙从废墟中崛起的过程;30集电视连续剧《汶川故事》则是首部直接描写抗震救灾特别是恢复重建故事的电视剧。
明星助阵,打响公益品牌
为了打响“中国爱”的公益品牌,四川卫视亮出了明星牌。2010年特别邀请成龙、于丹、张国立、濮存昕、李冰冰等明星,作为“中国爱”的宣传大使,制作精美的宣传片。
“所有明星说到慈善公益,都很配合,我们之间的合作没有任何商业操作,是纯公益行为。”四川卫视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几位明星对四川有特殊的感情和渊源,很多人在四川都有自己的帮扶对象,连续3年都到四川来。
“2008年5月12日那场猝不及防的大地震,它的震中从物理空间上来讲是汶川,从精神空间上来讲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所有人都完成了一次精神救赎,这一切的理由源自于一个字,就是‘爱’。所以一个四川,一场苦难,唤醒了 ‘中国爱’。”知名学者于丹感言,并感谢四川卫视邀请她担任“中国爱”形象代言人,“接过这份信任,不能说是开始,更不是终结,这是走在发展路上的四川卫视以爱为名给予我的一个阶段性的鼓励和提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