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民:蒋介石与希特勒关系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6

关于蒋介石与希特勒之间的关系,坊间流传的诸多谣言,诸如互赠礼品和通信至1941年等,实则缺乏确凿证据。陈红民,中国近代史领域的权威学者,通过深入研究揭示了两者之间政治合作的实质,而非个人情感纠葛。1936年,希特勒赠予蒋介石象征性的德国宝刀和照片,但并无蒋介石回赠的记录。实际上,1941年国民政府与德国的决裂并非源于外部压力,而是德国承认汪伪政权后,中国外交政策的必然选择。


合作的催化剂</

在1933年德国复苏与国民党寻求国际支持的背景下,蒋介石对德国的军事模式和经济成就表示推崇,寻求合作。这种合作体现在多方面:军事援助,如德国顾问团在中国的活动,训练军队并提供战略建议;经济领域,如“合步楼”公司的经济合作,以及易货贸易的推进。1935年底,克兰将军的建议促使蒋介石致信德国高层,希望建立全面合作。1936年,中德易货合同正式生效,蒋介石祝贺希特勒寿辰的同时表达了合作的强烈愿望,希特勒回应积极,承诺援助。同年,赖歇瑙将军访华,双方探讨深化合作,蒋介石期待高级官员间的实质性谈判,以确保原料供应的稳定。


合作的紧迫性与挑战


中国在那个时期对德国的原料依赖显著,尤其是在西南统一后,内政建设成为首要任务,中德在政治和经济思想上的交流显得尤为重要。莱将军的建议被蒋介石采纳,包括军事改革。然而,期待中的高级参谋军官来华协助并未如愿,中德合作的成果并不如预期般显著。尽管蒋介石提及希特勒的军刀,以勋章表彰支持合作的官员,但并未包括希特勒本人。


关系的起伏与转折


1937年孔祥熙访问德国,希特勒对蒋介石的赞誉使得中德关系进入“蜜月期”。然而,这种关系并非平等,蒋介石更多地依赖德国,而希特勒对华态度则基于全球战略而非长久友谊,且对中国持有一定程度的歧视。希特勒甚至在《奋斗》一书中称中国人为“劣等种族”,这一言论引起了中国驻德公使的强烈抗议。日本侵华的加剧,促使德国寻求与日本结盟,中国逐渐成为矛盾焦点。1938年底,陈介被派为大使,却遭遇德国冷遇,关系紧张。1941年德国承认汪伪政权,国民政府宣布与德国断交,中国站在“民主阵营”对抗轴心国。最终,希特勒战败,蒋介石的声誉因此得以提升,中德关系的戏剧性变化,正如柯伟林教授所言,充满了“不可思议”的转折。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