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思维的概括性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7
概括性是思维区别于感性认识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为什么有些学生虽然认真学习但是到考试的时候成绩就不好呢?有些家长就采取简单的办法,让孩子多做题,或者直接找个辅导老师给辅导一下。这些方法不能说没有效果,但是治标不治本。因为看病须对症下药。你没有知道孩子倒地得了什么病,你盲目下药,疗效能好吗?那么孩子为什么出现这种看似认真学习考试成绩却不好的问题呢?那就是因为没有从思维的本质上把握知识。他只是对于知识取得了一点表象认识,这种认识只是对知识的一种表面的、直观的、外在的认识。就像是在沙上建塔,很快就倒塌了。而真正的掌握知识就不一样了,它是对知识的一种间接的深度的把握,是一种对于知识的出于自己思维的重组,表现出来的就是概括性。所谓的概括性就是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知识概述出来,包含着对知识本质的理性的知识的阐述。也可以说学生学习不好是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不行,不到位。没有掘到水源的深度。所以培养学生复述的能力是一个基本的方法。当然复述能力只是基本的能力而已,更根本的方法就是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看法,比如在课堂上和老师同学展开有效的对话,再比如读书不光要读,还要写读后感,有自己独特的感想。这些都是体现概括性思维的方法。如果是学习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那就要学会概括人物形象的典型特征。也就是认识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再举出历史上有哪些其他的人物有同样的特征。这种特征你是如何认识的。等等。这样对于一个人物形象的把握就是概括的。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对于人物形象也好,对于事物的看法的表达也好都要调动自己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只是被动的听取老师的结论。归根结底,要牢固的掌握知识,达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的程度,就必须开动脑筋,培养对于知识的概括性的表达。

思维的再一个特征就是它的间接性。间接性是相对于直接性而言的。所谓直接性就是外在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间接性则是以自己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去反映未曾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打个比方,直接性就是唐僧眼里的白骨精,他只是看得是个人。而间接性就是孙悟空火眼金睛下的白骨精,是一具骷髅。如果说概括性更多是对事物本身的本质特征的把握,那么间接性就是对于同类事物的创造性的发展。也就是说,可以运用思维的间接性达到对于未曾见过的甚至未曾经验过的事物的认识和把握。这样的理解就是深度的理解。而要达到思维的概括性和间接性的特征,运用比较思维是一个好的方法。就是拿同类的或者相反的两种或者几种事物做比较,在比较中把握该类事物的特征。这种有参照物的理解就是一种相比较于单纯的单个事物的理解更有效的思维方式。现在采用的群文阅读其实就是这种达到思维深度理解的方法。现在的1+1阅读法,这两个1可以同质,也可以不同质。当然,事物是复杂的矛盾共同体,其中很可能既有同质的特征,也有不同质的特征。所以在阅读理解教学中,在对不同事物进行比较的时候,常常是先求同,再比异。这都是达到对于知识特征的深度理解的方法。

思维还有目的性和生产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也很值得重视。应用好了,同样可以达到思维的深度理解的目标。比如这个目的性是什么意思呢?目的性就是,对于事物的理解是有目的性的。你为了什么要理解学习这个事物,这个知识。比如我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一篇作文,写好一个人物形象。比如我要制作一个劳动工具,或者是其他的目标。思维的目的性就像是射箭的靶子,你的箭是要射向哪里?那么你在思维的时候就有了方向性,而避免了盲目性,提高了理解的有效性。比如学完了一篇课文,老师要求你再模仿其中的方法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认识。或者写一个人物,运用同样的技法。等等。

思维的生产性就更好理解。就是思维的最终目的其实还是为了应用。即使你最初没有想到思维生产性这个目的。你的思维本身也会最终体现为生产性。因为人的大脑天然的具有这种特点。只不过你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当然从主动学习的角度来说,有意识的更好。这就要求我们在初步掌握了知识以后创造性的开展思维活动。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比如你模仿某种写作框架再构思一篇作文,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独立的阅读一篇文章,写出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人物、手法等的看法,等等。归结起来,生产性就是知识的深度运用,只有深度的运用才能达到对知识最本质的理解。这时候的知识,已经看不见了,而是融化在你的血肉里,成为你的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