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思维导图入门书》内容整理及感悟 第一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8
       100天33本书计划,这是我读的第一本。

       当初选择这本作为第一本书的时候,确实是很有目的性的。4月2日晚上加入了小灶预备群,刚好看到波力在讲有关思维导图的知识,恰好我也刚刚买了一本《我的第一本思维导图入门书》。在波力的讲解和每天的思维导图推送之下,我更想尝试自己去运用思维导图了。恰好准备开始100天33本书计划,于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这本书作为第一本书,也妄图之后看过的每本书都写一个思维导图出来。

       本想先运用它将我今晚写的晨读感悟拆解一下,却卡壳了。跟波力交流了下,波力给的建议是先从最简单的文章开始拆解,然后再去运用它做别的。自己这是犯了太心急的毛病,书虽然读完了,却并未细细的去钻研琢磨里面的例子。

       猫叔的“慢慢来”,确实无论何时都适用啊。

       思维导图真的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工具,应用面也非常广。如同本书作者说的,这是一项技能,一个工具,只有不断地练习才能掌握这项技能。接下来,努力地去练习思维导图吧!

      本书的第一部分,介绍了思维导图作为一个强大的思考工具,它的原理是什么。

      首先,它满足人脑的记忆学习原理,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动觉、听觉,来加速大脑的记忆;其次,它能作为一个良好的沟通工具,与己沟通(自我审阅与思考)、与人沟通(减少双方表达与理解的误差); 第三,它能加速大脑思考,间接提升脑力,以观察、联想、逻辑、创造、专注、动机,让记忆力全面提升(观察力和逻辑力决定整个框架,联想力让我们将脑海中的记忆通过联想随意提取,绘制思维导图需要手眼协调专注进行,整个过程极大地增加了主动吸收,全面提升记忆力);符合四大思考原则----水平思考(培养创意)、垂直思考(逻辑力)、分类思考和类似曼陀罗思考(水平思考有利于产生新点子和新方法,提供更多的选择,以提升垂直思考的效率;垂直思考有利于发展水平思考所衍生出来的点子,以提升水平思考的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选择合适的笔和纸张开始,一步一步的画出自己的思维导图。具体步骤为先主题,后主脉、支脉,顺时针方向画完整个思维导图。

1)中心主题是否画框,取决于需求。有框的中心主题更有聚焦的感觉,起强调作用;无框的中心主题比较有延伸的感觉,方便延伸思想的触角。

2)主脉线条一定要由粗到细,排列不一定要顺时针,为方便思考,一般呈放射状(但有时候考虑功能或者美观,也不一定画成放射状的形状);支脉从第二层次开始可以都用细线,排列一定要由纸张上方到下方,脉上的文字在书写顺序上也一定是由左往右。

3)先画线条或者先写字都是可以的,注意字一定要在线上,字长尽量等于线长,字线视觉比例要协调;尽量用手拉出线条,横平竖直有时候反而限制思维;思考卡顿或者不清楚写什么内容时,可以画空线条,留待日后补齐;线条可以有创意变化,但注意整个思维导图重点在于文字和思考逻辑,不要耗费太多时间美化版面;线条不要重叠交错,以免思考上的干扰;线条最好是水平的,关键词一定要写在线上;同一层次的线条最好都从同一点来发展。

4)角落里画不下的时候,可以拐个方向继续画;一张思维导图装不下,可以画成两张,分支主题另辟一张写,或者主题分为两个,注明一二部分。

5)内容写错时,在上面打个叉或者用删除线划掉重新写一遍就好,不要涂成一团黑。

6)简单有趣的小插画可以增强记忆效果,画一些有趣的图,可以帮助大脑更好的吸收思维导图的内容。

1)主题可以通过联想、谐音和画立体的方式画成图画的形式,因为眼睛看到图片,几乎不需要思考和想象就可以直接吸收,提升记忆速度。

2)脉上的插图要跟文字一样放在线上,小插画作用等同于文字;可以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来代替文字,比如火星文。

3)字线颜色尽量一致,插画可以色彩丰富一些,相邻的脉之间要用有辨识度的颜色区分开。

4)思维导图结合表格或者其他图形,更有利于思考记忆。

5)给自己看的导图,自己能看明白就好;展示给别人的沟通型导图要注意别人是否能读懂逻辑关系,可以多写几个关键词。

6)思维导图通过多次修改、整合,可以让思路逐渐清晰;不同的人画出的导图一般不同,平时可以多参考别人的导图,取长补短。

7)手绘导图运用视觉、空间、动觉记忆,画起来更自由;计算机绘图则仅用到视觉和空间记忆,有诸多限制,局限大脑思考灵活度,但非常方便,也容易修改。

1)有关联的关键词,可以用双箭头表示关联。

2)关键词一般不要超过四五个字,但专有名词除外。

3)字迹整洁,正楷,版面整洁有利于大脑吸收。

1)如果是给自己看的导图,主脉不需要标顺序,给别人看的,怕别人看不懂可以标上顺序。

2)主脉数量控制在7±2个。

3)精简文字,提高整理归纳能力。

4)层次最好≥5层

5)在某个关键词可以独立成立一个课题来讨论的时候,思维导图可以嵌入小思维导图。

1)新产品开发和脑力激荡

写出所有的想法→→ 把所有的点子进行分类→→ 用逻辑力来分析这些想法的重要性,选出我们想要做的→→ 可行性分析

2)活动策划

平时的购物清单可以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制作。

3)目标设定

具体的列出自己未来3-5年想要的未来场景→→ 分析有这些目标的原因→→ 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以及具体可做的行为

2、从有到有的整理型思维导图

“从有到有”是指我们脑中或者手中已经有的数据,然后把这些数据整理出比较有逻辑、可以运用的信息,这过程需要运用我们大脑整理归纳与分析能力,所以我们称之为“整理型思维导图”(也可称为分析型、归纳型)。

1)日程规划与读书计划

按日期规划;按事项规划

2)阅读笔记(本部分有六篇示例文章)

每次读书,其实我们只能吸收一小部分,大部分内容没有掌握,有时需要一读再读。通过思维导图去芜存菁之后,就不需要再回头全看原本充满大量文字的内容了,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增强记忆效果。

中心主题不一定用原作者的标题,可以自己归纳整理之后取一个中心主体。整理阅读笔记可以锻炼大脑独立的思考能力与理解力,而不是当一个复述作者想法的鹦鹉。

可用SQ3R策略进行阅读,即综览(Sirvey)、发问(Question)、阅读(Read)、背诵(Recite)、复习(Review)。学会拆解段落、辨识逻辑的阅读方法后,下一步是转换成写作能力。

3)听演讲笔记

很多人都有听演讲时做笔记的困扰。听了一大段话不知怎样做笔记,边听边写来不及记录,听完演讲后内容马上全忘光,2小时的演讲全录音,过后却抽不出2小时来再重新放一遍,或者2小时的演讲竟然要4小时再去复习等等。而思维导图就可以帮你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注意演讲者幻灯片上的大标题、图表。中心主题一般可定为听讲的日期、演讲者的名字、讲题。演讲者说话时不断重复出现的字词或者用于辅助说明观念的例子,注意听但不一定要记下来。

演讲者通常会设定几个主题,但听者有时候并不清楚每个段落具体有多少,所以有时候听讲思维导图可能很不美观、不平衡,这时候在每个主题上标上标号是个很好的选择,以不漏听讲为要点。

听的时候觉得是关键词的部分,就记下来,如果听到后面发现并没有那么重要那可以再划掉。听不懂的地方可以在关键词后面打个“?”来表示,也许听听就明白了,听完还不明白,可以过后去询问演讲者。

要训练自己能迅速抓出20%的重点来说明80%的想法的能力。

每次都应加上最后一脉:心得。要批判性思考,但不要批评,这样才能培养出自己的一套想法,而不是复制作者的想法。不能只是“批评”,要有自己的想法。批判性思考=批评(提出反对意见)+指教(给予具体可行的建议),对坐着的内容提出质疑、批评,但自己也要提出建议,若自己提不出建议,就表示这个部分还没有自己的想法。

4)会议记录

开会时主持人可介绍下思维导图、主脉与中心主题的概念,每个人的意见对应到相应的主脉来做记录。不会遗漏任何一个人的意见,也不会有重复发言的情形,每个人也都会紧扣主题,不会出现东扯西扯的情况。

刚开始画可能美观度不够,但没关系,以能忠实呈现内容为主。

会后可以用关键词整理呈现整个会议内容。

1)演讲提示

如果演讲者一边看稿子一边念稿子上的内容,与其说是在进行演讲,不如说是在朗读或者念稿子。

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一定会涂涂改改,外观样子可能乱乱的,但是内容却越来越清晰、明确。

只需要依据几个主要概念绘制出几条主脉,然后分别依照不同主脉延伸出内容,一一画出支脉与填写上关键词,这样一来收集内容、拟定大纲的工作就在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中完成了。

笔记的内容比外观整齐重要得多,等我们确定所有内容都完成后,再重新誊写一次就会是一张整齐又好阅读的演讲提示思维导图了。

2)作文大纲

刚开始讨论时双方没有共识,到讨论完时双方已经把主要内容记住了,手画的思维导图只是留着备用,真正的思维导图在心里了,所以是“从无到无”。

1)自我介绍(书中示例很多)

可以用最简短的方式,清晰的表现出自己的专长与专业。

2)会议简报

与会议记录类似

1)鱼骨图

2)系统图、组织结构图

3)概念图

4)传统条列式笔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