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察力好了,才能当好作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1
获取审美印象积蓄的通道,或者说,艺术体察活动的形态,大致有三种:、

写作小白,其实许多老练的作家也很常用的手段是—— 预约性的体察 ,即根据写作需求,对预约对象有计划、有目的、有侧重点的体察。

朱自清写成《荷塘月色》后,一些有心读者反映“月色蝉声”不客观。为此作者特地询问了许多人,都回答“知了白天叫,天黑以后不叫”。他又请教了昆虫学家,得到答复“一般不叫,偶尔也叫”。

于是,较真的朱自清就以“月夜鸣蝉”为特定预约的观察对象,专程去看去听,特意去感受,终于将“月夜鸣蝉”敲定下来。象这样,为核实一个重要细节,主客观现象而实施的,有计划目的,有意识的艺术体察,就称作预约性的体察。

预约性体察,是写作小白成长的必经阶段,因为没有长年的写作训练,还没有将艺术体察技术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潜意思,也就是看到审美对象时,不能自动开启内心的审美运作程序,进行分析、归纳、储蓄,便需这种预约性体察。

因为事先设定,所以观察活动才能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接近无死角,这是一种“刻意训练”,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如何进行高质量的预约性体察,这方面,画家、摄影师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西湖的荷塘四周,不提刚启动花期,荷苞还只是“青橄榄”时,就引来一众“长枪短炮”,也不提花期回了,残花败叶,断枝歪杆支撑着肃静的塘面,仍有痴者徘徊不肯去。当当说,花期当中的每个晨昏,无论天边鱼肚白,还是盛夏当午,抑或星夜虫鸣,万籁俱静时都有画友、摄友驻足审美观察,常有人自带干粮,24小时观察,对我们小白来说,岂不枯燥,但对艺术家们来说,每秒光影的移动,都是一幅新的审美画面。甚而台风肆虐,大树倾倒,公园团馆,仍有人坚守,只为体察荷花在非常时期的体态。

事前如此用心细致的观察体验,无论画画、是摄影、还是写作,想不传神都难。那么有预约性体察,就有 偶遇性的体察 。也就是没有事先设写,写作者被偶然遇到的对象刺激,引起下意识的审美体察。说白了,就是对生活中看到的、遇到的某事某人某现象有动于衷,进行审美储畜。

德国作家格拉斯写《铁皮鼓》时,一开始作品被处理成一个并不成功的长诗,后搁浅,直到那个既平常又奇异的机缘降临——一个夏日午后,作家在街上看到几个喝咖啡的成年人带着一个3岁男孩,大人自顾聊天不理小孩,男孩因玩起身上挂着的铁皮鼓,而自得其乐起来,不再委屈失落,一再理会成人的世界。……这个意识被作家保留在审美记忆中,整整埋没了3年,就在他为作品主题缺乏一个传神的意象时,这个审美记忆苏醒了,作家带着他的宝库——“积累起来的素材,不确切的打算和具体明确的雄心”,开始了他的作品修改行程,经由《鼓手奥斯卡》、《鼓手》、《铁皮鼓》的几度易名,作品终成杰作。

偶遇性的体察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16少年雨果,曾在被街头一幕吓坏了——在广场上,一大群人围着一根木柱看热闹,木柱上绑着一位姑娘,脖子上锁着铁圈,脚边燃放一炉炭火,那里插着一柄烧得通红的络铁。教堂的钟声响过12下,一个胸毛裸露的彪形汉子走上刑台,拿起烙铁凶残地按到姑娘的肩上,广场上响起凄厉的惨叫——这个偶遇的经历,伴随着雨果的成长,不断地在心中发酵,最终酝酿成惨景鲜活的审美印象,在《巴黎圣母院》中得以艺术外化。

经过审美训练的作家,都有活色生香的偶遇性的体察经历,席慕容就说,她的艺术体察就是她的生活,一阵风一片叶耳边的一丝呼吸,都可以入画入诗。

最后一种,就是 回顾性的体察 。有人会说,预约性和偶遇性的,难道不是由回顾才得在作品中体现?是的,之所以单列出来,是指写作时间与事件的发生,隔了较长的时间,作家的人生已然从当时情境中走过,并且是较系统的、完整的审美体验。

《巴黎圣母院》那个受难的姑娘只能是偶遇性的体察,而曹雪芹的《红楼梦》则是回顾性的体察。不提虚构,作品整体是曹雪芹中老年时期,对青少年时生活体验的回顾;是在家族已然衰败后,对繁荣鼎盛期的描摹。除此,所有带有自传、回忆录性质的作品,都是回顾性体察的结果。

回顾性体察,人生经历红尘的摸爬滚打,穿透“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人生假象,真抵生命的真相,这时候再提笔,就更稳健从容,在对以往心路的整理探讨中,自带哲思的视角,容易较高格的审美思考。用回顾性体察视象写出的作品有历史和人生的厚重感。

人生波澜壮阔的政客、企业家、内心体察敏感丰赡的作家,都爱写回顾性体察的作品。老年听雨僧庐下,忆起少年的红烛罗帐、和壮年的江阔云低,自然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种滋味,就会促成人生哲学审美思考。

高晓松说,海阔天空,跟我们每个人没有关系。人的性格、受的教育环境,决定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道路,实际上都是“独木桥”。许多人在花样年华,有选择机会时,却自愿走一条十分迂回、拧巴的人生路,这是有多种机缘促成的。

如果用写日记的方式,记下当时的“各种情势逼迫”、或“年少不懂事的冲动”,对回顾性体察很有优势,就具备了一个出色写作者的条件:用上帝的视角(过来的成熟思考)审视红尘的蝇绳苟苟,写凡人的作为(年青时的荷尔蒙,名利争夺、社会风气)促成他的选择。日记可以客观还原当时的主客观条件,甚而微不足道的小事,都促成的人的起心动念。一个老年作家的回顾性作品往往体现了他最高的创作水准。

综上所述,响当当的艺术体察能力,由三种方式磨练出来:预约性体察是刻意训练——拆分审美步骤,进行刻意审美训练;偶遇性体察是综合演练——用已掌握的技巧要领,进行即兴审美体察;回顾性体察是实战——艺术审美水平的综合考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