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进化之理,应未来之需”阐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5
        “顺进化之理,应未来之需”,语出叶圣陶1919年所写的《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叶老说:“教育和社会本当互相适应,脱离了社会,教育便失去根据。所谓‘适应’,贵在顺进化之理,以备应付将来。”

        苏州自古就是教育发达、人文荟萃之地。叶圣陶出生于苏州甪直,是姑苏名城影响中国百年教育的名家。“顺进化之理,应未来之需”既包含了儒家的教育与哲学思想,又体现了开阔高远的现代教育智慧。以他的名言作为校训,意在挖掘和实践文字深处的大学之道,演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职业教育表达,打造中国职业教育的“学院样本”。

        一、契合“三个面向”,致力教育兴国

        “进化”,也称‘演化”,是近代产生的词汇,是英文单词evolution的汉译,意指生物逐渐演变、向前发展。作为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家,叶老固然知晓古代哲学家所阐述的天地生生不息的思想。《易经·象传》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勉励人们要像天的运动那样刚毅坚卓,自我进步,发奋图强,永远不断地前进。然而,叶老却用了“进化”一词,当是关注到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进步,认识到近代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落后,认识到教育与社会的脱节,故提倡顺应社会发展,推动教育变革,使之适应世界潮流和未来社会发展。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后来这句话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叶老于五四时代提出的“顺进化之理,以备应付将来”,与小平同志改革开放后的题词,在本质上都是提倡通过教育改革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足见其智慧的开阔高远,至今读来仍然振聋发聩。

        二、传承儒家思想,培育济世英才

        “进化”,又不仅仅是个汉译词汇,“化”字本身就包含了中国古代精深的教育与哲学思想。“化”是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其左边是一个面朝左侧立的人,右边是一个头朝下、脚朝上倒着的人,会颠倒变化的意思。其本义为变化,引申为教化。所谓“化”,是指性质或形态发生改变。古人有“点化”之说,善于点化,则顽石成金。所谓“顺进化之理”,就是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把握学生的禀赋特点,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智慧增长和技能提升,让每个学生找到最适合的发展道路。叶圣陶说:“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如果能参加整个人类的进化历程,便算是个有价值的人。”所谓“应未来之需”,并不仅仅指满足学生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且是要放眼未来经世济民、兴国安邦的需要。由此可见,“顺进化之理,应未来之需”,既体现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又弘扬了儒家的治世精神。

        三、探索治校良策,打造“学院校本”

        “顺进化之理,应未来之需”是叶老百年前谈及中国小学教育时提出来的,这种教育思想至今仍然熠熠生辉,对当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有着更加深刻的启示。大学必须始终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这是大学发展的规律,也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经验。教育的一切活动都要适应社会发展。在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的时代,大学尤其高等职业院校应当摒弃“精英教育情结”,放下学术至上主义思想,主动寻求自我革新,向大众化教育模式转变。学校应主动对接产业和园区发展需求,主动促成“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探索高质量发展和特色发展,致力于打造中国职业教育的“学院样本”。

        “顺进化之理,应未来之需”,是一种未雨稠缪、与世偕行的精神,是一种革故鼎新、开创未来的精神,是一种自强不息、超越进取的精神。作为新时代的职教人,我们应当坚守职业教育初心,把握职业教育时代使命,面向产业,对标世界,放眼未来,始终积极、主动、自觉,知变、求变、善变,不断提升办学理念,按照大学的运行规律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实践,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