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小传300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0-12-06
鲁迅小传
(1881―1936年)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
命家鲁迅的名言,也是他自己一生的写照。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
25日诞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1898年,他到南京考入江
南水师学堂,他在这里接受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和英国生物
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1902年被选派到日本留学,在东京
弘文学院学习日文并和一些革命者章太炎、陶成章、秋瑾、徐
锡麟等人接触,加入了光复会,后来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学医。
当时,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民
主革命浪潮汹涌澎湃。有一次在上细菌课时,从电影上看到
一个替俄军当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兵抓住枪毙,而围观的
中国人无动于衷,他深受刺激,觉得学医并不要紧,因为如
果思想不觉悟,体格再健壮也无济于事。并认为,能改变人
的精神状态的,只有文学。他于是放弃医学,而改行从事文
学创作。
1909年夏天,鲁迅回国,先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
教,后来又回故乡绍兴中学堂任教兼任监学(教务主任)。辛
亥革命后,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他应蔡元培的邀请到
教育部任职,后来又随教育部迁往北京,升任教育部佥事。辛
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后,国内形势越来越坏,鲁迅内
心十分苦闷。
1918年,他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第一
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深刻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人吃人的
本质。这是文学革命的第一声春雷。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鲁迅站到斗争的前
列,先后写出了包括《阿Q正传》在内的十多篇小说,反映
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前后中国社会的广阔画面,激励了千百
万青年。
1920年以后,鲁迅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任教授,同时研究古典文学,把讲稿整理成《中国小说史
略》出版。这时期,他写了许多富有战斗性的杂感和论文,在
《新青年》上发表,并且从事翻译工作,支持青年的文艺创作
活动,成为进步青年所爱戴的老师。
五四运动后,革命的中心逐渐转移到南方,鲁迅感到北
方文化界的寂寞和荒凉。1926年8月,他因支持学生爱国运
动,被反动当局通缉,便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因不
满厦门大学的现状,1927年1月,又前往当时革命的中心广
州,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不久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两天后,广州的国民党反动派,也大肆
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鲁迅在白色恐怖中坚持战斗,严
酷的阶级斗争教育了他,使他从过去信奉的“进化论”,转变
成信奉“阶级论”。
1927年10月,鲁迅到上海,和许广平结婚,并开始了他
一生中最光辉的战斗历程。这时期,他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并
翻译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斗争中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
者,为了团结革命文学阵营,1930年3月2日又和其他革命
的文艺工作者,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1年和
宋庆龄、蔡元培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为保卫人民
的权利,反对国民党反动派无理拘捕革命人民,进行顽强的
斗争。他不断变换笔名,发表了大量杂文,用迂回的战术和
敌人进行斗争。
从1931年到1934年,鲁迅同瞿秋白同志在交往中建立
了深厚的友谊,他冒着生命危险掩护这位著名的共产党的领
导人,并和瞿秋白同志共同撰写了许多战斗杂文。1935年10
月,当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时,鲁迅受到
极大鼓舞,秘密发电报去祝贺。为了适应斗争的需要他用杂
文作为投向敌人的匕首和投枪,戳穿了敌人各种鬼蜮伎俩,战
胜了明里暗里的敌人。在斗争中他越战越勇,直到生命的最
后一息。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病在上海与世长辞。
鲁迅在一生中,对我国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
领导和支持过“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团体;主编了
《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奔流》、《萌芽》、《译
文》等文艺刊物;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艺作品;介绍国内外
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
地继承祖国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
要》;整理了《嵇康集》、辑录了《会稽郡故事杂集》、《古小
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他的遗著在新
中国成立后,分别编为《鲁迅全集》、《鲁迅译文集》、《鲁迅
书信集》、《鲁迅日记》等共二十多卷。
鲁迅给祖国和人民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精神遗产,不愧
为伟大的民族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