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少功《爸爸爸》——文化中的野蛮和无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8
  《爸爸爸》是韩少功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是上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批判了传统文化里面最为阴暗,最为可怕的,愚昧的一面。

  小说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一个愚昧落后并且相对封闭的大山里,大山里有一个叫鸡头寨的小寨子。寨子里的人们自诩为刑天的子孙后代,说的话颇有些古风,把“看”说成“视”,把“我”说成“吾”。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娱乐活动就是大家在晚上的时候聚在一起唱唱歌,说说农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叫丙崽,是一个智力不正常的侏儒。只会说:“爸爸”和“x妈妈”两句话,高兴时就喊“爸爸”,不开心时就喊“x妈妈”。

   故事的主要情节围绕着鸡头寨和鸡尾寨的斗争展开,鸡头寨几年来收成都不好,而鸡尾寨却相反。鸡头寨的人们即开始想各种法子改变这种状况,于是就开始祭谷神,但是情况并没有改善。鸡头寨的人就又去找了鸡头峰的一位巫师,说是出庄稼不好是因为鸡精在作怪:鸡头吃谷鸡尾出粪。鸡头寨的谷子被吃了,变成了粪便滋润了鸡尾寨的土地,鸡头寨收成不好,鸡尾寨却反之的状况。

   鸡头寨的人们便恍然大悟,于是开始谋划着怎么搞掉鸡尾寨。但这风声很快就传到了鸡尾寨,从此引发了两个寨子的斗争。最后以鸡尾寨的胜利告终,鸡头寨被迫迁徙。鸡头寨在徙之前把全寨子的老弱病残成员毒杀,只剩下青壮年。小说的最后一个场景是喝了毒药的丙崽并没有死,他在一片废墟和尸体之中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

   小说通过写鸡头寨的历史变迁,从风俗文化,语言,信仰方面深刻地揭露了民族文化中的封建,愚昧,落后,闭塞的缺点。他们自诩刑天的子孙,好像可以从中沾到一份光彩,但是实际上没有认真了解过自己的来历,也并不愿意相信有权威史官。他们的生活处处伴随着迷信,思维也极其简单,例如他们认为丙崽妈会生下丙崽是很多年前杀死了一只蜘蛛精,而得到了报应;又如祭谷神需要毛发浓密的男人;相信巫师巫术;但是从没有深究过这些说法和行为后面的根据。在与鸡尾寨的斗争失利后,有人就说了:丙崽有一次从山上滚下来却大难不死,被毒蛇咬了还活蹦乱跳的,还有丙崽惯说的“爸爸”和“x妈妈”也蕴含着阴阳二卦的道理。这样一想就都觉得丙崽真的是神秘,认定丙崽是神仙。于是开始奉丙崽为丙仙,求他的指点……这些事看起来毫无逻辑可言但是鸡头寨的人们都深信不疑。

   这部小说乍一看可能会觉得里面的人有一种决绝和悲壮的气息,但深究起来你就会发现那其实是一种从骨子里流露出来的愚昧和野蛮。他们结束生命的方法既简单又粗暴。在战斗后,把战俘的尸体切成块,煮成汤,然后分给寨子的人吃,把把仇人剥皮抽筋,剁成肉块,拆吞入腹这种说法落到了实处;他们还把坐木桩子自杀的行为叫做壮烈;认为迁徙的时候把老弱病残处理掉是非常合理的,没有人情可言,有的只是类似于动物本能的生存欲望。

   仁宝是鸡头寨里唯一一个接触过新鲜事物的人,比鸡头寨的人们多了那么一点见识,他的见识也是肤浅的。但是这一点小小的见识却足以糊弄支配着鸡头寨的人们。

   丙崽的形象仿佛就像人类原始的初生的形态,他在代表着愚昧和无知,代表了一种非常原始的简单的思维模式。在小说结尾时,喝了毒药的人都死了,只有丙崽活了下来,似乎就预示着这种原始的,落后的,愚昧的思想的生命力及其旺盛和顽强。

   看完小说有两个想法。

   一个是,对于传统文化我们需要正确的解读能力。例如小说中提到的阴阳二卦,在今天依然有科学的一面,它存在辩证法的思想,是中国先民对于宇宙自然的初步认识;例如祭天祭祀,如今我们在中秋也祭月,在清明也祭祖但我们只是把它当作是对大自然对祖先的一种尊重和追忆。所以在有些知识,不是没有用,就怕有些人只求一知半解,而造成对知识的误读,误解和误用。

   第二是,改变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可能只要几十年,但是要想改变一个国家集体的思想那就是一百年都可能做不到的事情。这本小说之中出现很多非常荒唐的事情,我相信在今天一些落后的地区依然还存在。思想的延续可以从一代传到下一代,在这一代人的头脑中扎根,也会在下一代人的脑海中扎根,就像小说中鸡头寨的人们,自己接受的教育是愚昧无知的,但是同时抗拒着外来思想文化,所以他们不可能给自己的孩子带来好的教育,新的思想,只能把自己原有的思想灌输到孩子的身上,让孩子长大后就成了父母的模样,看不到一点新生的,鲜活的东西。一代一代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