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人捧露盘的作品欣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金人捧露盘
越州越王台
汪元量
越山云,越江水,越王台。
个中景,尽可徘徊。
凌高放目,使人胸次共崔嵬。
黄鹂紫燕报春晚,劝我衔杯。
古时事,今时泪,前人喜,后人哀。
正醉里,歌管成灰。
新愁旧恨,一时分付与潮回。
鹧鸪啼歇夕阳去,满地风埃。
汪元量(生卒年不详),字大有,号水云,钱塘(今杭州)人。度宗时,为宫廷琴师。元兵攻陷临安,掳劫帝与太后北去,他随行。后为道士南归,漫游各地,不知所终。有《水云词》。
【注释】
①越州越王台:据《一统志》载:越州越王台在会稽稷山,是勾践登高望远的地方。
②崔嵬:形容山高峻不平。
③衔杯:饮酒。
④歌管成灰:意谓过去歌声管弦齐盛的局面已荡然无存。
【简析】汪元量随三宫被掳北上,他以亲身经历,写下很多纪实诗词,人称诗史。这首越王台的吊古伤今词,抒发了作者强烈的兴喜,后人哀。”语虽朴实,意蕴隽永深沉。结尾同样用的是夕阳景色收束,但不像其他词人结尾气象阔大高远。在词人笔下,夕阳里鹧鸪“行不得也哥哥”的哀鸣不绝于耳,眼前是满地风尘。这正是国势危急,个人命运难以预测的心境写照。
金人捧露盘
观演《秣陵春》
吴伟业
记当年,曾供奉,旧霓裳。
叹茂陵遗事凄凉。
酒旗戏鼓,买花簪帽一春狂。
绿杨池馆逢高会,身在他乡。
喜新词,初填就,无限恨,断人肠。
为知音、仔细思量。
偷声减字,画堂高烛弄丝簧。
夜深风月,催檀板、顾曲周郎。
《秣陵春》,一名《双影记:》,约作于清顺治九、十年间(1652--1653)。其时距甲申国变已经十年,亡明在江南建立的几个小朝廷也相继被清兵覆灭。天下初定的清朝统治者,对江南地区的汉族文人采用镇压与“怀柔”兼施的政策。声名久著的吴伟业,虽已隐居林下,清廷仍三番五次地征诏礼聘,强追他出来做官。吴伟业本无心再仕新朝,但又为家小所累,不敢公然抗拒,内心是十分痛苦的。这种矛盾复杂的心情,集中地表现在他这一时期所作的《秣陵春》、《通天台》、《临春阁》等三部戏曲作品中,“其词幽怨悲慨,令人不忍卒读。”(吴梅《顾曲麈谈》)《秣陵春》通过描写南唐灭亡之后,徐适和黄展娘夫妻颠沛流离,历尽艰辛,始终不忘故国的事迹,曲折地表达作者对前朝的思念,和不愿与新朝合作的愿望。据《词苑丛谈》等书记载,此剧成后,作者曾在寒夜里命歌。
“记当年,曾供奉,旧霓裳。叹茂陵遗事凄凉。”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传为唐玄宗李隆基游月宫默记的仙曲,这里代指宫廷乐曲。茂陵,汉武帝刘彻墓,在今陕西兴平县东北。“茂陵遗事”,暗指明末福王都金陵事。
吴伟业为崇祯四年(1631)廷试第二名进士,曾任东宫讲读官、左庶子等职,福王时授少詹事。作为宫廷中供奉词翰的文学近臣,吴伟业曾多次陪伴君王观赏乐舞,如今看到剧中南唐君臣宴乐歌舞的场景,自然引起对往事的回忆,由当年供奉霓裳之盛时,哀感今日亡国后的凄凉,兴亡之慨油然而生。“酒旗戏鼓,买花簪帽一春狂。”“酒旗”,酒家招幌。“戏鼓”,社戏之鼓。“买花簪帽”,古人每逢节日典礼,或于宴集郊游之时,常有簪花的习俗。二句回想少年时留连文酒、倜傥风流的情景,故国前朝在诗人的记忆中是一片繁华升平的景象。上阕最后两旬引回现实中来,“绿杨池馆逢高会,身在他乡。”春风又绿江南,朋好故旧重逢,回现实中来,“绿杨池馆逢高会,身在他乡。”春风又绿江南,朋好故旧重逢,然已尽为天涯沦落之人,不知故国何在矣!下语沉著。
下片写词人观看自己新作演出时的感慨:“喜新词,初填就;无限恨,断人肠。”对自己新作的完成感到满意,久压心底的郁闷悲愤之情得以探喉一吐,是一喜;家国之思、亡国之恨又被创作所引发,是一悲。悲喜交织,个中衷情又有谁人解得。“为知音、仔细思量”,是全篇之眼。《秣陵春》是吴梅村呕心沥血之作,主人公徐适在某种意义上是作者的自我写照。比如剧中重彩渲染的后主李煜亲自为徐、黄二人主婚的情节,反映的就是吴本人及第后蒙崇祯钦赐回乡完婚的亲身经历。对此隆恩眷宠,吴伟业是铭感五内,时刻不忘的,但现实中的吴伟业却不能像剧中徐适木受宋主钦赐状元那样断然拒绝清朝的笼络,他多么希望能有人体会到他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呵。此剧成后,友人黄东崖(景防)曾赠诗与吴,其中有“征书郑重眠餐损,法曲凄凉涕泪横”之句,准确地道出了吴伟业心中的痛苦,吴即将其引为平生知己。以下数旬写演出时的情景。“偷声减字”,指作曲中为使词调和谐而对句法音律的增减调整。“顾曲周郎”,三国时周瑜精于音乐,虽酒过三巡之后,曲有阙误,瑜必察觉而回首顾视,当时人谣日:“曲有误,周郎顾。”(见《三国志·周瑜传》)词中用以自比。月明风清之夜,画堂红烛高照,檀板频催,琴笙齐奏,作者手击音节,低声吟哦,斟酌词曲,身心渐渐沉浸于剧情之中。结尾凄清幽婉,余韵绵长。’
(苗 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