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中国历史丛书怎么样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2

1.求推荐几部类似明朝那些事一类的书,要不枯燥又尊重史实就行

我来推荐吧,首先我想说个人写东西终究是有错误的,当年明月的错误也是非常之多的。

春秋战国确实没什么好推荐,所以就看那个什么潇水的著作吧,虽然他想写的有趣,但无奈水品不够,但是写的还是可以的。《原来这才是春秋》这本书的作家最后好像不写了,但也可以看看。实在不行可以看东周列国志,和三国演义一样都是文言小说,有许多文学改造,但看一遍你就懂了个大概,这点也类似三国演义。专业的就是杨宽的战国史之类的著作了

秦的话可以看看《大秦帝国》,特别推荐小说曹三的《李斯与秦帝国》,当然这本小说虚构的很多,几乎都是虚构,但是写的很有秦朝的感觉。

汉的话,月望山东的《那是汉朝》我看过,写的一般,错误比明月还多,另外还有曹三的光武帝的书《嗜血的皇冠》

另外,很多人把秦汉合起来写,可以看的也有不少。不过大多比较专业,比如你可以看程步的书,不过他写的比较颠覆啦,初学者最好不要看,里面的韩星项羽都被他证明的很菜。另外还有李开元写的秦汉也比较推荐啦,小说就是日本司马辽太郎的《刘邦和项羽》。专业一点的就是史记了,这个就看一些精彩的篇章就好了比如相遇韩信刘邦的本纪列传。

三国时期就是《易中天品三国》,还有紫金山的《曹操大专》,小说就是《卑鄙的圣人曹操》。专业一点可以看吕思勉的三国史。写的很好

南北朝好像比较冷门吧,这个你要自己去看一下天涯论坛,里面写南北朝的也有不少,自己找自己喜欢的吧。专业的我就不推荐了,因为南北朝确实比较乱

隋唐基本连载一块写的,想血腥的盛唐。大唐风云,唐史并不如烟之类的有很多,也还可以,特推小马连环的两本初唐的和唐末五代的书。专业一点的比较多,特推日本写的一些,还有外国的《撒马尔罕的金桃》,写的非常奢华,也很专业,本国也有很多,就不介绍了。

宋朝就是《如果这是宋史》,因为好像别的就没有什么好推荐的了。另外还可以看袁腾飞的《塞北三超》和《两宋风云》,但是他的我实在不怎么推荐。错误忒多。专业的话就是宋史学家王曾瑜等人吧比如王的岳飞大专,外国尤其是英国人很喜欢宋朝,也写了很多文章,国内还有比如《行走在宋朝的城市》等等。

元的好像不多。专业通俗的只有成吉思汗转了吧、

明不多说,专业一点的看吴晗的著作,还有《张居正大专》

清的话,就是《别笑,这是大清正史》吧,专业一点的是《细说清朝十二帝》,另外阎崇年书的可看可不看。

另外有两本穿越小说据说不错,《窃明》,《新宋》。有兴趣看看吧

最后推荐一些别的专题和同事。比如吕思勉的中华史,比钱穆的《国史大纲》看起来简单一些,(易中天现在好像也写中华史,不知怎么样)另外还有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可以看看,很薄。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和他的资治通鉴翻译还是收藏吧,错误不少。专题的话可以去读一下百家讲坛的一些教授比如王立群或者蒙曼等等

还有漫画可以看看《王者天下》,香港的《天子传奇》,将三国的《火凤燎原》《苍天航路》。还有《长安幻夜》(这个里面的八重雪我非常喜欢的)

就这么多吧,有什么问题再问我。楼主我可是纯手打阿,很辛苦的,打了好久的,你一定要给我分啊。

2.想了解中国的历史读什么书好

补充: 作者: 樊树志 副标题: 复旦大学精品课程 i *** n: 7101050506 书名: 国史十六讲 页数: 283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定价: 32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6-4 《国史十六讲》:极好的中国历史入门书籍 中学时历史学得比较好,标志就是考试常得100分。

当然,那是应试教育的结果,只要在考前把各种运动的年代和意义背得滚瓜烂熟,考起试来自然会得心应手。后来选择了理科,进入大学,毕业后专心于软件技术,十年左右的时间内远离了人文学科,不再仔细体会鲁迅的文章中省略号的六重含义,也不再深入分析李自成起义的历史背景。

后来随着走上管理岗位,开始对历史等人文学科产生兴趣,从清朝入手断断续续地读一些历史方面的书,如《正说清朝十二帝》、《雍正皇帝》等,并对《汉武大帝》等历史剧情有独钟,但一直缺乏对中国历史的完整认识,直到读完这本《国史十六讲》。 《国史十六讲》是作者在系列讲座的基础上成稿,采用专题的形式,以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的变迁为主线,概略性地介绍了从中国人的起源到清朝的闭关自守的过程,其中对每个朝代的政治体制变迁、文化发展、社会特点等方面的提纲携领的介绍有助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延续性,从而避免过多地陷入到细枝末节当中。

历史是不可分割的,正如书中所说,泱泱大汉得益于秦的奠基,盛唐气象离不开隋的创制。该书的另一个特点是除了引用《史记》等经典历史著作外,还较有针对性地引用了《世界文明史》、《亚洲史》、《中国人口史》、《中国制度史》多本中外历史学家的研究著作和论文,显示出作者作为一个历史教授的严谨和博学。

如果对中国历史感兴趣并希望所有了解,《国史十六讲》无疑是一本极好的入门书籍。 读罢全书,笔记如下: 1. 文化的发展依赖于特定的历史背景 中国古典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

其代表是儒家和道家学说,都产生于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儒家侧重强调稳定社会,个人的行为应该合乎群体的规范,应该“克己复礼”,因而为后代的统治者所采用;道家侧重强调内心的和谐,追求消极无为,顺其自然。

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力图从不同的角度解决社会的矛盾。 同样,唐朝的古典诗歌非常繁荣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唐高宗李渊喜欢诗歌,因而在刚刚形成的科举制度中加试诗赋,为擅长写诗者提供入仕的正途,至盛唐时以诗赋取士更见推重。

2. 繁荣和创造的黄金时代---宋朝 在大部分人的知识体系中,提到宋朝时总想起偏安杭州的昏庸皇帝赵构和屈死的“精忠报国”英雄岳飞。但在作者笔下,这是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荣的时期。

文官政治取代了军人政治,一扫贵族阶层对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平民通过科举制度进入统治阶层,其比例超过官员总数的三分之一,为历代之最。宋皇帝赵恒在此背景下写下了“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诞生于宋代,并由此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全部面貌和状态:印刷术在知识传播方面,火药在战争上,指南针在航海上,并且随着这些发明的利用又引起了无数的变迁。

这些变化促进了15世纪、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在宋代,儒家思想深入影响社会的各个层面。

在学术上,朱熹在程颢和程颐的基础上完成了儒学的二次复兴。同时,在儒家思想的长期熏陶下,社会上出现了诸多孝义之家---后人称之为义门,影响最大的当推浙江浦江县的“义门郑氏”,依靠一部以朱熹家礼为宗旨的家训---《郑氏规范》,不仅维系了大家族内部几代人的和谐共处,而且维系着大家族和乡邻之间的和谐相处,历经宋元明三代传颂不息。

3. 中央之国的盛衰 曾有人言,中国人不懂得利用老祖宗的遗产,只知道把指南正的技术用来制造罗盘,把火药技术用来制造鞭炮。这种说法是不完全客观的,火药早被用于制造火枪火炮,指南针也已用于航海,这里的关键原因是长期以来中国是名副其实的“中央之国”,甚至是世界的中心,皇帝和大臣们都没有征服世界的愿望。

在明朝,中国的丝绸、棉布、瓷器被运往世界各地,与此同时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流向了中国。在这种背景下,郑和比西方人早一个世纪开始大航海的尝试,先后七次下西洋,主要目的是要“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显示天朝大国的富庶与强盛,而没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建立殖民地的雄心和野心。

也正是因为中国的富庶,使得西方列强一直垂诞于中国,并在后来大举入侵由于闭关导致军力落后的清王朝。 4. 其它有趣的知识 中国历史的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

“封建”一词来源于周朝的封帮建国。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七十一家诸侯(其中五十三家与周天子同性姬),用同性诸侯构筑起一道屏障,来捍卫周天子的中央权威。

这与今天的封建主义、封建社会已经大不相同。 坐凳子。

3.谁能告诉我《中国历史》这本书的简介啊

简介: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史涌现了无数英雄,演义了多少朝代。为将中国历史一一说清,历史学家用毕身精力著书立说,编写《中国通史》,目前见到的就有范文澜、白寿彝、周谷城、蔡美标等分别编著的《中国通史》。《中国通史》体例庞大、考证严谨、史料丰富,动辄厚厚十几卷,吓退许多没有耐心的读者。此外,还有历史通俗读物,最有名的是蔡东藩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虽然读起来轻松愉快,但亦史亦说的方式,只能起到了解中国历史的作用,不能把它当正史看待。

正当我们寻找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历史读物时候,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既是严谨的正史,又读起来轻松的《细说中国历史丛书》。此书一出版,立即获得读者的肯定,已经添印多次。

这套丛书最主要部分由台湾著名学者黎东方著述,分别是《细说秦汉》、《细说三国》、《细说元朝》、《细说明朝》、《细说清朝》、《细说民国创立》。所缺部分,另有学者补上:沈起炜著的《细说两晋南北朝》、赵剑敏著的《细说隋唐》、虞云国著的《细说宋朝》,这样,上自秦汉、下止民国,将几千年中国历史细细说来。

学者黎东方教授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就向群众讲述历史事实,会场内听众踊跃,轰动一时。自离开大陆后,经常往返于台湾与美国,或执教某一大学,或潜心研究学问。先后由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细说先秦史》、《细说三国》、《细说元朝》、《细说明朝》、《细说清朝》,一直细说到民国的肇造。黎东方教授的《细说》深入浅出,是适合大众阅读的通俗性历史读物。黎东方教授对各个朝代的历史事实与现象,透过其表面而洞察其底蕴,并探明其彼此间的相互关系,在融会贯通的理解之后,才笔之于书。阅读《细说》,会发现黎东方教授具有深厚的功底,才能左右逢源、曲汇旁通。

呵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