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成语什么木求什么不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6

1. 关于木字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枯木逢春、

草木皆兵、

缘木求鱼、

行将就木、

移花接木、

麻木不仁、

入木三分、

一草一木、

大兴土木、

木已成舟、

木朽不雕、

草木俱朽、

木头木脑、

宰木已拱、

草木知威、

火齐木难、

盈把之木、

圆木警枕、

纪渻木鸡、

择木而处、

草木萧疏、

泥塑木雕、

墓木已拱、

枯木再生、

鸣于乔木、

刚毅木讷、

亡猿祸木、

人非木石、

一木难扶、

质木无文

2. 带 木 的四字成语

草木皆兵 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草木俱朽 象草木一样死去,世人并不知道。借喻人一生毫无建树。

草木知威 连草木都知道他的威名。形容威势极大。

寸木岑楼 一寸长的木材同尖顶的高楼比。原意是起点不同就比不出高低,比喻轻重相比必须标准一样。后也比喻差距极大。

大兴土木 兴:创办;土木:指建筑工程。大规模地盖房子。

呆若木鸡 呆:傻,发愣的样子。呆得象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登木求鱼 登:攀;木:树。爬到树上找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无法达到目的。

独木不成林 一棵树成不了森林。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办不成大事。

独木难支 一根木头支不住高大的房子。比喻一个人的力量单薄,维持不住全局。

蠹众木折 蛀虫多了,木头就要折断。比喻不利的因素多了,就能造成灾祸。

诽谤之木 诽谤:引以为谏言;木:木牌。在交通要塞竖立木牌,让人们写上谏言。

风木含悲 比喻因父母亡故,孝子不能奉养的悲伤。

3. 怎样分辨成语和四字词语

四字词语是由四个字组成的常用词。

四字词语是指广义的概念,包括成语和非成语,也叫固定词组或自由词组。 四字词组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

它被大量运用于说话、文章里。 自由四字词组不同于固定词组,它们是可以随意拆散,随意组合的。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充分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

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特点: 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

②意义的整体性。 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

④形成的历史性。 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来源: ①历史故事。 ②寓言故事。

③神话或其他传说。 ④古典文学作品。

成语是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例如: 言简意赅 勇往直前 相反相成 实事求是 诲人不倦 经年累月 千钧一发 缘木求鱼 削足适履 七手八脚 细大不捐 坐井观天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

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

中国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

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

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

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

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如“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都是。

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较少。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

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成语之所以一般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四字的语法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主谓式:名副其实、盛气凌人、杞人忧天、胸有成竹; 动宾式:好为人师、莫名其妙、视为畏途; 联合主谓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 联合动宾式:知己知彼、养精蓄锐、防微杜渐、发号施令; 联合名词式:粗心大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 联合动词式:突飞猛进、勇往直前; 动补式:逍遥法外、问道于盲; 兼语式:以邻为壑、令人生畏。

成语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上面只是简单举例的性质。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

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对比以及加重的措辞方法。如“阳奉阴违”“外强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

4. 带木的四字成语有那些

水木清华、缘木求鱼、草木皆兵、入木三分、移花接木、呆若木鸡、行将就木、良禽择木、麻木不仁、木已成舟、枯木逢春、人非草木、朽木不可雕、绳锯木断、古木参天、独木不成林、依草附木、独木难支、木人石心、木本水源、榆木脑袋、榆木疙瘩、圆木警枕、大兴土木、寒木春华、圆孔方木、一草一木、刚毅木讷、墓木已拱、槁木死灰~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O(∩_∩)O,互相帮助,祝共同进步。

5. 木字的成语有哪些

草木愚夫 愚:愚蠢;愚夫:匹夫。

像山野之中草木那样愚昧无知的人。也指粗俗平庸的百姓草衣木食 木:树。

编草为衣,以树木果实为食。形容衣食简单,生活清苦蜚瓦拔木 形容风力迅猛枯株朽木 比喻无用的人或物木石心肠 形容人心肠硬,不为情感所动木头木脑 形容呆板、迟钝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将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是士兵。

形容极度惊恐,疑神疑鬼。草木皆兵 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

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草木俱朽 象草木一样死去,世人并不知道。

借喻人一生毫无建树。草木知威 连草木都知道他的威名。

形容威势极大。寸木岑楼 一寸长的木材同尖顶的高楼比。

原意是起点不同就比不出高低,比喻轻重相比必须标准一样。后也比喻差距极大。

大兴土木 兴:创办;土木:指建筑工程。大规模地盖房子。

呆若木鸡 呆:傻,发愣的样子。呆得象木头鸡一样。

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登木求鱼 登:攀;木:树。

爬到树上找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无法达到目的。

独木不成林 一棵树成不了森林。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办不成大事。

独木难支 一根木头支不住高大的房子。比喻一个人的力量单薄,维持不住全局。

蠹众木折 蛀虫多了,木头就要折断。比喻不利的因素多了,就能造成灾祸。

风木含悲 比喻因父母亡故,孝子不能奉养的悲伤。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唳:鸟鸣。

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刚毅木讷 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槁木死灰 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极端消沉,对一切事情无动于衷。

画地刻木 比喻进监狱,受审讯。寒木春华 寒木不凋,春华吐艳。

比喻各具特色。刻木为吏 意思是不能受狱吏的污辱,即使是木头做的狱吏也不能见他。

形容狱吏的凶暴可畏。教猱升木 教猴子爬树。

比喻指使坏人干坏事。枯木死灰 死灰:燃烧后余下的冷灰。

身如枯木,心如死灰。比喻极其消极悲观。

枯木朽株 枯木头,烂树根。比喻衰朽的力量或衰老无用的人。

金口木舌 以木为舌的铜铃,即木铎,古代施行政教传布命令时所用。指宣扬教化的人。

立木南门 立木:竖木于地上。用具体事实来证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开来。

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枯木逢春 枯干的树遇到了春天,又恢复了活力。

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获得生机。木雕泥塑 用木头雕刻或泥土塑造的偶像。

形容人呆板不灵活或神情呆滞。良禽择木 比喻贤者择主而事。

木已成舟 树木已经做成了船。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改变。

木本水源 树的根本,水的源头。比喻事物的根本或事情的原因。

墓木已拱 坟墓上的树木已有两手合抱那么粗了。意思是你快要死了。

这是骂人的话。后指人死了很久。

麻木不仁 不仁:没有感觉。肢体麻痹,失去知觉。

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木人石心 形容意志坚定,任何诱惑都不动心。

泥塑木雕 指泥做的和木头雕的偶像。比喻人的表情和举动呆板。

木鸡养到 木鸡:善斗的鸡,看上去象木头一样呆板。形容功夫到家。

人非木石 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为外界事物所打动,不同于无生命、无知觉、无感情的树木石头。入木三分 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

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山木自寇 山上的树木,因长成有用之材,而被人砍伐。比喻因有用而不免于祸。

绳锯木断 用绳当锯子,也能把木头锯断。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山颓木坏 册:泰山;颓:倒塌;木:梁木。泰山倒塌,梁木折断。

比喻众所仰望的人物逝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树:培植,培养。

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水木清华 水:池水,溪水;木:花木;清:清幽;华:美丽有光彩。指园林景色清朗秀丽。

声振林木 形容歌声或乐器声高亢宏亮。土牛木马 泥塑的牛,木做的马。

比喻没有实用的东西。泰山梁木 象泰山崩塌,梁木毁坏一样。

比喻伟人死亡。土木形骸 形骸:指人的形体。

形体象土木一样。比喻人的本来面目,不加修饰。

下乔木入幽谷 从高树上下来,钻进幽深的坑谷里。比喻弃明从暗,或从良好的处境转入恶劣的处境。

朽木不雕 朽坏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上进,无法成材。

行将就木 行将:将要;木:指棺材。指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

削木为吏 意思是不能受狱吏的侮辱,即使是木头做的狱吏也不能见他。形容狱吏的凶暴可畏。

朽木粪墙 朽坏的木头,污秽的土墙。比喻没有培养前途的人。

朽木粪土 朽木:烂木头;粪土:脏土臭泥。比喻不堪造就、对社会没有用处的人。

朽木死灰 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极端消沉,对任何事情无动于衷。

一草一木 比喻极微小的东西。一木难支 大楼将要倒塌,不是一根木头能够支撑得住的。

比喻一个人的力量单薄,维持不住全局。依草附木 原指鬼神有所依凭,擅作威福。

后比喻凭借他人势力,为非作歹。也比喻不能自立,依靠别人。

移花接木 把一种花木的枝条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种花木上。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换人或事物来欺骗别人。

圆孔方木 把方木头放到圆孔里去。比喻二者不能投合。

6. 求以“木”字开头的四字词语,要四个呀,有意境的,谢了

木已成舟——树木已经做成了船。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改变。

木头木脑——形容呆板、迟钝

木石心肠——形容人心肠硬,不为情感所动

木雕泥塑——用木头雕刻或泥土塑造的偶像。形容人呆板不灵活或神情呆滞。

木本水源——树的根本,水的源头。比喻事物的根本或事情的原因。

木人石心—— 形容意志坚定,任何诱惑都不动心。

木鸡养到—— 木鸡:善斗的鸡,看上去象木头一样呆板。形容功夫到家。

木干鸟栖—— 谓鸟栖树上,至树干枯也不离去。喻行事坚定不移。

木梗之患—— 喻客死他乡,不得复归故里。

木公金母—— 即仙人东王公和西王母。后用于祝寿,比喻庆寿之主人夫妇。

木坏山颓——梁木折坏,泰山崩倒。比喻德高望重的人死去。亦作“泰山梁木”。

木落归本—— 犹言叶落归根。

木讷寡言——形容人不爱说话。

木心石腹—— 犹木人石心。

木朽蛀生—— 朽:腐烂。木朽腐烂就会生虫子。比喻失去检点就会犯错误。

参考:成语词典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有问题可以追问。满意请及时采纳,谢谢!

7. 四字成语,与四字词语的区别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充分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

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②意义的整体性。

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④形成的历史性。

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来源:①历史故事。

②寓言故事。③神话或其他传说。

④古典文学作品。成语是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例如: 言简意赅 勇往直前 相反相成 实事求是 诲人不倦 经年累月 千钧一发 缘木求鱼 削足适履 七手八脚 细大不捐 坐井观天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

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

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中国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

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

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

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

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

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

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

如“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都是。 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较少。

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

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成语之所以一般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四字的语法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主谓式:名副其实、盛气凌人、杞人忧天、胸有成竹; 动宾式:好为人师、莫名其妙、视为畏途; 联合主谓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 联合动宾式:知己知彼、养精蓄锐、防微杜渐、发号施令; 联合名词式:粗心大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 联合动词式:突飞猛进、勇往直前; 动补式:逍遥法外、问道于盲; 兼语式:以邻为壑、令人生畏。 成语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上面只是简单举例的性质。

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对比以及加重的措辞方法。

如“阳奉阴违”“外强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栗”等各有妙用。所以文学家对成语的运用都非常注意。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和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从某些方面看来,也有相似之出。譬如专名和科学术语都是固定词组;谚语、歇后语、引语不仅是固定词组或句子,。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