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的故事写作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1

1. 以《我和诗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我和诗的故事我和诗的故事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这是唐代刘长卿《送士元》中的名句,我常常把它挂在口中,它总是能带给我不一样的人声境界。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妈妈打断了我的朗诵,问我是什么意思。当时我自信满满地说:"细雨打湿了我的衣服,我却看不见;闲花落在地上,我却看不见。”妈妈告诉我说:“恩,好,他其实还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它赞叹的是“细雨”“闲花”润物无声的无私奉献精神,你明白吗?”我似懂非懂,只是眨了眨眼睛,将这首诗再次朗诵。许久后我才明白,妈妈只是想告诉我恬静的人生,默默的耕耘,也如“细雨”“闲花”般。古诗是需要理解感悟的。

现在我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理解。带上灵魂看自然,细雨湿衣用心感,闲花落地须静观,便会发现,我们周围有许多的人和事都能拨动心弦。

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款300万元支助178名贫困学生。当他病危住院经济困难时,几个受助完成学业的本市工作者,没一个来看望他,被媒体披露后,丛飞却说:“不,不要责怪他们,我已经不需要治病了。”丛飞身上不是具有来去无息的奉献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些诗句正是他的人生写照。

又如陶渊明放弃名利,隐居田园,过着闲适清贫的生活,给后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以及许许多多的田园诗歌,当时间的巨轮隆隆辗过,至少在厚重的历史中留一行行车辙。恬静的人生也如“细雨”“闲花”。细雨润物馨香满天,“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恬静的人生避开嘈杂,走进田野,过着温馨纯洁,少污浊的生活,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读唐诗,品人生,每一首诗总能带给人不一样的人生境界!

2. 以“我和唐诗的故事”为话题的作文怎么写

我与唐诗的故事 唐诗是我国文化的精粹,唐诗很有韵味.我从一年级开始到现在,已经积累了许多唐诗.我看《唐诗三百首》,沉浸在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情景中,领悟着草的顽强生命力,体会到蝉的哲理.我与唐诗的故事有许多,有一件让我难忘. 今年过除夕,外婆家十分热闹:爸爸妈妈姐姐妹妹、、、、、、围满了一桌子.一顿年夜饭过后,大家都坐在椅子上聊天.这时,姐姐提议说:“我们来进行唐诗比赛吧!”大家都纷纷答应了.“每人背两句诗,背不出或反应慢的淘汰,”姐姐大声说,“我先说一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我马上接了上去.“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哥哥不紧不慢地站起来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正在读幼儿园的妹妹摇头晃脑、朗朗地诵了出来.轮到阿姨了,她马上站起来,说:“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牧童、、、、、、”她怎么也想不起后半句了.我大叫:“我知道!牧童遥指杏花村!”“啊!对!”阿姨恍然大悟.经过三关,只剩下我和姐姐了,我和姐姐谁也不让谁.“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姐姐脱口而出.我也毫不示弱:“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小娃撑小艇,浮萍一道开.”“错!最后一句是‘偷采白莲回’!”我大叫道. 最后,我得了冠军.为了奖励我,外婆夹了一只最大的鸡腿放在我的碗里. 我就是这么爱唐诗,我爱读,爱背.我与唐诗的故事讲也讲不完.唐诗是我国的文化遗产,我要把它发扬光大.。

3. 以“我欣赏的一首诗”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我欣赏的一首诗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古至今,我国涌现出无数伟大的是大诗人: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响亮的名字早已深深地刻在诗歌的历史名碑上.他们的作品,更是被后人千古传诵.我最喜爱的,是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名臣,民族英雄于谦之作.诗的全文是这样的: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碎骨粉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碎骨粉身全不怕”极形象地写出了石灰石烧成石灰的过程,而“全不怕”又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而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这首诗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句句都在写石灰,而实际上却句句在写人.前两句就石灰的特征说人,“若等闲”三个字,抒发了作者在困难面前的大无畏精神.末句表现了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作者用这寥寥数十字,就深刻地反映了忠心报国的高贵品质,为人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当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时,心中热血澎湃,被这种豪迈气概所深深吸引.“千锤万击”、“烈火焚烧若等闲”、“碎骨粉身”这些词汇语句映入我眼帘时,我心中感受到的是无所畏惧的精神和豪迈不已的气概.作者于谦身为明代大臣,以身作则,精忠报国,清白做人.他以这首大气的七言绝句比喻自身,其语言明白,内涵深刻,其人与诗,永垂不朽.这首诗表达的正是:做人要像石灰一样坚贞不屈,即使“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碎骨粉身”都无所畏惧,只为留下清白在人间.这也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高估品质:要清白做人.这就是我最喜爱的一首诗——《石灰吟》.0。

4. 以我和诗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四百字的作文

记得我牙牙学语的时候,每天晚上睡觉之前,爸爸总要教我念几句古诗词,但是到了第二天便忘得一干二净。

那时候我觉得古诗词就是没有儿歌、童谣那么好听。要说在我记忆里能够留下一丁点美好印象的,也许就是上幼儿园的时候了,有一次听着老师一边读着“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一边学着鹅游水的样子,逗得小朋友们哈哈大笑。

那时,我发现古诗词原来还是蛮有趣的。 现在上了小学,听着老师讲“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我因此也认识了李白、陆游、王安石等许多著名诗人。

现在,我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词。我惊叹古诗词的驾驭艺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用简记得去年有一次,学校组织了春游活动,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大早就出发了。

太阳刚刚探出头来,路边的小草还含着晶莹剔透的露珠,小鸟在树上欢快地跳跃着,花儿展开着笑脸,一群群小蜜蜂也开始忙碌起来。看着这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老师要求每个同学都说一句赞美春天的诗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村烟”……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简单单的言语便把一幅江南的美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面前;还有一次,我跟几个伙伴玩脑筋急转弯的游戏,我自作聪明地出了一个题目:什么盘天上挂?“空中飞碟”“天宫一号”伙伴们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

“非也,非也,是月亮也。”我故作深沉摇头晃脑地说:“李白有诗云‘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小伙伴们听了我的解释后,个个仿佛恍然大悟,信服地点了点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1323566头,又让我暗自得意了一回。 这就是我和古诗词的一些小故事。

我爱古诗词,我知道,我对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探索才刚刚开始,她将伴随我健康快乐地成长……。

5. 写关于诗的作文

断章·详

一盒烟。一个阳台。就可以了。

你总会站在桥上看风景。

这时候,我总会欹在阳台的栏杆上,透过含混着的烟雾去看你。

别人说,雾里看花。

我看你,无所谓。

不晓得你知不知道曾有这样一个人在如此偷窥着你。

就好像我同样不晓得你是不是曾有记挂过我。

仅仅记得,那个夕阳,你在桥边,我于台上。

你看风景我看你。

于是,你理所当然成了我的风景。

流年不变,昔日荏苒如何都与我无关。

因为你,已活在我的生命里了。

就好像那片诗里写的一样。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你就是我的风景。

诗里如是说。

恍惚间,那桥,那人,那风景阑珊。

好美。

夜了。

可睡否?

月,依旧长阙。

记得古人说,月若无恨月长圆。

今夜繁星。依旧残月。

窗前洒下一地银白。

可忆否?

昔年霓裳曼舞,今宵遗恨清零独自守。

明月如此,可曾装饰于你家窗口,让你的夜也唯美。

明月如此,可曾装饰与你家窗口,让你的梦也长圆。

梦里蝶翩翩。恍惚间是否是你背影留痕。

我,不敢肯定。

笨拙的样子怕你抿嘴偷笑。

醒来。嘴角还挂起梦中美好。

你的样子,依旧清晰,依旧模糊。

不过,好美。

你可曾忆起,曾有人因你而饰梦。

曾有人因你而夜夜难眠。

曾有人因你而恋月如洗。

曾记否。

那个夏夜,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意摘,卞之琳《断章》

6. 我和诗歌的故事作文300

从小到大,诗伴随着我走过春夏秋冬,从“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到今天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与诗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与诗相遇在南山脚下。

我看到了,我看到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身影。

那么随意,那么放荡不羁,采一朵路边的野菊,吸一口新鲜的空气。没有被困难挡住他的步伐,终于悠然的看到了南山的身影。

我于是相遇在草原上。

我看到了,我看到了梵高正挥舞着手中的画笔,构筑那幅美丽的向日葵。

也许只有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中,他才会挥舞着手中的画笔,画出他的梦想。

于是,我看到了向日葵一花独秀的风采。

我于是相遇在海边。

我看到了,我看到了昔日一统北方的领袖曹操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吟道“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也许,只有大海才能懂得他的雄心壮志,用诗歌才能咏出他的志气。

于是便有了“千里走单骑”的英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风采,才有了那华容道上一抹决然而去的身影。

我与诗的故事,有了陶渊明的步伐,有了梵高的画影,有了曹操的雄心壮志。于是,我与诗的故事不再单调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古诗词的金光。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汇聚了多少文化的清泉。在文化的清泉中,诗人用他们的才学写下了千古传颂的诗篇,有的像镜子,反射出历史的光环;有的像春天的溪流,浇灌出心灵的花朵;有的像大河之水,呈现出壮阔的波澜。

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了县令,“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归隐田园而不与世争,开荒南野际而守拙归园田。他,低头锄地耕菊花,抬头采菊酿诗酒,对酒当歌,能悠然下千言。此中的真意,也是欲辨已忘言。这就是陶渊明的声音,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自号五柳先生,难怪世人都羡慕五柳,能度过那淡泊的年月。

他,“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领略过直奔入海不复回的黄河水,也想像大鹏鸟一样扶摇直上九万里。他,寂寞时会把月亮当做朋友月下独酌却对影成三人,想念朋友时“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游遍了大江南北和黄河两岸的李白,仕途上经历过严重的挫折,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追求。他那奔放的性格,奔流的人生,奔腾的生活,就好似他笔下的江河之水,“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样豪迈。

她,声声慢,一剪梅…… 淡淡的忧伤,“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饱经战乱,家破人亡,身在无能的宋朝,自愧为何不托生男儿,像岳飞一样去保家卫国,“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人生的苦水,点点滴滴,怎一个愁字了得?

回眸历史长河,古代诗人词人的声音在耳畔回响。“今人不识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虽然没和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但他们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食粮,一生也取之不尽。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给我们留下了千古绝唱,白居易的叙事长诗《琵琶行》永远是秋夜江上的一轮明月,而李煜的春花秋月不会了。啊,古诗古词,美不胜收,“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古诗古词若流水,共叹人生皆如此。听,那潺潺的声音,永久,永久……

无味。

7. 以诗为内容编写故事

游园不值

南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正是江南二月,云淡风轻,阳光明媚。诗人乘兴来到一座小小花园的门前,想看看园里的花木。他轻轻敲了几下柴门,没有反响;又敲了几下,还是没人应声。这样敲呀,敲呀,半天也不见有人来开门迎客。怎么回事儿?主人真的不在吗?大概是怕园里的满地表苔被人嗝践踏,所以闭门谢客的。果真如此的话,那就未免太小气了!

诗人在花园外面寻思着,徘徊着,很是扫兴。在他无可奈何、正准备离去的当儿,抬头之间,忽见墙上一枝盛开的红杏花探出头来冲着人打招呼呢。诗人快意地想道:啊!满园的春色已经溢出墙外,任你主人把园门闭得再紧,也关它不住。

8. 关于诗的作文

陆游的爱情 陆游是南宋的伟大诗人,流传下来的诗近万首,从陆游诗的两大主题可以看出陆游的思想境界:其一写抗金杀敌,要恢复国家疆土,风格悲愤激昂;其二写日常生活和景致,意味深长,清新隽永。

所以陆游既是爱国的热血男儿,又是热爱生活的艺术家。陆游诗的风格源自江西诗派,他前一方面的诗雄奇奔放、酣畅淋漓,其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突破了之前的每一位诗人,包括江西诗派的鼻祖杜甫。

在诗歌理论方面,陆游提出 “功夫在诗外”,强烈要求诗人投入生活。作为南宋诗坛领军人物,陆游开辟了一个时代的诗歌气象。

自古才子多情,陆游也不免于儿女情长。宋词中有陆游的一首《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 欢情薄, 一怀愁绪, 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 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 闲池阁, 山盟虽在, 锦书难托。莫,莫,莫!据传这首词是写于陆游与前妻唐琬在绍兴沈园相会之时。

民间流传下来的说法是,陆游跟唐琬是表妹,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成年之后陆游迎娶了唐琬,夫妻和睦,但陆母看媳妇不顺眼,让陆游把唐琬休了。陆游和唐琬各自再婚,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在沈园相会,双方对过去的情感恋恋不忘,但又不能表达,于是陆游在沈园壁上题下这首《钗头凤》抒发心中感伤。

有了这个背景,这首小令无需解释,个中痛彻肺腑、欲爱不能的情感力量也能让人深切感受。对于陆游与唐琬的沈园相会,《宋史》只字未提。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四》记载了陆游生平,洋洋千言,独不见沈园相会。可能官方觉得男女之事不足道,就把沈园相会省略掉了。

可是,陆游与唐琬的感情纠葛,从《钗头凤》来看当确凿无疑;而沈园对于陆游的意义竟是终生不能忘怀,在长达五十多年里,陆游诗中多次提及沈园,陆游对于那一段情感刻骨铭心的感受,临终不减少年情怀。陆游与唐琬的故事最早见于宋人陈鹄的笔记《耆旧续闻》:余弱冠客会稽,游许氏园,见壁间有陆放翁题词,笔势飘逸,书于沈氏园。

辛未(1151)三月题。放翁先室内琴瑟甚和,然不当母夫人意,因出之。

夫妇之情,实不忍离。后适南班士名某,家有园馆之胜。

务观一日至园中,去妇闻之,遣遗黄封酒果馔,通殷勤。公感其情,为赋此词。

其妇见而和之,有“世情薄,人情恶”之句,惜不得其全阕。未几,怏怏而卒。

闻者为之怆然。此园后更许氏。

淳熙间,其壁犹存,好事者以竹木来护之。今不复有矣。

陈鹄是晚于陆游几十年的人物,《耆旧续闻》所记应当可信。只是民间有两个传闻得不到证实:一是陆游、唐琬为表兄妹关系;二是唐琬因为生不了孩子被休。

关于第一个问题,南宋刘克庄《后村诗话》、清代沈辰垣《历代诗余》都没有提及陆、唐为表兄妹,只是南宋周密的《齐东野语》中说“(唐琬)于其母夫人为姑侄”,周密还引述了陆游的几首关于沈园的诗,把陆游写诗时的情境描述得如同身临其境,不过,这更像是推测了。对于周密这种天马行空的纪录,须慎重采取其说法。

那么唐琬因何被休呢?《耆旧续闻》、《历代诗余》都是说“不当母夫人意”,《后村诗话》说“二亲恐其惰于学也,数谴妇。”。

如果说是一对小夫妻过于甜蜜,老人家怕耽误了陆游的学业,训斥一下就罢了,何必休妻?刘克庄的说法得不到支持。那么一定是婆婆不喜欢媳妇。

陆家书香门第,讨到唐琬这样的媳妇定然不会差,唯一的可能就是小夫妻太甜蜜了,婆婆感觉儿子跟自己疏远了,不高兴。婆媳关系在中国社会是个千古难题,婆婆吃媳妇的醋,这样的事也不少,我们只能推断陆母不是一个开明的婆婆。

至于唐琬没给陆家生子而被休的说法,一是没有史籍记载,二是不符合封建社会习俗。因为唐琬到陆家时间不长,而且即便不孕可以纳妾传宗接代。

李清照就是这样,她没有生孩子,但赵明诚家没有把她休掉,而是纳妾生子。所以这种说法得不到支持,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在陆母。

撇开历史的模糊部分,陆唐之间深挚的伉俪之情因不久以后唐琬郁郁而终而成为绝唱,唐琬以死宣告了对封建社会恶性婆媳关系的控诉。由此我们想到《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刘兰芝的故事是何其相似,鸳鸯两散,情各一方,有情人偏得分离。

焦仲卿得知刘兰芝自尽后,也“自挂东南枝”;跟焦仲卿不同,陆游还有远大的报国理想,他还不能选择绝路。这两个故事的根源都在于“百善孝为先”支撑的婆婆强势,导致了畸形的婆媳关系。

母子连心、伉俪情深,二者不可偏废,需要儿子两方斡旋沟通,但是在封建社会下,“孝”这个东西成为破坏儿子中立态度、摧残夫妻感情的最好武器,陆游不能幸免。据说,唐琬死前和了一首《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如果说陆游的词还只是怅然悔恨的话,这首词简直是字字泣血了。

《耆旧续闻》没有纪录完整的唐琬词,只说有“世情薄,人情恶”句,同时代的其它笔记中也没有唐琬的词,只是到了清代,沈辰垣编的《历代诗余》中,才纪录了唐琬《钗头凤》全。

9. 关于诗的作文

给你几篇参考一下,自己修改1历史长河,波涛汹涌,携带厚厚的黄土,向东奔去。

诗歌,就像那汹涌长河边的一条清澈温柔的小溪,反射着如钻石般晶莹的光芒。我静静地,随着水流,追寻。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多年前背井离乡的将士,望着眼前早已面目全非的家乡,不禁一阵苦笑。

娇艳的花草,翠绿的杨柳,一转眼,竟成了无数漫天飞舞着的孤零零的雪花。一阵阵刺骨的寒风扑来,沿着他那冰冷的铠甲窜入体内,他不禁瑟缩了一下,朝着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方向走去。

“娘——”他推开了久违的大门,朝空荡荡的屋子中喊了一声。良久,回应他的只是早已僵硬的回声。

雪中的足迹又被无情的掩埋。“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望着桌上的美酒佳肴,此时的他,却全然失去了食欲。

不甘啊!为什么他们可以一帆风顺,自己却处处碰壁;为什么他们技不如己却受到重用,自己才华横溢却得不到赏识!“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罢,罢!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那过去的一切早已成了定局,又何必如此在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酒当歌,对月舞剑,青莲居士在纷纷落地的残花中立下一道潇洒的足迹。

“陌生的人们,我也为你们祝福”多愁善感的海子突然变得欢乐起来。那些美妙绝伦的诗歌还在;那颗充满活力的太阳还在;梵谷那散发着无限 *** 的向日葵还在,又如何不感到幸福呢?“愿你们有一个美好的前程,愿你们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们在尘世中获得幸福”所有我拥有的,我没有的美好的东西,希望你们都能够得到。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为了这小小的幸福而快乐着,笑着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串足迹,留在了这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我追寻着诗歌的足迹,一步步地向东走去。悲、欢、离、合,每一串足迹都在为我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从唯美的《诗经》到浪漫的李白,从傲气的范仲淹到充满 *** 的海子。我是一个听众,静静地聆听着诗歌小溪中不断融合、碰撞时的轻快水声,伴着诗人的喜怒哀乐,追寻,诗歌的足迹。

2河,赋予了中华儿女智慧和文明的生命体,诗人情感寄托的承载体,诗歌精华的依托体。诗歌中的河或浩荡无际,或记事万千,或依人情感无数,或辽原流淌成画……总之,诗歌中的河往往给人以无限暇想和百般慨叹。

黄河被喻为中华的母亲河,她承载着中华的文明穿越历史,她的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诗歌为她塑造的形像也若内含丰富的思想家,哲学家。李白真可谓是黄河的精灵,贺敬之也在诗中说:“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可见李白和黄河的渊缘之深,在李白的笔下,黄河成了他抒情言志,悟世叙景的比喻体,就如他在《行路难》中所述的“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句,就将自己心存壮志却怀才不遇的心情一语道出。

关于政事,他也有“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之句。黄河也是诗人叙述征战之苦役夫之怨的借体,李白在《北风行》中用“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之句描抒“人今战死不复回”的怨恨和无奈在《塞上曲》中他也以“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之说叙征战之忧休战之乐。

与此相近的还有柳中庸笔下的“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自古迁客骚人喜好借景抒情,其中就有不少诗人以河说事,就拿杜甫来说吧,他在《黄河二首》中就有诗云“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这里诗人就将一腔浓浓的爱国之情寄于黄河,这也许就是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的真正的内含吧!白居易的“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应当也有这样的深意吧,他的满腔愁绪仿佛融入了黄河,向东奔流而去。除了陈情言事之外,黄河本身散发出的蕴意之香,气势之宏孔明令人震憾的,王之焕在《凉州词》中说“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说的是黄河辽远浩荡,王维的《使至塞上》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指的是黄河特有的辽阔而赋诗情画意的美,王国维用“两条去岭摩天出,九曲黄河绕地回”之句描述黄河的蜿蜒不绝,刘禹锡用“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淮”之句写黄河的沙之盛……河文化生生不息,诗艺术百世留芳,诗中的河奔流不息。

真可谓:千种诗情醉中生,一枕春河梦中来。3由古至今,古诗三百首一直是我们中华人民的骄傲。

每一个国家都十分羡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渐渐把这些中国人的骄傲——古诗,忘记了。虽说小学课本上也有古诗,但是,一本书上又有几首古诗呢?有些人,虽然还记得一部分,例如:春晓、鹅和一些幼儿园小朋友都会的古诗外,那些含有深刻道理的古诗有谁会记得呢?人们不但不记住这些传统的文化,还把这些含义深刻的古诗改写,就拿“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来说吧,一些不理解古诗含义的人,居然把这首诗改成这样:日照烤炉升香烟,鸡鸭鱼肉在眼前。

口水流下三千尺,一摸兜里没有钱。虽然我刚刚听时也觉得挺好笑,但是笑过后,我却觉得这简直是侮辱了古诗,李白把这首诗写的那么好,那些人却把飞流直下的瀑布水比喻成口水,就算不是侮辱,也恶心。

这些人只是初级性的改写,有一些不良少年,还把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