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育① 大学生创业新颖项目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2-28
  摘 要:创业能力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特殊能力,是指除创业情感、意志、动机等之外,对创业者顺利完成创业活动起决定作用的心理特征.创业能力可分为创业认识能力、创业实践能力和创业社交能力。高校应从如下三个方面加强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育:第一,开展创业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认识能力;第二,开展校园创业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第三,加强社交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社交能力。
  关键词:创业教育 创业能力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c)-0210-02
  创业能力是创业者拥有的关键技能和隐性知识,是个体拥有的一种智力资本,它作为高层次的特征,其中包含个性、技能和知识,被视为创业者能成功履行职责的整体能力。创业能力对个体是否选择创业具有显著作用,同时也对新创企业的绩效有重要影响。
  然而,目前学术界对创业能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上还有较大分歧,据此提出的创业能力培育的方式方法也各不相同,给教育实践带来了很大困惑。为此,特对创业能力的内涵与外延再次进行探讨,并据此提出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相关建议。
  1 创业能力概念述评
  我国学者严强认为,创业能力“是以人的智力活动为核心的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的心理活动机能,是与个性心理倾向、特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个性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并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是经验、知识、技能经过类化、概括后形成的,并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表现为复杂而协调的行为动作”[1]。
  吴世华认为,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是“自我谋职”,所以培养的主要内涵包括创业意识、基本职业能力、关键能力、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综合知识等[2]。
  江应中认为,创业能力是创业精神的生命征象和价值体现,是创业素质在创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本领和焕发出来的实际能量。相对于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志趣、创业人格和创业精神等潜在的因素而言,创业能力具有显性特征,是一个人现实的创业资质,具体包括三个层面:其一是知识层面的创业能力;其二是情感层面的创业能力;其三是操作层面的创业能力[3]。
  陈艳、雷育胜、曹然然认为,大学生创业能力包括组织与管理能力、高效率工作的能力、交际能力、应急能力、创新能力、洞察力、有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及优秀的思维能力等[4]。
  王义明认为,所谓创业能力,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发现和捕获商机,将各种资源组合起来并创造出更大价值的能力,即潜在的创业者将自己的创业设想成功变为现实的能力。并把大学生创业能力分解为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自我管理与资源获取能力、了解并把握市场的能力等方面[5]。
  赵天武认为,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体现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专业技术能力;二是市场分析与经营管理能力;三是综合能力,它包括社交沟通能力、风险承受能力及创新求变能力等[6]。
  唐靖、姜彦福基于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两个任务(感知、发现和开发机会;运营管理新企业,构建组织能力并获取企业成长),首先将创业能力分为机会能力与运营管理能力两个一阶维度。然后在这两个一阶维度的基础上,设置了六个二阶维度。即在机会能力维度下设置机会识别能力和机会开发能力两个二阶维度,在运营管理能力维度下设置组织管理能力、战略能力、关系能力和承诺能力四个二阶维度[7]。
  上述学者从不同角度与侧面所提出的创业能力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界定,都有其合理性的成分,但是,笔者认为,能力毕竟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心理学对能力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应作为我们对创业能力概念界定的根本依据。
  在我国心理学者欧阳仑、王有智主编的《新编普通心理学》(1998)一书中提出,能力是指除情感、意志、动机等之外,对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起决定作用的心理特征。根据能力的表现方式,可把能力分为认识能力、实践活动能力和社交能力。认识能力包括感知、想象、思维等,其表现方式是人的内部认识活动;实践活动能力是人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外部动作以作用于外部环境的能力,其表现方式是人的动作,如技术操作、各种运动;社交能力是人在社会群体中与他人沟通感情、交流信息、保持协调的能力,其表现方式是人际交往活动[8]。据此,笔者认为,创业能力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特殊能力,是指除创业情感、意志、动机等之外,对创业者顺利完成创业活动起决定作用的心理特征。同时创业能力也可分为创业认识能力、创业实践能力和创业社交能力。这种分类,相比较于其它创业能力分类而言,具有直观、简洁、不易交叉、易于操作等特点。基于此分类,以下从微观高校层面提出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的若干思路。
  2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育
  中国就业技术培训鉴定指导中心主任陈宇在“2004亚洲教育北京论坛”上明确表示:目前中国的创业机会比较多,但是创业能力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创业存在基础能力建设薄弱,尤其是学校对后备劳动力创业能力的培养较弱[9]。为此,高校应从三个方面加强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育。
  2.1 开展创业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认识能力
  创业认知是个体创业能力产生、发展的必要前提。据调查表明,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和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急需改正与完善。因此,对大学生开展创业知识教育非常必要。一般而言,创业教育有两个层次的目标:一是引导和鼓励一小部分有能力的大学毕业生走上创业之路,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使对大部分人在各自的职业生涯中保持活力,更好地发展,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出更大的价值[10]。
  高校开展创业知识教育,一方面可通过校园网站、校园广播、宣传材料印发或张贴、创业教育文件发布、创业演讲、创业专题讲座等非系统化的方式,营造出创业所需要的情感与舆论的氛围,达到拓宽学生眼界、激发创业愿望与热情之目的。这类方式也可称之为“渗透性的创业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可通过纳入学校正规的教学体系,进行选择性的或系统化的创业知识传授,为以后的创业行动奠定必要的知识准备。其具体方式有:(1)普及性的创业知识教育,即在大学的各个层次(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各种专业都将创业教育纳入到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之中,用规范化的教学管理来进行的创业基础知识教育。包括“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和“创业实务”类课程。(2)重点性的创业教育,即在普及性的创业教育基础上,有选择地在一些学科专业,例如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法学、工学和农学等学科门类所属的一些专业中开设“创业学”的关键课程——“创业管理”。这些学科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直接面对的是市场,这些学生走出校门以后,其工作与经济活动的关联性较为直接,极有可能从事管理企业、或创办企业。(3)专业性的创业教育,即在师范院校开设创业教育专业或辅修专业,在综合性大学开设创业学专业或创办创业学院,并进行创业学学科体系研究,培养从事创业教育与研究的专门人才。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创业知识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对创业的关注度、认可度,为开展创业实践、形成创业能力打下认识论基础[1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