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课如何加强史料的教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1

史料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和依据,也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历史的无穷魅力也在于它包含了大量丰富的史料和内涵。

离开了史料,历史知识就成了无本之木。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理念和教材的日益推广,高中历史试题更加突出了对材料处理能力的考查,以各种材料为载体的高考试题不断增加,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史料运用的有效性也就备受关注。

因此,本文试图从史料教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如何以此更好地推进高中历史有效课堂。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适当、准确的选取史料

教学的有效性包括教的有效性和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行为对教学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成功的教学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有效课堂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

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如何适当、准确地指导学生选取史料尤为关键。

一般来说,教学史料形式上大多以文字史料为主,图片、数字史料、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为辅,实物史料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课堂教学中基本不常见。

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价值就在于为历史事实提供例证,有助于学生真实地、近距离地感知历史,从而真正理解历史知识的本质。

1.鼓励学生尝试独立搜集、选取史料

在历史学习中,史料的选择和搜集是提高历史认知水平必不可少的。

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表现。

学生尝试独立的搜集资料、探究资料则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途径。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之后提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问题,才能真正体现出学习的主动性。

因此,从搜集资料出发,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但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学生自己独立搜集时,究竟该如何展开?而且在中学阶段的历史学习中,学生最重要的角色是历史知识的学习者,并非专业的历史研究者。

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好引导作用,根据学生实际程度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让学生学会查找、辨析史料的方法。

例如,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文献资料的书目、索引?如何利用网络查找和检索史料?如何判断作者的立场和时代性?如何把各种资料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如何判断所选史料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这些都是学生进行历史学习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和素养。

2.充分使用教材中补充的史料

从文字史料角度来看,在人教版三本必修教材中,本身就带有思考题的“学思之窗”部分,共有74处(其中必修一26处,必修二24处,必修三24处),还有很多史料直接在“历史纵横”、“资料回放”以及课后“探究学习总结”中的“学习延伸”部分给出。

这些史料基本上是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取的,与正文内容相互补充,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

教师在备课时应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分析这些史料,以促进难点和重点内容突破。

除了以此对书中现成史学观点进行解释和论证,还可以开发其更多的价值。

在具体授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逐渐学会学习、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鉴别、处理史料的基本技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意识。

如果能把不同章节的应用史料重新组合,不仅提高了分析运用材料的水平,而且有助于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

如把人教版必修一中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史料和必修三中苏格拉底思想、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结合起来,则可以更好地认识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起源与发展的整体历程。

人教版新编历史教材的史料的种类十分丰富,除了一般常用的文字资料外,还有历史人物画像和照片、地图、名胜古迹照片、漫画、数据表格等。

虽然这些插图只是辅助资料,但也能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因此,也不能忽视这些历史地图、插图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挖掘插图中的隐性知识。

3.有针对性地适当补充教材外史料

教材中的史料受篇幅的限制有限,但有些重点内容艰深难懂,或只有历史结论而没有说明过程,使学生难以接受,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课外史料,相应地培养学生分析阅读史料的各项能力,努力做到论从史出。

补充史料,关键是有针对性,有针对性的史料重点在选择,这就要求教师广泛阅读,平时注意积累。

不过要注意的是,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史料也不能无原则地堆砌。

教材外的补充史料,一定要反复筛选,紧扣课程目标、教学目的,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史料;同时要确保史料真实可信、长短适宜,难易度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

如果学生不了解相应的历史背景,即使材料很典型,学生也很难真正理解材料本身,也就很难最大限度地挖掘史料的内涵,更别提用史料来分析问题了,效果当然也会大打折扣。

节选加工材料时,可对原始材料进行编辑和改写,删除无关的内容,提取材料中最为重要的信息,形成文字或图表。

不过要注意材料所属的前后语境,以保证其原意的完整性。

如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