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朝代请各用一个字归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0

纯原创:

夏名,商命,周礼,秦制,汉儒,三国英,魏晋隐,南北朝化,隋嫁,唐盛,五十弱,宋富,元乱,明故,清收。

理由:

夏——名:华夏从此而别与四夷,由部落开始向国家演变,中华文明以此开始。

本欲用“肇”,但一来夏朝在考古上尚未确认,至今还处于半信史的尴尬境遇。

二来三皇五帝到夏的演变应是渐进的过程,制度的确立也不可能有十分明确的界限,故而不可轻易用“肇”或“始”,但以“名”名,既说它存在的标志意义,又说它冠名我族的重要性。

商——命:《诗经》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由文献和出土的文物可见商朝与卜筮的紧密联系,所以商朝应是个信“命”的时代,所谓无事不卜。

故而青铜重器铭之,武功征伐祝之。

然而商最有意义的却是甲骨文的出现,文字是塑造一个种族性格、命运的基础,是对一个民族真正的命名,故以“命”名之。

周——礼:这个无需多言,三千年来我们所已知的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思想、性格、风俗等其实都是周礼的延伸与衍变罢了。

秦——制:若周胜以思想,则秦以制著,开两千年之制度,可惜命短。

汉——儒:以汉资历,本应用“强”,用“大”。

然儒家六艺:礼、乐、御、射、书、数。

我不知道后世多少自封的儒学大家呕血沥血最后将“儒”字 *** 成“礼、书”二字是何居心,还是美帝穿越回去的带路党?礼乐教化,书数治国,射御固疆。

真正贯彻儒家精髓的或许也只有汉朝了。

故“儒”者非言后世之腐儒,而是说存春秋之操守,秉儒家之馨德,故成汉之强,汉之大。

也使得汉最终确定了中华民族的统一性格。

所谓“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

”乃言其亡而汉风永固,三国英杰之风流莫不秉汉之风,行汉之争,足以慰四百年之先灵。

三国——英:不多言,详见《三国志》及《三国演义》 。

晋——隐:这是一个无奈的抉择。

中华民族经过高歌凯进一千多年至此终于先力用尽,后力未来,经世的弊政桎梏着天下有志寒族,新的王朝没有除旧革新的勇气,所以只能躲进深山竹林,腼腆地歌颂着尴尬的风骨。

总结一句:家族基因不好就不要争天下,说的就是你——司马家!

南北朝——化:本欲用“存”字,皆因南北朝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

五胡乱华,偏安一隅。

南朝苟延残喘的存在保住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当然也有无尽的糟粕),所以“存”便是其最大意义。

然又思道恒变,南北朝也以汉化了的北朝一统南北而结束,可见存之外尚有变,尚有北朝的汉化,以及华夏在这阶段进一步的融合发展,为接下来的时代做足了宏伟的铺垫——故曰“化”。

隋——嫁:本欲用“工”,言隋于制度的完善革新,以及为盛世的基础设施建设所做的巨大贡献。

但“工”却不足以表其自身的成就以及对后世影响的巨大。

作为盛世到来前的最后一道铺垫,“嫁”再合适不过了——“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虽有无尽的粮食,繁盛的子民,恢弘的运河,开创性的远征,然成果却无福享用,到便宜了唐。

但予人玫瑰手有余香,隋的繁盛如同新成的嫁衣不应抹杀。

唐——盛:唐盛不在于杰出的将领,数十年的长命明君,而是一种制度的成熟和民族发展的鼎盛。

不早不晚,恰巧赶上了。

唯一可惜的是我们传颂的盛唐止步于安史,而此时大唐仅仅走过一半的路程。

此后,它还有很长很长,更加艰难的路要走,没事多去看看它吧,光鲜的背后走着走着就散了……

五代十国——弱:走着走着就散了,身体散了,精神也散了,于是就学会苟延残喘起来了。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一点没错,此后华夏族的诸多不堪行事几乎与当代无异了,难道仅仅去责备宋之理学、崖山,扬州三日,嘉定之屠?“弱”言其势弱,亦言其志弱之始也。

宋——富:非独言其经济之盛,亦言其文治儒学之兴——当然皇帝另当别论。

但所谓赤脚的不怕穿鞋的,富而惜命,逸而丧志,也是两宋懦弱的缘由之一吧!另外补充下理学直到宋快被元灭了才确认为“主体思想”的,宋人可不那么死板。

元——乱:元的疆域能亮瞎你钛合金的狗眼,但在顾及蒙古族同胞的情面上容我说一句:元来中原压根不是来治国的,是来狩猎的。

统治者似乎没觉得这是自己的国家子民,应该好好治理……

明——故:本欲用“守”,赞其逐元守中华之文明,责其固守而不能变。

所谓“大明终其一朝,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说的有点夸张,但也有那么回事。

可惜的是——家族基因不好就不要争天下,说的就是你——老朱家!成祖以降,哪怕出一两个正常的中庸之主,趁着这繁荣的经济,革新除弊,将繁荣造成的腐败和混乱化成前进的动力,资本主义还会远吗?明全文明而无京变,故曰“守”。

但故明不远,非敢妄定,既有复文明之实,暂曰“故”吧!

清——收:清收三千年文明所及之疆土,全金瓯于黎明之次——此其功也。

然入关以来,废火器、经济之武功,寒天下有识之心,使近代以降,误以我族自古即愚昧以自瞽,凿凿然谓民族劣根恒如此,岂不有愧于厥先祖父乎?!罢也,功过已过,言之无益,故用“收”以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