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报道怎么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4
问题一:时事报告怎么写 第一,要有事件,选择一个社会热点事件,进行陈述;
第二,分析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第三,分析知名机构、社会名人、公众舆论对此事件的看法;
第四,相关法律法规对于此事件的规定;
第五,提出作者本人的看法。
望采纳,谢谢

问题二:如何写报道 首先、把握好新闻稿件的要素和特点。一篇完整的新闻稿件必须包括新闻的六要素:即六个“什么”(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什么事件、什么原因、什么结果),把这些要素写完了,要报道的该件事才算完整的。此外,还要具有新闻的四点个特点:即快、真、短、新。1、报道快。即报道要及时,要第一时间拿去报道,不要等过了几天才拿去,那就没有新闻价值了;2、事实真。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中的人物、时间、地点、数字等都要求准确无误,绝不能道听途说或是凭空捏造;3、篇幅短。短,就是语言简明扼要,但简短要以内容充实、叙述清楚、重点突出为原则;4、内容新。“新”,指发生在一、两天之内的事件,同时,角度也要新,要选择新的报道角度,发掘新的东西,给人以新的感受和印象。有人说,“今天的新闻是金子,昨天的新闻是银子,前天的新闻是垃圾。”
其次、新闻稿件要写好标题。好的标题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一篇新闻稿件能有一个好的标题,那么就会给人以好的印象。新闻稿件的标题不一定要有文采、诗韵,最好就是整篇新闻稿件的中心思想,反映整个报道的主题,让人听了题目就能明白了整个报道的大概内容了。目前发现有些职工在写新闻稿件时连标题都没有,那是一个不好的现象,希望职工们养成写标题、写好标题的习惯。
第三、把握主题。一篇新闻稿件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一个活动或会议等的开展都有其目的和意义的,这应该在新闻稿件中体现出来。而有的职工却像记流水帐一样按事情的先后顺序完整记下来就算完了,那是没有意义的,一篇好的新闻稿件就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
第四、注意人称的使用。新闻稿件应该以第三人称来写,最好不要以第一人称来写。有的职工却犯了逻辑性错误,在写新闻稿件时经常偷换概念,一会是第三人称,一会又换成第一人称,让人产生误会。如有职工在一篇新闻稿件中就出现这么多称呼:“我厂”、“我车间”、“该厂”、“该车间”……
第五、避免犯一些简单的语法错误。经常看到有职工这样写:“稿件截止于 X月
X月不再收稿”,既然“截止”,为何还要加上一个“不再收稿”呢?还有些职工在写图片说明时:“图为职工正在抢修电机现场。”为何后面要加“现场”二字呢?那图片本来就是现场意思,而且我们意在抢修而不是现场。所以,在写新闻稿件时,一定要注意一些平时容易犯的语法错误,尽量避免出现这样的错误。
第六、一稿一报。一篇新闻稿件报道一件完整的事情就可以了,不要把几个报道放在同一篇新闻稿件报道,从而使其混杂化了。一篇一报可以使内容更集体中化,单一化。
第七、注意书写。新闻稿件首先入眼的是你的书写,如果写得龙飞凤舞,一团糟,那么审稿人根本就没心情再仔细看了,而广播的播音员或报纸的编辑更无法采用。新闻稿件应该书写工整、清晰,让人能看清楚,或是用打印搞,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第九、写新闻稿件时要注意处理好“五种关系”:一是“小”与“大”的关系。从小稿子写起,积小成大;二是“量”与“质”的关系。要“质”、“量”并重,以数量促质量;三是“等”与“找”的关系。要变等稿子为找稿子,当前许多车间都说没有题材可写,其实在一下的题材是最多的、最有价值,只是不去找罢了;四是“内”与“外”的关系。要把企业的事情放在社会的背景下去思考,深入挖掘新闻价值,例如保卫方面的新闻稿件可以上升到建立和谐工厂、和谐社会上去,节约成本可以提高到建立节约型社会上去;五是“上”与“下”的关系。稿件既要符合上级的精神、企业的要求,也要反映基层的需求,代表群众的呼声。

问题三:时事评论怎么写? 时评写作的基本要求应该有这样几条:
第一条是时效性。时效是对整个新闻传播来说的。从新闻评论的传播来看,时评的时效性要求应该更高、更严一些,毋宁说常常是了苛求的程度。例如嘉兴日报对其开创的“嘉兴时评”的要求是在新闻一线“第一时间发表评论”。{4}新华社的许多“新华时评”也大都是随新闻事件或新闻报道而随时播发的,有的甚至还会早于新闻报道播发,以抢占舆论引导的制高点。总之,就是要求能及时、随时、即时发表评论。
第二条是针对性。就是所论何来?是冲着什么来的?是否有的放矢的问题。新华社对“新华时评”的要求是“缘事而发”“抓住新闻事件,紧扣时代脉搏”“针对性强”。人民日报对“人民时评”的追求是“紧密关注事实”“让评论与新闻如影随形”,都是说的时评要见事见物,不能无的放矢、无病 *** ,放空枪、打乱炮。
第三条是战斗性。这是时评从一产生就与生俱来的传统,它来自于报纸设立的监督 *** 的功能,来自于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报刊论战的特色,甚至来自于时评初创时曾经有过的别名“短批评”(1896年6月26日创刊于上海的《苏报》)和“批评”(1907年4月2日创刊于上海的《神州日报》)等。就是说时评因为本质上含有的批评甚至批判的意味和功能在里面,就总是免不了要批评、批判甚至骂人的。骂什么人?当然是一骂贪渎腐败者,二骂为富不仁者。正是时评的战斗性要求,才使得它可以体现出“尖锐泼辣”的特点。
第四条是简捷性。因为时评的特点有“简洁明快、短小精悍”,是匕首和投枪似的文体,又由于时评对时效性的苛刻要求,是短兵相接的快速肉搏,所以不能也无法走“漫长”的路线,只能要求以最简洁的文字表达尽可能深刻的思想,传达成熟的意见,传播正确的观点。这样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是要见一点枕戈待旦、倚马可待的真功夫的。这里,要做到简短、简洁,才可能获得便捷的效果。而不是短而无物,短而无效。讲求的是如同郑板桥说的“删繁就简三秋树”似的简约便捷。像1907年1月18日《时报》为美国公使向清 *** 要求招收华工去美洲巴拿马开掘运河的事件配发的一篇时评:
巴拿马河工不可往,往者非病即死。美人招巴拿马河工尤不可往,往者非病死即受虐。
此其理由,国人知之, *** 知之。然而美公使仍向 *** 请求不已,何也?必 *** 未尝拒之也。
*** 固尝闻议拒矣,然而奸民辈能立合同,回国招工,何也?必 *** 拒之而未尝决绝也。
谓 *** 不知而 *** 岂真聋聩?谓 *** 不理,而 *** 竟无心肝?无以名之,名之曰:非真爱民。
固吾不责奸民,而惟责 *** 。 总共一百来字,却写得环环相扣、层层逼进,自问自答、有声有色,一气呵成、直击要害。读来只觉虎虎有生气,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这样的抨击评议,即令今天看来也是让人振聋发聩、醍醐灌顶的。
在这四条基本要求之外,在具体的写作中还须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自圆其说。言之有理,我们说写作时评要“以道理为准绳”,就是要敢于并善于亮明你的观点,说出你的道理。并且要说得有道理,才能以理服人,这叫做“有理走遍天下”。言之有据,就是时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中的“论据”,是“以事实为依据”“事实胜于雄辩”的要求和过程,是使时评写得有理有据、不容置辩、令人信服的必然要求。言之有序,是指行文的秩序,是起、承、转、合的规范与要求。就是说话要有章有法,讲究规矩,符合逻辑。是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的次序;可以不一定非常讲究,但一定不可以乱来,语无伦次,乱了章法,文则不文,是不能让人信服的。自圆其说,就是说自己先要能说服自己,要自己先把道理想周全了,想明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