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衬托经典例子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6

1. 从课外古诗文中举出成功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写人

清平调词三首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干。

第一首和第二首是侧面描写,第三首正面描写

具体请见以下分析:

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一日,玄宗和杨妃在宫中观牡丹花,因命李白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而作。在三首诗中,把木芍药(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襄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第三首归到目前的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诗笔不仅挥洒自如,而且相互钩带。“其一”中的春风,和“其三”中的春风,前后遥相呼应。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象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云雨巫山枉断肠”用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那里及得到当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须脂粉,便是天然绝色。这一首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相传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宫人手托的水晶盘中歌舞,而杨妃则比较丰肥,固有“环肥燕瘦”之语(杨贵妃名玉环)。后人据此就编造事实,说杨妃极喜此三诗,时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脱靴,认为大辱,就向杨妃进谗,说李白以飞燕之瘦,讥杨妃之肥,以飞燕之私通赤凤,讥杨妃之宫闱不检。李白诗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瞒不过博学能文的玄宗,而且杨妃也不是毫无文化修养的人。据原诗来看,很明显是抑古尊今,好事之徒,强加曲解,其实是不可通的。

第三首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恨都为之消释了。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花地点——“沉香亭北”。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多么优雅风流。

这三首诗,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写花光,又似在写人面。“一枝红艳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溶,言在此而意在彼。读这三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不待什么刻画,而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无怪这三首诗当时就深为唐玄宗所赞赏。

2. 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短文

春天 你走过江南,江南莺飞草长,姹紫嫣红;你走到塞北,塞北惠风和畅,冰雪消融;你轻轻呼吸,芬芳的气息就钻进了我的梦中;你慢慢奔跑,轻盈的姿态就触动了我的笔端。

现在,你吹着口哨走近了我们。 不知不觉中,前天草儿青了,昨天叶儿绿了,今天花儿开了。

还有鸟儿回来了,虫儿又叫了,蛙儿也唱了。 哦———春呀,难道你是从树上来的吗?秋日里,树木叶儿黄了,枯黄的叶儿随秋风飘落,满地翻滚,树瑟索着,无可奈何空有幻想地立在冷风中;它低着头,弓着腰,给人一副落魄不得意的感觉。

可现在,绿枝儿在风中招展着,春绿全都被你占尽了风头。 或者,你是随鸟儿们来的。

秋天长空送走最后一队南飞的大雁,我们便失去了鸟鸣的季节;秋容不下鸟儿,正如妒嫉容不得美丽。现在鸟儿们争先恐后地鸣叫着,报告着春的消息。

也许,你是从水中来的。冬日里,冰封住了生命的欢乐,也把自由奔放、浪漫多彩的幻想封住了。

春风吹来,冰面化开了。融化了的春水,那景象,昭示着什么?象征着什么?预告着什么?你的心境,你的想象力,你的意识也随之潜流。

人生,经历过太多的四季,时空的、心理的、情感的、神秘的、不可言传的,在每一次转换中,我渐渐变得敏感,却又愈加平静,琐碎细腻,却又全凭直觉,这种美丽,往往大于此岸彼岸的风光。

3. 烘托与衬托举例分析

衬托是举一个事物,来突出另一个事物的特点。

例如叶子衬托出花的明艳。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例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首联从大处落笔,写深秋的萧杀凄凉景象,颔联写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这些景物描写是从侧面着意,用笔墨于景物,实则形象地衬出诗人的思想情感的,是烘托手法。

4. 烘托和衬托的区别 具体诗句例子

原发布者:彭丑俏

烘托与衬托的区别?衬托与对比的区别?“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衬托”和“对比”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映照,就是用光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文学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自然也如此。由“陪衬或对照”来看,映衬有两种,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日

5. 求初中一篇用过烘托手法的文章

比如鲁迅的《故乡》里有这样的一段文字:“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是“烘云托月”的典范用例,为了有效的衬托少年闰土机敏活泼、充满活力的形象,作者在这里特地描绘了一幅深蓝的、金黄的、碧绿的能给人以美感,色彩明丽的画面,这个画面为少年闰土提供了“用武之地”,这样闰土的形象就比单纯的正面描写要丰满充实得多,同时也为写中年的闰土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对照蓝本,可以更好的突出作品的主题。再如老舍的《骆驼祥子》里“在烈日和暴雨下”这一部分,就以大量的笔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自然环境之恶劣,在这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不仅衬托祥子一样的人力车夫生活的艰辛,而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苛政猛于虎”的社会黑暗。

由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为了突出主要描写对象,对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的描写有时只需要寥寥数笔,稍加点染;而有时则需要用墨如泼,反复渲染。文字的多少没有定式,全在作者的匠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