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非典病毒的蔓延是人类食用野生动物引起的。对此你有看法么?越长越好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0-05-25
徐宏发(中国兽类学会理事长,华师大生物系教授、博导):“非典”由野生动物传播这一说法,尚未得到医学上的权威定论。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食用野生动物,确实有染病的危险。包括蛤蟆、蛇、龟在内的所有野生动物,体内都携带寄生虫、病毒及结核菌。

记者:野生动物体内常见的、足以致命的病毒大致有哪些?

徐宏发:常见的有狂犬症病毒、鼠疫杆菌、炭疽杆菌。前几年在广东地下交易十分兴旺的旱獭曾引发了烈性传染的鼠疫。幸好有关部门及时防范,并对旱獭交易进行了严厉打击,旱獭很快绝迹于广东的餐馆酒楼。大约在上世纪30年代,为修铁路,前苏联数万铁路工人开进了西伯利亚茂密的原始森林,到达不久,便相继被一种诡秘的疾病所困,并引发大批人员死亡,连派去救援的医疗人员也未能幸免。后来莫斯科派去的科学家发现:这种诡秘的疾病是由当地的狼、鹿携带的病毒所致。

记者:蛇、青蛙、癞蛤蟆,煮熟烧透,还会有致病的危险吗?

徐宏发:只要是食用野生动物,都有致病的可能。煮熟烧透?你用多少小时的超高温?食用者以煎、炒、炸等手段根本无法确保杀死携带在其肌肉、血液及内脏里的病毒及寄生虫。以蛙为例:受曼压裂头绦虫感染的青蛙达91%,一个不慎,这种寄生虫在人们食用过程中进入肠胃后寄生,然后又产幼虫顺血液钻入体内各部,如进入人脑的话,它将导致失明、瘫痪、癫痫,甚至死亡。蛇,更因以鼠为食,其体内的寄生虫种类更是举不胜举,其伤害往往带有长短不等的潜伏期。所以,我借贵报一角呼吁:千万不要贪图一时口福,留下一世遗恨啊!野猪而倒闭的。
“非典”死亡率与患者年龄有很大关系,年龄越大死亡危险也越大。各年龄层的死亡率分别为:24岁以下不到1%,25岁到44岁为6%,45岁到64岁是15%,而65岁以上超过50%。上述结果基于加拿大、中国、中国香港特区和越南最新的统计数据,专家世界卫生组织说,“非典”死亡率与患们在分析中也使用了更完善的方法。
报告还解释说,“非典”患者死亡的可能性与“非典”病毒本身、患者接触病毒的方式、接触病毒的数量、患者的年龄和是否患有其他疾病等个人因素、以及是否迅速救治有关。
世界卫生组织确认SARS病毒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正式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科学家们说,变种冠状病毒与流感病毒有亲缘关系,但它非常独特,以前从未在人类身上发现,科学家将其命名为"SARS病毒"(SARS是"非典"学名的英文缩写)。1965年,医学专家用人胚气管培养方法,从普通感冒病人鼻洗液中分离出一株病毒,命名为B814病毒。随后,Hamre等用人胚肾细胞分离到类似病毒,代表株命名为229E病毒。1967年,Mclntosh等用人胚气管培养从感冒病人中分离到一批病毒,其代表株是OC43株。1968年,Almeida等对这些病毒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这些病毒的包膜上有形状类似日冕的棘突,故提出命名这类病毒这冠状病毒。香港卫生专家排除了它与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病毒有关的可能性,与1997年出现的H5N1禽流感病毒也没有联系。国家曾于1975年正式命名了冠状病毒科。据香港卫生官员说,非典型肺炎通常由病毒引起,例如流感病毒、腺病毒和其他呼吸道病毒。非典型肺炎也可能由生物体引起。冠状病毒感染在全世界非常普遍,人群中普遍冠状病毒抗体,成年人高于儿童。各国报道的人群抗体阳性率不同,我国人群以往冠状病毒抗体阳性率在30%至60%,前苏联的抗体阳性率则在53%至97%。
1937年,冠状病毒(Coronaviruses)首先从鸡身上分离出来。1965年,分离出第一株人的冠状病毒。由于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其外膜上有明显的棒状粒子突起,使其形态看上去像中世纪欧洲帝王的皇冠,因此命名为“冠状病毒”。
1975年,病毒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了冠状病毒科。根据病毒的血清学特点和核苷酸序列的差异,目前冠状病毒科分为冠状病毒和环曲病毒两个属。冠状病毒科的代表株为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 IBV)。
在2002年冬到2003年春肆虐全球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就是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中的一种。
[编辑本段]
形态结构
冠状病毒粒子呈不规则形状,直径约60-220nm。病毒粒子外包着脂肪膜,膜表面有三种糖蛋白:刺突糖蛋白(S,Spike Protein,是受体结合位点、溶细胞作用和主要抗原位点);小包膜糖蛋白(E,Envelope Protein,较小,与包膜结合的蛋白);膜糖蛋白(M,Membrane Protein,负责营养物质的跨膜运输、新生病毒出芽释放与病毒外包膜的形成)。少数种类还有血凝素糖蛋白(HE蛋白,Haemaglutinin-esterase)。冠状病毒的核酸为非节段单链(+)RNA,长27-31kd,是RNA病毒中最长的RNA核酸链,具有正链RNA特有的重要结构特征:即RNA链5’端有甲基化“帽子”,3’端有PolyA “尾巴”结构。这一结构与真核mRNA非常相似,也是其基因组RNA自身可以发挥翻译模板作用的重要结构基础,而省去了RNA-DNA-RNA的转录过程。冠状病毒的RNA和RNA之间重组率非常高,病毒出现变异正是由于这种高重组率。重组后,RNA序列发生了变化,由此核酸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也变了,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随之发生变化,使其抗原性发生了变化。而抗原性发生变化的结果是导致原有疫苗失效,免疫失败。
冠状病毒成熟粒子中,并不存在RNA病毒复制所需的RNA聚合酶(Viral RNA polymerase),它进入宿主细胞后,直接以病毒基因组RNA为翻译模板,表达出病毒RNA聚合酶。再利用这个酶完成负链亚基因组RNA(sub-genomic RNA)的转录合成、各种结构蛋白mRNA的合成,以及病毒基因组RNA的复制。冠状病毒各个结构蛋白成熟的mRNA合成,不存在转录后的修饰剪切过程,而是直接通过RNA聚合酶和一些转录因子,以一种“不连续转录”(discontinuous transcription)的机制,通过识别特定的转录调控序列(transcription regulating sequences, TSR),有选择性的从负义链RNA上,一次性转录得到构成一个成熟mRNA的全部组成部分。结构蛋白和基因组RNA复制完成后,将在宿主细胞内质网处装配(assembly)生成新的冠状病毒颗粒,并通过高尔基体分泌至细胞外,完成其生命周期。。
第2个回答  2010-05-22
  非典型肺炎(Atypical pneumonias)是指由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立克次体、腺病毒以及其他一些不明微生物引起的肺炎。而典型肺炎是指由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细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

  非典型肺炎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一种呼吸道急性传染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肺炎,在家庭和医院有聚集感染现象
  非典型肺炎病毒可能源于动物

  新华社广州4月5日电 正在广东调查非典型肺炎情况的世界卫生组织专家5日对新华社记者说,非典型肺炎可能并不是在中国境内起源的。

  5名专家5日上午前往中山大学医学院,与近期一直致力于研究治疗非典型肺炎的中方病毒学和传染病学专家进行了座谈,并参观了中大医学院的微生物实验室。

  世卫组织的专家们认真听取了中大医学院微生物研究室主任、广东省治疗非典型肺炎的专家组成员之一郭辉玉教授的介绍,并就广东地区首例发病病人的症状、发病和死亡人数、中国医学人员如何有效治疗病患、控制发病率和传染率等问题进行了仔细询问。

  会后,世卫组织代表团成员之一、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及预防中心流行病学部门主任詹姆斯·麦格尔对新华社记者表示,目前他们对非典型肺炎有一些初步的猜测,但并没有最后得到证实。科学家们怀疑这种由衣原体、冠状病毒及混合病毒共同组成的非典型肺炎病毒最初起源于某种动物体内,可能并不是在中国境内起源的。

  詹姆斯·麦格尔说,现在使他们感到困惑和正在致力研究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这种非典型肺炎病毒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具有不同的特征,有些具有强大的传染性,有些并没有传染性。

  另一代表团成员、国际健康与人口调查中心传染病和疫苗科学项目负责人罗伯特·F·布雷曼说,在他们为期3天的调查参观和资料搜集过程中,虽然没有什么令人惊喜的新发现,但由于中方提供的数据、资料以及对病毒样本的分析非常全面和真实,对非典型肺炎病患者的治疗也十分行之有效,这使他们预先的一些假设得到了进一步证实。这已经是非常重要的成果了。

  专家组5日下午将前往广东省人民医院进行调查。
  “非典型肺炎”发病原因是什么?

  答:此次非典型肺炎疫情的病原目前尚未最终确定,国内专家在5例非典型肺炎患者身上所取的标本中发现有衣原体样颗粒,而境外有专家认为可能是一种病毒,主要集中在冠状病毒或副粘液病毒。国内专家已排除了鼠疫、肺炭疽、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军团病等病原,现正集中研究确证是否属于冠状病毒、衣原体等几个重点病原。
  “非典”治愈后有没有并发症后遗症?

  人民网广州4月13日讯:不少群众反映,非典型肺炎来得突然,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一种怪病。这种病发病时有没有并发症,治愈后会不会再次复发,特别是治愈后会不会留下后遗症,或者带来与普通人不同的地方?为此,记者专门走访请教了有关专家和病人。

  程世祥,主任医师,广东省肇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人。他明确告诉记者,后遗症基本上不会有。他说,典型肺炎是指由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细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或支气管炎。非典型肺炎是指由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立克次体、腺病毒以及其他一些不明微生物引起的肺炎。最新的研究表明,导致非典型肺炎的元凶可能是冠状病毒。换句话说,“典型肺炎”和“非典型肺炎”一个是细菌引起的一个是病毒引起的,从病原学来讲不大一样。从流行病学来看,今年出现的非典型肺炎传染性强,毒力大,病情严重,病情发展迅速,需要高度重视。但两者的发病部位都在肺或支气管,表现都是肺炎或支气管肺炎。肺炎或支气管肺炎,并不是什么疑难杂症,而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古今中外都时有发生。治疗上医学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只要治疗时间及时、治疗方法得当,基本上不会有并发症,更不会有后遗症。非典型肺炎虽然和典型肺炎有些区别,但病理机理差不了多少,所以,对非典型肺炎也完全不必惧怕恐慌,完全没有必要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顾虑。

  曾经是“非典”患者的医生张翔和护士陈欣妮接受记者采访时正在各自的岗位上紧张的工作。他们告诉记者,两人是同一天感染的。2月5日那天,他们在值班,突然医院来了一位从外地过来的病人。因为他们事先从来没有听说过“非典”这个病,不知道这个送来的就是“非典”病人。他们按往常一样,热情接待病人,给病人测体温、量血压、把脉、听诊,叫病人张开嘴巴观看舌头颜色、检查咽喉和扁桃腺是否红肿、充血、发炎。毫无防范中,不知不觉被感染了。张医生介绍说,他比陈护士发病早,他的发病时间是2月9号,2月10号到本院治疗,11号被送到指定的上级医疗单位。他说,病情刚发作时只有发烧、头痛、干咳。严重时,高烧38.5度,一活动就气促,呼吸困难,有时甚至连小便也困难,确实比较难受。但就那么两天,经运用抗病毒治疗20来天就痊愈了,出院后至今一直在上班。

  记者问他们两人:“你们有没有伴发并发症?”他们异口同声回答:“没有”。记者问“你们出院后有没有再复发?”两人不仅予以否定,还解释了不会复发的原因是感染病毒后多数人会出现抗体 ,同时,如果自身抵抗力强的话就是接触也不会感染发病,他们当时接触病人的有好几个人,但其他人却没有发病。

  看着24岁的张医生和大不了多少的陈护士,活蹦乱跳、精神饱满,充满了青春活力和工作干劲,记者觉得他们和无“非典”经历的人没有任何不一样,但还是不放心,于是又问“你们有没有跟发病前或者同事们有不同的感觉?”他们两个笑了笑,说“如果有什么问题,我们就不会来上班了” 张翔还告诉记者,也许是因为吃了点营养品,他的体力比以前更好,能吃能睡能玩, 打球、跑步是他每天必不可少的运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5-15
是易变型病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