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的意思及内容

是李白的

第1个回答  2009-12-13
铜琶铁板抒情怀——赏析毛泽东诗词《忆秦蛾·娄山关》

作者:长忆江南

建国前20多年间,毛泽东所作诗词,大都气势磅礴,挥斥方遒。从《沁园春·长沙》到《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以诗篇“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尽吐豪迈情怀,尽显雄伟气魄,字字铿锵,气贯寰宇,惟有《忆秦蛾·娄山关》较之他的诗意相近的同期诗词,犹显感情凝重又壮怀激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词,写于1935年2月。当时,长征中的红军部队天天打仗,减员严重,给养日缺,仍要对付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还要征服前进路上万水千山的层层阻隔,红军处境危艰是空前的。党内左倾机会主义者一次次错误指挥,导致红军遭到惨痛失败。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历史地选择了正确见解中国革命前途的毛泽东担当中国******的领袖。但毛泽东毕竟是人而不是神,他要率领红军克服艰难困苦,突破重围,重建根据地,再求新发展,伟人也感到了肩负的千钧重担。毛泽东曾毫不隐讳地说出当时写这首词的心情:“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遵义会议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在泸州和宜宾之间渡过长江,没有成功,就折回再向遵义进军,在途中经半天激战打败了扼守娄山关的敌军一个师,乘胜重占遵义。攻占娄山关后,毛泽东填《忆秦娥》,记下这次战斗,反映出他决心力挽狂澜改变红军厄运,并由此而生发的伟大使命感。

《娄山关》上片五句全是写景。西风凛冽,霜满清晨,一派肃穆气氛,万里长空的雁叫声与红军队伍行进中马蹄踏着山道石路发生的破碎声和高原空气稀薄的旷野里时断时续的军号声,组成悲壮的乐章在读者耳畔激荡交响。景象和声音交替的画面中,没有半点的喜悦、丝毫的轻松,只有战前的紧张、行军的艰难和征途的险恶。这不仅是当时红军所处恶劣环境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沉郁心情的反映。

下片犹如沉默中的突然爆发,诗人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傲视坚似如铁的娄山关,高歌红军豪迈跨越山峰,到达充满希冀的顶端。昂扬的旋律,英武的身姿,再现红军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结句用“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勾画出群山似波浪起伏,落日如赤血鲜红的苍海夕阳图,创造出道路长漫漫,前景无限好的诗意。

毛泽东十分欣赏风格豪放的唐、宋诗词,但他作词比陆游、苏轼、辛弃疾更显雄奇奔放,他们所言决不是苏轼等封建时代文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忠君报国之志,而是以伟大政治家的胆识和抱负,直抒“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立誓扭转乾坤的雄心大志。毛泽东胸襟广阔,气魄雄伟,对胜利充满坚定的信念,始终保持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怀,加之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使他诗才横溢,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因此,《娄山关》虽是他心情沉郁之作,但丝毫不给人“古道西风瘦马”的悲凉感。他用凝重的笔调昭示人们:“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正义之师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在此后的岁月里,毛泽东领导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克服了一切艰难险阻,终于完成了建国大业,实现了“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夙愿。

重读毛泽东的《忆秦蛾·娄山关》,抚今追昔,更感祖国摆脱贫困,走向富强不易,更能深刻体会到邓小平所说:“没有毛泽东,我们党不知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年”的含义,因而更加缅怀毛泽东为中华民族崛起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丰功伟绩。

内容: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第2个回答  2009-12-15
娄山关·忆秦娥 作者:毛泽东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西风正壮烈地吹送, 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啊, 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 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群山起伏长路漫漫恰似黑铁, 如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啊, 茫茫青山如大海, 夕阳光华赤如血。
第3个回答  2012-05-03
拜托,是李白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