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2-06-25
清·杨岘隶书 临娄寿碑
杨岘(1819—1896),字见山,又字季仇,号庸斋、藐翁、迟鸿轩主等,归安(今浙江省湖州)人。咸丰五年(1855)举人。曾入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幕中,参佐军务。65岁以后,罢官寓居苏州,读书著述,以诗文、经学、书法著名。尤其擅长隶书,晚年即以卖字为生,在苏州、上海一带享有盛名。对晚清书坛影响很大,甚至远及日本。
杨岘的隶书主要取法《礼器碑》、《石门颂》等汉碑名品,并融入草书笔法。他取法《石门颂》的结体,一任舒展开张,极尽聚散分合;用笔恣肆放纵,犀利峭拔;笔画顿逗,必欲尽兴而后可,注重书写时内在情感、情绪的表达,尽情张扬个人风格。将汉碑的雍容静穆、端庄典雅转变成一种纵逸飘动、豪放旷达的意象,极具神采和文人书法之写意性。
昆仑堂美术馆所藏杨岘隶书《临娄寿碑》为纸本,四条屏,183 × 44﹒5 厘米×4。《娄寿碑》是东汉熹平三年(174年)的刻石,原碑由于年代久远而剥落残泐极其严重,字迹仅依稀可辨。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将其与《礼器碑》、《张迁碑》并称,谓“《娄寿碑》与《礼器》、《张迁》丰茂相似……”评价极高。杨岘的这件临作,虽然名为临古,实则全出于自已的创造,一任己意,自出机杼。用笔恣纵,枯润相间,有行草书之逸致。收笔处往往稍纵即逝而不回锋收敛,意气风发,饶有趣味。行书落款亦点画沉着,字形变化万端,一同于隶,是杨岘隶书之代表作。
跳跃逸宕 古朴遒劲
一一赏杨岘隶书四条屏
陈凤珍
明末清初,在董其昌书风盛行海内的同时,一些书家则致力于隶书的创作。隶书成为这一时期引人注目的现象。
清代中叶,隶书的发展出现新的转机。专擅此体的书家相对增多。清初的一批隶书书家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好评,诸如郑簠、朱彝尊、万经、钱大昕、邓石如、伊秉绶、丁敬、桂馥、陈鸿寿等。他们的隶书水平迅速提高,超越对汉碑的忠实模仿而进人到反映作者审美取向、表达个性的层次。邓石如不人樊篱,自出机杆!又具强烈个性;伊秉缓以擅古隶著称,在准确领悟汉隶特征的基础上,着重把握汉碑特点中古朴敦厚的一面,又渗人了个人的理解与习惯,极力强化而夸张.陈鸿寿以奇险取胜,不落畸珍:…他们在碑派书法潮流中,浓墨重彩地渲染了厚实的一笔。
在碑学迅速发展蔓延的过程中,又涌现出了以何绍基、杨沂孙、杨岘、张裕钊、赵之谦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出人金石碑版,具有独特风格的碑派书法家。他们的实践遍及篆、隶、楷、行各个书法领域,把清代的书法推向了又一个高潮。杨岘便是这批人中专攻隶书的一位。
杨岘,字见山,又字季仇,号庸斋、藐翁、迟鸿轩主等。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咸丰五年1855举人。应会试不中,遂以幕僚身份辗转各地,曾人曾国藩、李鸿章幕中参佐军务。五十岁以后负责海道漕运的公务,官至盐运使,其间曾知常州府数月。六十五岁知松江府时,因得罪上僚被劝罢官。此后即寓居苏州,读书著述,以卖字为生。
杨帆在书法上专攻隶书,于汉碑无所不窥,尤致力于开通褒斜道、石门颂、礼器碑。由于他取法广泛,临习勤奋,因而下笔极其熟练,个人风格也十分明显。本文所选的隶书四屏条在杨帆作品中堪称精品此幅作品现藏昆仑堂美术馆。此四条屏写的是汉代的娄寿碑。
一、延绵舒展、潇散逸宕的结体
杨岘隶书,在字形结构上,一反前人学汉碑均取其方整、严密的习惯,师法石门颂,以聚散、离合,舒展开张为亮点。对字形,尽量采取上部紧密、下部疏朗的朴理办法,以稳健为前提,强调疏密,纵敛对比,在撇捺和长竖笔画上表现更为明显、因杨岘所临汉碑广博,纯粹的某一家、某一派在他的作品中已很难断出。此副作口的细线条遒劲、挺拔,流露出《礼器碑》的精神。.图一中的饬字的撇,其舒展、坚韧的程度是一般学隶之人难以达到的。朴茂是杨见山隶书的又一特点,图一中的生字,笔画虽少,但茂密葱笼,黑白之间经营得十分精妙。
二、缓急适度、洒脱跳跃的用笔
杨岘写隶书,尊崇碑派法则。下笔果敢坚实,再以顿挫求迟涩之趣。用笔是字的生命所在,它是书家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心灵之悟。历代书家就因为其各自对用笔的不同悟解,才撰写出了不朽的名篇。此四屏条在用笔上的一大特点便是跳跃、洒脱,缓急适度。隶书一般以方正严整见世。而见山隶书的撇捺左右伸展,波挑飞扬,将汉碑的雍容端庄变成一种活泼飘动、神彩焕发的形象。这种现象曾被人称为用草法写隶书。这种写法在当今取坛不乏其人,他们的隶书往往在气息上更胜人一筹。细品杨岘此四屏条,无一笔不变化,无二画有雷同。匠与家之间往往就是一步之遥,太有规律可循,那便是匠人堆砌。艺术是人之心灵与万物之间擦出的火花,见山隶书的耐看之处便是线条的丰富变化。图三中的林字,两横并立,但由于起收笔的不同,风神尽显。多字先蓄势,后以强劲、有力之笔剔之,收得果敢、干净。而点画之间的虚空则进一步增添了这副作品的内在活力。值得一提的是,杨见山的行书也风格鲜明,点画沉着,体势迭宕,字形或瘦长,或方扁,或紧结,或离散,变化多端而力避平淡,其豪纵不羁与俊逸飞动,一同于隶。于初学者而言,学见山字不能依葫芦画瓢,见山书法线条波曲自然,仿者如若求形者将会造成习气,使字呆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