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后一程怎么走?想想无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2
央视2020开年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养老》是少有的比较深刻的影片。

人都会老,老了要独立,不要给子女增添负担,养老院是必由之路。非常赞同这一点,也赞同片中更新全社会的养老观念,改变养老院的传统标签的主张。

暑假,回到原来居住的城市卖房。

原来没打算卖房,但跟同事聊天时无意间被提醒了。同事说的对,不要什么事情都留给子女,他们很忙,趁现在还跑的动,自己能处理的尽量处理吧。

老年人念旧。毕竟住了20几年的家,多少次,站在窗前,看窗前的草坪黄了又绿,绿了又黄,看上下班的人流匆匆离去,又匆匆归来。现在,房子卖了,这里与自己再无关系了。想到此,双眼不禁被泪水打湿。

但是,该抛下的必须抛下。不然呢?干什么就是一个决心。收拾房间时,多少年积积攒攒舍不得扔掉的东西终于一下子全部扔进了垃圾箱。

宋代陆游的《示儿》中说“死去元知万事空”。都是身外之物,对于将老之人,除了忆旧,别无他用了。

《人生第一次-养老》中戴奶奶去养老院时,“27双鞋子,带了7双;150件衣服,带了24件;38本相册,带了8张;10本荣誉证书,一本也没带。”戴奶奶有10本荣誉证书,可知原来是个能干的人。但是,就像刘欢《从头再来》里唱的那样“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到了人生的最后一程,无论成败,无论你是院士还是战士,知名还是无名,都重新站回同一起跑线上了。

老年人的思想要跟得上时代的潮流。年轻人的思想也要跟得上时代的潮流。

一个老同事,最近一直没见到。一问才知,他的老父亲瘫痪了。他每天忙里忙外地伺候着。毕竟同事也上了年纪了,半个月下来,心脏也不好了。为什么不送养老院呢?原来,老人的孙女不让,甚至不让请保姆。说,信不过养老院,信不过保姆。那么,她看不见父母的辛苦吗?

有一次发现群里居然还有人议论墓地的事情,很不以为然。其实,赶一次时髦,比如海葬,不是挺好吗?《人生第一次-养老》的下一集叫《人生第一次-告别》。《告别》里介绍,老年人对于海葬什么的都能够接受,反而是他们的子女不同意。但是,将来,子女都忙,有的甚至都在海外,有谁会顾得上专门到你的碑前祭奠?况且,只要心中有佛,那里不是灵山?

上世纪60年代以前出生的老人为商品付钱认为理所应当,但为服务买单还不习惯。这部分人尤其要注意舍得为养老服务花钱。一分钱一分货,养老也是这样。所以,踏上通往人生最后一站之路时,适当的经济上的准备是必要的。去年,我的一个姑姑进入了位于中国北京卫星城东燕郊的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这个养护中心总建筑面积约65万平方米,共设置床位12000张,是一座超大规模、国际化、信息化的绿色生态健康养护中心。进入这个中心的老人普遍对中心的服务反映良好。这个中心的价格在6200-16650 元/月,在北京周边地区算是物美价廉的了。作为中国老人,有谁不是辛辛苦苦几十年了呢?所以,不要过于看重身外之物,尽情享受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