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7
“旅行真正的快乐不在于目的地,而在于它的过程。遇见不同的人,遭遇到奇奇怪怪的事,克服种种的困难,听听不同的语言,在我都是很大的快乐。虽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更何况世界不止是一沙一花,世界是多少多少奇妙的现象累积起来的。”不记得从哪里看到过这段话,它却真实地写照了我的心声,另外就是你和一个地方的机缘到了。2017年7月里的13天,我有缘和一个地方相聚,这个地方就是青海的东北部和甘肃的西北部。

行程笔记

7月11日晚,我独自一人从天津登上开往西宁的卧铺火车,一路向西,穿过河北和山西北部的太行山,次日沿着内蒙古的阴山山脉和戈壁滩,向南在乌海越过黄河,后过宁夏石嘴山、银川和青铜峡市又恢复向西,最终到达了坐落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青海省首府 西宁 市(海拔2261米)。虽是7月13日的清早,阳光却已经很强烈和刺眼了。

入住酒店后,利用短暂的休整时间参观了一下青海省博物馆,对青海有了一些概括性的了解,中午与20来名团友集合,坐上将搭载我们整整九天的大巴,开始了这次的正式旅程。

下午我们参观了位于西宁市郊西南湟中县的藏传佛教重要寺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1357-1419,班禅和达赖的师傅)的诞生地 塔尔寺 。塔尔寺本身的壮观和酥油花的精美自不必提,只可惜没有看到喇嘛辩经,在游客中心感觉太过商业化,卖绿松石、玛瑙等,听说也受到了喇嘛们的抗议。藏族导游说藏族人认为生死前面没有富贵,生命永远是车轮,挣的钱要拿去修寺庙、修来世,不像现在的汉人用来享受和炫耀。他们的磕头是用心去磕,合十后先在脑嘴心前面的三个部位触碰,然后下跪磕长头,一直磕到拉萨的布达拉宫。如果途中累死了,家人会把她/她的牙带到拉萨的牙塔,会带来巨大的福报。晚上大家自由活动,吃到了领队推荐的退骨牦牛肉。雨后我们走到了一个很高大现代的大清真寺,还有漂亮的双彩虹!

第二天在蓝天白云下,游览国内第一大内陆湖 青海湖 (平均海拔3196米),平静湛蓝的湖水、大片大片黄澄澄的油菜花田和骏马与牦牛编织成一幅幅如梦的画面,怪不得被美誉为“地球上的一滴眼泪”。在湖中看到了据说世界独一无二的青海湖湟鱼,记得同火车的一位当地阿姨跟我提起过,说此鱼是无鳞的,每年长一点点,味道却非常鲜美,可惜国家出于保护不允许捕捞和品尝。

晚上回到西宁,在一条叫做宏觉寺的街上,吃到一对回民老夫妇卖的羊肉串(1.5角一串),特别好吃,现在想起来还要咽一下口水。晚上到当地著名小吃街莫家街品尝了本地香瓜,酿皮,甜培,乘公交两站到东关的清真大寺去参观。

大寺的夜景的灯光美轮美奂,赶上21:40做宵礼(每天要做礼拜五次!),男性的老老少少从四面八方涌来,女性带着孩子在殿外也铺个垫子叩拜,很是壮观。藏人有布达拉,他们有麦加,汉人有什么呢?我们的信仰停留在了那些将近千年的石窟么?因为虔诚的信仰逐渐消失了,石窟也就渐渐被人遗忘了。。。

旅行第三日我们离开西宁,向西北的祁连山行进,一路上的山川、草原和时不时突然出现的一大片棉花团似的羊群给了我很多惊喜,到达 门源万亩油菜花田时 连续三天暴晒导致的后背皮肤红痒让我觉得有些难挨,好在有同游旅伴中的星盘大师闪耀登场以及堵车路上的意外西瓜盛宴。出来后在景区附近买了一些蜂蜜,卖家是当地淳朴的农民,他见我喜欢,忙让他的老伴帮他找出一张薄薄的格子纸,在上面认真地写下自己的名字和联系电话,边写边说以后可以跟他预订,他能邮寄给我,我边感谢他心里却有些心疼,在现在这个微信普及的时代,那张薄薄的纸可能我明天就会弄丢了(回到家我发现纸虽依然在,但已经在长途的颠簸中还是几乎揉碎了)。

第四天 卓尔山 (藏语名“宗姆玛釉玛“,意为美丽的红润皇后)的绝美风景和复原的西夏烽火台令人流连忘返,号称东方小瑞士,但个人认为比瑞士更美,因为除了近处的丘陵般的草甸、满山的鲜花、远处与之遥遥相望的雪山阿咪东索,还有瑞士所没有的红色丹霞地貌!戴上昨天在门源从一位藏族小姑娘那里买的鲜花编的花环,品尝在商店买的当地饮料红景天(没有高反,就是为了尝尝),留下自己对这片土地的记忆。

BTW,这位保安大叔会不会是党项人的后裔呢?瞧!是不是与这位西夏士兵的塑像有种莫名的神似?

同一天里继续沿着1700年前东晋时期西行求法第一僧人法显的路线,从一个叫做 扁都口 的地方翻越了平均海拔3169米的美丽的天然大草场祁连山,告别青海省,进入了甘肃省。后来看纪录片《河西走廊》时了解到,隋炀帝杨广在公元609年西征吐谷浑后登焉支山封禅、并在张掖召开“第一届万国博览会”(接见高昌王及西域二十七国使节和商人)时也是取道此路,没料想竟遭遇到一股极寒天气,姐姐竟然都给冻死了,真是无语啊!到达河西走廊的重要城市 张掖 ,张掖古称甘州,甘肃的甘字即取自“甘州”,汉武帝时为表达“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气概改名张掖;而古名“肃州”的城市是酒泉,相传是为了纪念霍去病将汉武帝赐的御酒倒进泉水以便与众将士分享而改名的。进入了甘肃后,看到了更多的汉人民居和庄稼地,领队说离开青海,清风徐徐、晒而不闷日子的到头了,接下来将是既晒又热。对了,路上有一个很古老的城墙一闪而过,特别有沧桑感,从地图一查竟然真是一个千年古城的遗址,叫做天罗城,具体朝代地图上没有写,要是能停车一看就好了,哪怕是半个小时。。。

当天下午我们便拜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郭瑀等河西儒学名士在深山中闭关潜心治学的 马蹄寺 地区,而马蹄寺最著名的千佛洞和三十三天石窟的内外美景以及我们的裕固族导游对这个全国只有一万多人口的少数民族的介绍都令我们耳目一新。唯一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的是那些饱含着先人信仰而制作的佛造像合十的手中都被游客塞满了人民币,真是令人哭笑不得!如果那些造像能动的话,我相信他们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抖掉那些钱,然后去洗手!在距离马蹄寺20公里的地方是同样极具艺术价值的距今1600年的金塔寺石窟(建于北凉,中国独一无二的高肉飞天),但由于近几个月在附近的原始森林有野熊出没,不得接待游人,实为此行的一个遗憾。

在张掖的市区遇到了对我来说此行的最大亮点之一 张掖大佛寺 ,原因是其主殿的大部分建筑竟是西夏的原作,出奇的大气和古朴,并据考是忽必烈的诞生地。大佛殿里面的卧佛是亚洲最大卧佛,34米长。佛头内曾有藏经,身体为三层木框架,大佛内部中空,战乱时人可进入避祸。侧面的降龙罗汉没有身上缠着龙,而是用眼神盯着夹角墙上悬塑的龙,龙的背景海浪是用壁画表现的,且海中另藏一龙,目视罗汉,全国仅山西的公主寺与此相类似。背后壁画是西游记故事,而不知为何张掖人认为自己是猪八戒的故乡。寺中还有一白塔,是覆钵塔印度样式,下面有四个小塔,和北京动物园北门的五塔寺如出一辙,据说在敦煌壁画上也有此塔的形象出现。

下午游览的 七彩丹霞地质公园 从地貌上让我丰富了自己地理上的见识,只是由于不是最佳的参观时间,颜色还是带着墨镜看更好看些,据说是日出和日落以及雨后颜色非常鲜艳夺目。还有就是太、太、太晒了!真想把“一寸光阴一寸金”改为“一寸树荫一寸金”,但树荫也是没有的!令人高兴的是竟然有卖明信片的,于是在烈日下站着写好了我的此行第一张明信片,但从此便石沉大海,不得不说事事无常。

晚上入住嘉峪关市区的酒店,惊喜的发现每个房间都有一个独立的阳台。傍晚后的太阳不再强烈,洗好衣服后搬个柔软的沙发椅坐在阳台上,从九楼的高度把整个城市的景色尽收眼底。椅背上和门框上挂满了衣服,随着风飘来飘去,打开蓝牙音响,连接上自己最喜欢的手机歌单。把笔记本放在大腿上,用指间敲打键盘记下今天的旅程见闻,无比惬意。这时同屋的旅伴也从夜市考察回来,于是我打开了在青海湖边买的青稞酒,配上她刚刚在嘉峪关夜市买的毛豆和果仁,对饮欢谈,无比放松,确是长途旅行中的一大乐事啊!

第六天的早上来到了一个相对小众的景点,就是坐落在嘉峪关市郊新城区的几个足球场大的戈壁滩上,有一千四百余座 魏晋墓群 ,虽然国家曾打开过其十余座,但出于保护的原因又重新回填了大部分,目前对外开放的只有一座,是一对当地汉族士大夫夫妇的合葬墓。在距离地面十几米深处幽暗的墓室,打开冷光手电,欣赏古人在墓砌砖上彩绘的壁画,真可谓一个千年前的地下画廊,一幅幅色彩绚烂、栩栩如生的壁画把当时墓主人和仆人的生活场景鲜活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如同一张张彩色老照片甚至连环画。壁画的场景包含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举个例子:有两块壁画砖是主人宴请宾客前屠户杀猪的情境,被屠户按在凳子上的猪的身躯在第一块砖的壁画里还是肥硕饱满的,第二块砖上的画里身体就缩小了很多,凳子下有一个接血的小盆,可怜的猪的眼睛也是留着血的。还有几块壁画砖上画的男主人坐着床榻上招待客人的故事;对面的墙壁上还有女主人在对镜梳妆,男主人乘车马出行的仪仗,牵骆驼的胡人、采桑和耕地的农人、烤羊肉串的仆人等等。这类画像砖中最有名的莫过于那个没有画嘴部的邮驿图了,现在中国邮政的标志。但不是这座墓里出土的,而是另一位东汉时期的张将军墓,而那块砖的原件在哪里我不清楚,因为后来在兰州的甘肃省博物馆里看到的是一个复制品。

当日又从魏晋又穿越到了明朝,来到明长城最西端的 嘉峪关 及其向南延伸的第一座烽火台(“长城第一墩“),赞叹河西工匠的精湛工艺和戍卫边关的将士及其家人的不易,那个”击石燕鸣“的传说便代表了家人对将士平安归来的期盼,而古老戏台上八卦的白色部分却被画匠故意用红色代替了正说明了“古来征战几人还”的残酷现实。在走出嘉峪关时看到一个模仿古代办理“通关文牒”的摊位很感兴趣,顺便学习了“关照”一次的来历,原来就是签证的雏形啊。出了关门(用导游的话说“古代就是出国了”),看到一队骆驼趴在那里,远方戈壁滩的荒凉,天边的尽头似有一座很简易的亭子,真有点李叔同的《送别》的意境呢。趁大伙忙着蹦跳照相之际,不知哪里来的兴致去玩了一轮射箭,十支虽然都没有射中靶子,但是依然心里美美的。

晚上我们住瓜州,在入住酒店前巧遇到了一群法国人,一问才知道他们都是一个丝绸之路拉力赛的技术工作人员,组织方好像是中国和俄罗斯的政府。托领队和导游的福,尝到了新鲜的大枸杞,快赶上小西红柿了,非常美味!这个季节丝路上的瓜果确实好吃,而且好便宜,比如一个超级大的西瓜才4元钱,还有蜜瓜,特别甜。

旅程不知不觉将进入最后三天了,但幸运的是,平时气温可能高达40度的河西走廊竟然开启了阴天模式,甚至时不时会下一阵雨,于是我每天在出发前都在热水瓶灌满一壶热水,必要时暖和身子。精彩继续,不经意中进入高潮:

倒数第三天我们参观了位于瓜州地区的、与敦煌莫高窟同时期且齐名的 榆林窟 ,一路上看不到别的车,河谷非常静谧,充满了神秘感,还路过了一个红西军纪念馆,最终到达,整个景区却几乎还是我们一辆大巴车。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7个普通窟和1个特窟,即第3号窟,著名的西夏绘制的文殊变和普贤变,水平超过唐代,属于西夏皇家画风,藏密、汉密、道教等都汇集于此。壁画中有西夏国王、百官、宫女,尼泊尔的舞者,界图的形式似建筑图纸般写实。最精美的那两幅文殊变和普贤变。左边的普贤菩萨是女人形象,骑在狮子上,身后的道场是四季聘婷的峨眉山,画中其他的人物的眼神从下向上相反射,仿佛串联起了整个故事。画面中只露背影的三个人,似赶路去朝拜,又让我想到了人生之路。一个角落里出现的唐僧和一个猴脸徒弟向观音虔诚行礼的形象,竟然比西游记的成书时间早300多年。。。右边是化为男身的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背后是五台山的阳刚之美。西夏人每一笔画的很细,可见其完美主义倾向。

从里面出来后,对我开始对西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和王朝,从张掖大佛寺到榆林窟第3窟,为什么它可以创造出这么优秀的艺术作品,而在历史上又一度消失得无影无踪?直到20世纪初俄罗斯人在黑水城发现并盗走了万件珍宝,至今存放在圣彼得堡的冬宫,她们又将会是何等的精美?还有在北京居庸关第一次见到的神秘的西夏文字、被德国飞行员一九三几年在空中误以为白蚁堆或外星人作品的西夏王陵,。。。。。。

看过金铁木的纪录片《玄奘之路》的人可能都对下面个片段印象,玄奘曾经因为没有官方的允许不得不在瓜州驻留了进一个月,边讲经边寻找继续西行的机会,直到在这里遇到了为他引路的胡人石磐陀。而这个瓜州并不是今天的瓜州,而是古瓜州—与榆林窟不远的 锁阳城遗址 ,一片荒芜的废墟和残垣。在这个曾经在唐代非常繁盛,而因为明清时期人工河水改道而逐渐荒芜变为“废城”,几乎一切掩埋在了大地之下。站在西南角楼的平台上看到曾经的CBD,我跟团友开玩笑说这也有可能是1000年后大裤衩附近的样子哦,心中却觉得也许真的有此可能呢。。。沧海桑田,城市只是历史长河的一瞬间,每个人的人生就更是了,到底有什么会永恒呢?走到玄奘曾经讲经的塔尔寺遗址,竟然遇到了下雨,是这种极旱地区很少有的天气,否则锁阳城也不可能保留下来的啊。想象一下千年前端坐在这里虔诚地听玄奘讲经的场景,令人震撼的同时又不禁唏嘘万分。

晚上到达敦煌,欣赏了构思和品味超级一流的大型室内情景剧 《又见敦煌》 ,是个人觉得比在拉斯维加斯看到的KA show舞台效果更棒、历史底蕴更深厚!从一看开场就感动的眼眶湿润了,把敦煌的不同时代的人汇集在一个舞台上,点名一样的串起来他们的故事,太有情怀了!菩萨对王道士说“孩子,我原谅你”的一刻,泪点爆发,眼前浮现的却不仅仅是从敦煌离开国家的塑像和壁画们,还有那些像河北易县三彩罗汉一样的所有境外文物,在宾大看到的“他”,想起在巴黎看到的“她”,在西雅图和纽约看到的“它们”,想起他们和它们那所有凝望故乡的眼神,他们都会原谅我们这些子孙了吗?如果一个民族看不起和漠视自己的文化,最后的结果就是失去,不要把外国人拿来当替罪羊,问题的根源在于自己。如果王道士找县政府后得到了重视,会有后面的悲剧吗?圆明园真的是被英法联军的火直接烧成了今天的样子吗?又有多少东西是文革浩劫毁掉的?。。。。。。今天我们的民众在旅游时有几个是为了体会老祖宗的精神和信仰呢,还是更多是走马观花、到此一游而已?村落里还有多少古建在我们这些子孙的漠视中渐渐的坍塌呢?城市里有多少青年人喜爱去博物馆呢?。。。。。。最后那首黄绮珊的《千年一瞬间》,歌词富有内涵,隋朝过去了,唐朝过去了,元朝过去了,明朝过去了,清朝过去了,那些人物和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思念、他们的悲喜都过去了,那些朝代也都过去了,对于历史的长河来说,什么不是转瞬间灰飞烟灭?何必太在意!还是Carpe Diem(活在当下)吧。。。

倒数第二天驱车距离敦煌180公里的 雅丹魔鬼城 ,主要是壮年的风城地貌,长年被水和风侵蚀而成的,形成不规则而形态各异的柱体,非常壮观。43万年前古罗布泊曾是绿洲,现在这里别说没有居民,就连动植物都罕见,年降水量40毫米,蒸发是降雨的60倍, 六七月份温度可达60-70度。导游提醒我们也不要吃这里的东西,因为都是从180公里以外的地方运来的,能新鲜么?神奇的是,我们刚离开就听说那里刮起了大风沙,真是幸运躲过一劫,不知道遇到的人有没有听到“魔鬼般的风声”。在这个飞鸟罕至的地方,对我来说又一次深切地体验到了历史中在丝路上往来商旅和僧人的艰辛(强烈日照、干旱、饮水、风沙等),听说走到这里离罗布泊不远了。。。

之后我们来到汉代长城的遗址 玉门关 ,瓮城很壮观,沿着“丝绸古道“走到在原来烽燧上搭建的木板平台,远望古疏勒河和一片小绿洲、看不大清楚的汉长城和别人看见了我没看到的野骆驼群,若有若无的感觉也不错。

傍晚游著名的 鸣沙山和月牙泉 ,像丝路的商旅一样骑上骆驼跟着大队晃悠,伴着驼铃声一条线似翻越了鸣沙山。对骆驼增加了好感,发现它的腿虽细,但脚好大,每走出的一步优雅而稳重,虽不快,却可以令人信赖。而且,它是真真正正的中西文化之舟啊,在外企多年工作的我是不是应该把它做为崇拜动物啊,呵呵!赤着脚踩着沙子登上鸣沙山顶,俯瞰月牙泉。沙子很松软,不沾脚,下来后裤腿也都是干净的,真是片神奇的土地!头顶上不时有游乐观景的直升机和滑翔伞飞过,可惜时间已经来不及体验,好羡慕同伴的英明抉择。晚上回到敦煌,和几位旅伴到沙州夜市品尝了莫高窟红酒,并在一个不显眼的书店买了好几本关于敦煌的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