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洞见的是“人性” ——观看越狱片《洞》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7
1960年法国电影《洞》是一部越狱片,比《肖申克的救赎》还要早几十年,好不容易在微博上找到电影资源。最近喜欢上早期电影,拍摄手法和叙述故事的方式在现在看来一点也不逊色,黑白的怀旧感也很棒。

影片《洞》讲述的是同一个牢房的四个监狱犯被一位新来的“小白脸”克劳德打破了越狱计划,原先的越狱计划是该告诉这位“闯入者”还是不告诉呢?决定告诉了之后,越狱计划是否能顺利进行,其中一位监狱犯罗兰德越狱经历丰富,主导了这次越狱行动。剧情发展深深牵动着观者的内心。情理之中,预料之外,最终越狱失败了。影片留下一个开放式结局,真正的告密者是谁,扑朔迷离。有两个版本,其一是“克劳德”因妻子撤诉,出狱有望而告密;其一是罗兰德与监狱长串通,导演了这场戏。没有公布真相,让观众猜想的开放式结局是导演的厉害之处。

五个人参与越狱,这是一个有集体目标的团队事件。影片有一句经典的广告词“人才是最难越的一座监狱”。有人在的地方,往往风险更大。很多人会把这部越狱电影跟《肖申克的救赎》进行比较,《肖申克的救赎》是一个人的越狱,偷偷摸摸地进行,最后成功了。而这出影片的越狱,需要五个人通力合作,难免不保证因其中一个人的变卦而导致了最终结果的失败。另一位监狱犯吉奥最终选择了不越狱,因为怕母亲担心。新来的小白脸克劳德出镜最多,总能收到外面送来各式各样的食物,从他口中得知他入狱的原因,这个人物性格比较温顺礼貌,内心不是很坚定的一个人,这样的一个人物让人不得不怀疑他告密的可能。

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几乎忘记了越狱者是犯人这个前提,仿佛他们成了好人,其实他们是“害群之马”。还为他们的逃狱捏一把汗。罗兰德对监狱的熟悉情况让观众惊讶,为何他逃狱次数这么多,依然没有引起监狱更多的设防呢?为何他会出现在影片的开始来介绍影片呢,他是如何逃狱成功的?在越狱失败被抓时,他对克劳德说了一句:“可怜的克劳德”,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为何越狱片总是把犯人描述成好人,而监狱长成了坏人呢?影片中的监狱长的狡猾更胜一筹,善于运用心理战术来打破犯人的心理防线。仿佛影片中的隐喻,小虫子被投入蜘蛛网里被蜘蛛吃掉。在天罗地网的地方,小虫子想要挣扎,谈何容易,如同以卵即石。即使告密了,最终的受益者,依然是监狱长,而不是犯人。

我从这部影片看到了什么?

人的智慧边界可以如此之大。想要在一个看似没有工具、只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监狱里,如何去获取一切可能的工具,去挖洞,去越狱,体现了人的“脑洞”之大。用牙刷绑上一小块镜片就可以充当“猫眼”去探测外面的动静。设法偷取医务室的玻璃瓶制造沙漏,记录时间。用铁制品能制造出一把万能钥匙,开遍监狱的门锁,畅通无阻。用纸片制造“假人”假装睡觉......

打洞的声音那么响,与安静的监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声声的响声也打在了观众的心中,不禁疑惑这样的响声不会被听到吗?为他们捏了一把冷汗。紧张的气氛始终营造在整部电影中。

人性的诠释是整部影片最精彩的部分。越狱过程中看似正常的人性,在修理水工偷了邮票后被暴打,还原了犯人本来的面目。为了越狱,五个人看似通力合作,其实每个人内心在想什么我们又难以获知。人心又是善变的,随形势和时势而变,捉摸不定。他们越狱的失败,其实应该是影片的最佳结局,他们本来就是犯法才被关押的,如果真的越狱成功,那不是危害社会了吗?在我看来,越狱成败与否,不重要,这部影片已为我们精彩地展现了人性的弱点。

影片之所以取名《洞》,我认为不只是挖“洞”那么简单,也是“脑洞”的洞,更是无法“洞察”的人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