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伏热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8
伏热为病证名。泛指热邪深伏于体内的发热病证。出《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温热经纬·叶香巖三时伏气外感篇》:“若因外邪先受,引动在里伏热,必先辛凉以解新邪,继进苦寒以清里热。”伏热,章虚谷引申为伏邪。《重订广温热论·清凉法》:“温热郁于气分为伏热,郁于血分为伏火,通称伏邪……凡用清凉方法,必先辨其为伏热,为伏火。热属气分,为虚而无形。如盛夏酷暑炎蒸,虽挥汗淋漓,一遇凉风而即解,故人身之热,气清即退。至其清热之法,首用辛凉继用轻清者,所以清肃气分之浮热也。终用甘寒者,所以清滋气分之燥热也。”参见发热、风温、暑温:发热为症状名。出《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指体温高出正常标准,或自有身热不适的感觉。发热原因,一般可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类。外感发热,常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外感发热多属于实,可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瘟疫等病症;内伤多虚,可见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由于发热的类型不同,又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因发热时间不同,有平旦热、昼热、日晡发热、夜热等;因发热部位不同,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又有痰积发热、食积发热、饮酒发热、瘀血发热、病后遗热等。风温为病名。1.指感受风热引起的温病。见《温热经纬·叶香巖三时伏气外感篇》。《温病条辨·上焦篇》:“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升,厥阴行令,风夹温也。”多发于冬春二季。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咳嗽、口渴、脉浮数等。初起病在卫分及气分,治宜辛凉透表,方用银翘散、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等加减。如见高热神志昏迷,手足瘈疭,脉数疾者,为热盛劫津,逆传心包,营血受灼,肝风内动。宜清营泄热,平肝息风,用羚角钩藤汤、犀角地黄汤、清营汤、至宝丹、紫雪丹

详见百科词条:伏热 [ 最后修订于2016/4/2 9:17:52 共150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