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4-05-10
1. 祭天:古代文献记载,虞舜、夏禹时期已有祭天典礼。至周代,“天”的观念逐渐取代了殷商时期的“上帝”、“帝”。天帝形象人格化,周王被称为“天子”。周王作为天帝之子,在人间统治人民,需侍奉天帝,仪式即为祀天。周代每年冬至日于国都南郊圜丘举行正祭,称为“圜丘祀天”,与“方丘祭地”同属郊外祭祀,亦称“郊祀”。圜丘为圆形祭坛,象征天圆地方。祭祀前,天子与百官需斋戒并检查祭品。后世祭天多依周礼制定。
2. 祭地:远古时期已有对土地的崇拜。大地生育五谷,养育万物,如同慈母。因此,有“父天母地”之说。古文献记载土地神为“社”,祭礼称“宜”。殷商甲骨文中有对社土的祭祀及对山岳河流的祭祀记录,主要目的是祈求丰收。
3. 封禅:特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相传远古有七十二家在泰山举行封禅典礼。历代帝王视封禅为盛典,重视有加。行封禅礼的帝王包括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和宋真宗。
4. 祭社稷:在社稷坛祭祀社稷神。原社坛与稷坛分立,后合并。社神为共工氏之子勾龙,能平水土;稷神为厉山氏之子农(或称柱),能播种百谷。商汤灭夏后,以周人始祖契为稷神。祭祀社稷神旨在祈求谷物丰收,故有“春祈秋报”之祭。春祈在社日举行,秋报在秋收后举行。
5. 祭宗庙: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后世宗庙祭祀制度基本沿袭周代礼制。周人宗庙制度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祭祀食物后分食,称“俊”,意指食鬼神之余。牲肉分赠宾客或颁赐同姓诸侯。
6. 九拜:古代行礼有“九拜”。《周礼·春官·太祝》记载:“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态散念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祭祀时并非“九拜”并用。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