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可读性文本与可写性文本的是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9-27

罗兰・巴特。

罗兰·巴特把文本分为“可读性文本”和“可写性文本”,对于“可写性文本”而言,作者本人的意图变得不那么重要,而读者也不再是作品的被动的阅读者,他同时也是一个创造者,和作者一道使得作品最终得以完成。

我认为《山上的小屋》正是这样一篇“可写性文本”,它的内容是开放的,具有一种不确定性;它是梦幻与现实的交错混杂,我们很难分清哪里是现实,哪里又是梦幻的产物。

对于自己的文学创作,残雪这样说道:“……也许,我所从事的这种纯文学,就是促使一个人不断变化,不断否定对于自身的规定的文学。就我自己的体会来说,不论是读,还是写,都只能是创造性的……”。说得再透彻一点的话,阅读就是创作。

这是罗兰巴特提出的一个文学理论。在罗兰·巴特提出著名的“作者之死”的观念之后,作者的主宰地位被颠覆,文本恢复了自由,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但是,作者之死,不是将阐释的自由完全交给读者,而是交给文本本身,读者跟作者一样,只是一个吐露的场所,一个接纳物,真正的自由还是交给了文本自身。巴特追求的是一个自由的阐释空间,一个立体的多元的文本生产空间。

长期以来,作者被看成是作品的唯一和永久的主人,而读者仅仅只拥有作品的受益权,即读者对作品只有选择和接受的权利,而没有参与创作的权利。

这种形式隐含了一个权限主题:作者具有某种君临读者之上的权利,他强迫读者接受作品内某种特定的意义,这当然是正确、真实的意义:由此产生了一种权利意义的批评戮力(其瑕疵处,则是产生了一种‘误解’、‘反意义’的批评伦理) :人们力求确立作者所意谓者,毫不顾及读者所理解者。

自此,罗兰·巴特向我们揭示出这样一个信息:作者处于统领一切的地位,而读者几近淹没。其实,在这种情况下,作品成为唯一,没有阐释的理由,更没有发展的空间。对读者而言,仅仅意味着接受或是拒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