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基课发展心理学第五讲: 婴儿的言语发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6
中原焦点解决团队高级五期 讲师第13期  贺变丽 坚持分享第1474天 2022—6—28

一、婴儿的发音

1.简单发音阶段(0-4个月) ei,ou,ai,e,ou,m,h

        此时要多和孩子说话,只要有爱,有耐心,与孩子多互动,就能把孩子带好。不管孩子听懂听不懂,要温和地和孩子说话,让孩子感觉有安全感,达到一定年龄就会模仿你的声音说话

2.连续音节阶段(4-9个月)ba~ba,da~da,na~na

        此时会慢慢的蹦出来一些音节,七八个月能结合情境用手指东西。

3.有意义的语音、学话的萌芽(9一12个月)

      多教孩子说话。

世界各国婴儿最初的语音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

3岁儿童可以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

      孩子小时候能自己带尽可能自己带,除了语言、个性,还有依恋,与三岁前有很大关系。你所有生下来的劲儿可能日后都要还回来。

二、词汇的发展

1.  1-1.5岁第一批词汇(50左右)

2.  3岁词汇量达1000

3.词汇从熟悉的事物名称即名词开始

      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如果保育员耐心陪伴,他会好一些,如果一个保育员管十几个,这些孩子会变得呆呆的,特别容易生病。孩子交给老人带,如果老人不善于说话,孩子说话会比较晚,因为他的刺激不够,语言发展就跟不上。

社会化开始是从语言社会化开始的。

三、句子的发展

单词句  一  多词句     

简单句  一  复杂句

(一)单词句时期(1-1.5岁)

1.婴儿以一个词代表一句话的意思,在特定情境中代表儿童想要表达的内容(单词语阶段)。

2.婴儿在一周岁左右能说出第一批词。

3.在言语获得的早期阶段,词类的获得具有语言差异性。

4.婴儿运用新词时,具有外延缩小和扩大的倾向,例如“狗”概括水平夸大或缩小。

(二)多词句时期(1.5-3岁)

1.积极的言语活动期,随着儿童词汇量的扩大,儿童说话更主动。(19---21个月迎来语词爆炸期)

2.两个阶段:

简单句阶段(1.5-2岁):“电报句(双词句)”·

复合句阶段(2-3岁)

*儿童早期语言学习中会存在一些现象:(1)过度扩展(2)过度缩小(3)假失现象

不完整句包括:

(1)简单词句:(1一1.5岁)球球、抱抱完整

(2)电报句:1.5一3岁  妈妈鞋、娃娃排排坐

        要把这些电报句完善之后说给孩子听,让孩子学会完整的句子。不能去评价孩子,否定孩子,更不要贴标签。

完整句包括:

(1)简单句:他觉觉了、妹妹读书

(2)复杂句:老师教我们做游戏

(3)复合句:吃了饭以后,我和小华玩一会就看电视了

四、婴儿与成人之间的言语交往

1.  3岁内宝宝语言发展的规律及表现

(1)0~1月龄新生儿期

“哇哇哇哇”--哭声就是我的语言

孩子天生对人脸感兴趣,特别是微笑的人脸。

(2)2~4月龄发音游戏期

啊啊、喔喔--我会模仿你。

(3)5~8月龄语音修正期

“咿咿呀呀”--我开始用声音探索世界

(4)9~12月龄学话萌芽期

“叽里呱啦”~我的“婴语”是不是很难懂?

(5)13~18月龄学话被动期

“爸爸-抱抱”……我的只言片语可是大进步哦!

(6)19~24月龄语言模仿期

“妈妈爱宝宝”、“妈妈宝宝”一-这个时期的我最喜欢学大人说话。

(7)24月龄以上语言飞跃期

“这是什么?”……飞跃的时期到了,我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说!( 十万个为什么)

        家庭中如果有矛盾,就会让婴儿有不安全的依恋,亲和起源于依恋,母亲情绪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二战时,英国为了避免婴儿空袭时受到伤害,让一批孩子离开妈妈转移到安全的地方,还有一些孩子随着妈妈住在防空洞中。这些离开父母到安全地方的孩子,出问题比较多,因为他们没和父母在一起。婴儿需要的是父母的呵护和爱,而不是安定的环境。

五、语法的获得

1.  1.5岁~2.5岁是掌握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期

2.  3岁末基本全部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

这个阶段也可以让孩子学学外语,创设一种环境,除了母语之外学其他语言,这个阶段是语法关键期,学得非常快。

为了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养育者应该怎样做?

1. 促进3岁内宝宝语言发展的方法:0~1月龄创设丰富的“听觉环境”·

2.  2~8月龄模仿宝宝发音,促进语言中枢发展

3.  9~12月龄放慢语速,多和宝宝说话

4. 19~24月龄用丰富的语言和宝宝交流

5. 24月龄以上抓住宝宝学语言的特点,激发表达欲

找到婴儿的兴趣点,激发表达欲望。 (哇,怎么做的这么好呀,你是怎么做到的?)

*鼓励非常重要!

        鼓励会让孩子有价值感,高自尊、高自信。被父母好好爱过的孩子,他就会更有力量,人际关系也会比较好。

第六单元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个性约等于人格,人格包括气质和性格。气质是先天的脾气,性格是后天的态度。有的女人嫁给谁都幸福,是因为性格好。

一、 婴儿的气质

(一)婴儿的气质类型

气质是婴儿各自不同的明显而稳定的个性特征。

      婴儿的气质类型在家人的耐心养育下会有变化。

      越是不可爱的孩子越需要被爱。

1.巴斯的四种类型

情绪性、冲动性、活动性、社交性

有的孩子出生时情绪就比较大

2.托马斯和切斯的三种类型: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

        父母养育孩子要耐心、温和,对孩子更多地接纳,父母的情绪状态非常影响孩子,婴儿与妈妈是共生的关系,他能感受到妈妈的情绪。产后抑郁的妈妈不仅考虑其情绪状态,还要考虑她的生理情况,比如是否生孩子时有大出血情况。容易型有时也可能变成困难型,特别是家庭矛盾重重,妈妈压力大,情绪状态不稳定,会影响孩子。孩子就像弱小的幼苗,在风雨飘摇的环境中成长,气质类型会随着改变,这些孩子容易生病,情绪不好,其实也是孩子的一种自救方式,爸妈会更多关注孩子,不会再去吵闹了。

(二)婴儿气质的稳定性特性

1、机体发育的巩固增强了气质稳定性

2、属于中等程度的稳定

(1)有些受环境影响

(2)极端气质难以改变 (基本是稳定的)

        比如妈妈在怀孕期间被抛弃,或者是遗传方面的原因。被抛弃的妈妈会增恨孩子的爸爸,因为孩子长得像爸爸,她会把这份憎恨迁移到孩子身上,孩子成了婚姻的替罪羊。

北大的韦神,爸爸是数学博导,非常厉害。

(三)气质的可控性和可变性及其与教养的关系

1.气质对早期教育的影响

      影响父母的教育方式

2.早期教育对气质的影响作用

      是相互影响的

二、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

情绪是婴儿先天具有的反应能力,又是其社会化的开端。

      据说孩子在胎儿时就有情绪,会受妈妈情绪的影响,准妈妈要调整好情绪,保持稳定、平和的情绪状态。

(一)婴儿兴趣的发展

初生婴儿的兴趣是一种先天的情绪。

指导和组织婴儿的感知、动作和探究活动的作用。

1.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出生至百日前)兴趣—反应模型

2.相似性物体再认知觉阶段(半岁前后)兴趣—快乐获得知觉能力的学习过程

3.新异性事物探索阶段(1岁前后)兴趣一认知倾向

(二)婴儿的社会性微笑笑一与人交往、引人照料的基本手段、人际交往的纽带

自发性微笑(0-5周):反射性非社会性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语音与面孔

还不太认人,不太认生,谁逗他都笑。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熟悉VS不熟悉

不熟悉的人不让抱,看到熟悉的人会微笑。

(三)婴儿的社会性哭泣

哭—表达需要的唯一方式

*哭是不愉快的消极反应,具有重要的适应价值

*哭的五原因:

饥饿、瞌睡、身体不适、心理不适、感到无聊

*化分为:

1.自发性的哭(生理反射性哭)

2.应答性哭(针对不适刺激)

3.操作性哭泣,主动经验

认为父母偏心的孩子,其实更渴望的是父母的爱,希望以此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

给孩子他所需要的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有归途。

(四)分离焦虑(陌生人焦虑)

越安全的关系,分离焦虑就越少。

最初阶段:信任阶段

妈妈出去了,相信妈妈会回来。

第二阶段:无从改善的困境,希望破灭, 情感冷漠

接受现实,让奶奶带。

第三阶段:无可奈何去适应环境

        妈妈一回来,又哭着要妈妈。孩子小的时候,要给孩子更多认可、肯定、鼓励、赞美和欣赏,让孩子感觉自己是有价值的。不要说孩子丑,孩子笨,孩子不行,不要对孩子有太多负面评价。

(五)情绪对婴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1.情绪是婴儿早期适应环境的首要心理承担者

2.情绪是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

3.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功能

        越安全的关系分离焦虑越容易过,孩子从小被否定被批判,比如说孩子丑难看,给孩子贴副讲标签,孩子长大后很难跟你亲近。

三、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是情感社会化的标志。

依是依附、依靠,恋就是眷恋、留恋。依恋关系好,其他关系也会非常好。人生最初能得到无条件的爱,这是生命中最初的养分和根基,如果没得到,后天再培养。我们会被过去所影响,但不会被过去所决定。

(一)依恋发展阶段

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鲍尔比):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

        这时候是一种共生关系,好多孩子与妈妈是共生阶段。还没有很好分化,需要妈妈无条件的满足他,这样才会有安全感。有了安全感,才会更多去探索世界。

4.互惠关系形成阶段

知道妈妈不在身边,也是会回来的,他感觉比较安全。

(二)婴儿依恋的类型

安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将依恋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 回避型、 反抗型(矛盾型)(也叫焦虑矛盾型)

不同的依恋类型,父母怎么应对会更好?

      安全型约占70%,回避型约占20%,反抗型约占10%,这与抚养者有关。抚养者情绪稳定,能够满足孩子的需求,又很耐心,这样养育的孩子会是安全型。

        反抗型孩子的妈妈也是爱孩子的,但不知道咋爱,也想照顾好孩子,但照顾不好,给孩子的不是孩子所需的,孩子闹一闹能得到,孩子感觉妈妈靠不住,既需要妈妈,又恨妈妈。

        回避型的孩子不需要妈妈。妈妈动不动吵他,呵斥他,他对妈妈是彻底绝望的状态。自己跟自己在一起,不再向妈妈索取,因为在他索取的时候,遭到了太多不好的感受,被忽视。回避是一种保护,你在不在,我都没感觉。

陌生情景研究法

1.母子同时进入一个陌生的房间,房内有很多玩具,母亲坐在一旁,孩子自由玩耍。(3分钟)

2.陌生人进入,起初沉默不语,然后(1分钟)与母亲交谈,再过1分钟,陌生人走进婴儿,与其游戏(1分钟)

3.母亲离开,陌生人与婴儿在一起活动(3分钟)

4.母亲返回,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第一次返回,3分钟)

5.母亲离开,孩子单独留在室内(3分钟)

6.陌生人进入房间,与婴儿一起活动(3分钟)

7.母亲再次返回,重新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3分钟)

        陌生情境研究法就是将孩子放在陌生的环境中看他的反应。妈妈离开让他跟陌生人在一起是什么反应,陌生人离开妈妈再回来,他又是什么反应。

1)安全型依恋

父母在场:把父母看作安全保障,能安心地游戏和探索。

亲子分离:情绪出现困扰,产生分离焦虑。

亲子重聚:易抚慰;寻求和母亲亲近和接触。

陌生人在场: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能顺利地与陌生人交往。

      稳定的环境,稳定的关系,会让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

        妈妈开心,情绪稳定,孩子就容易是安全型。

2)回避型依恋

父母在场:无反应,表现冷淡。

亲子分离:不难过,无分离焦虑。

亲子重聚:回避父母或不及时打招呼。

陌生人在场:像对待父母一样。

        如果妈妈骂孩子,呵斥孩子,孩子容易形成回避型,就不需要妈妈。自己跟自己在一起,长大后跟其他人的关系不融洽,在日和妈妈的交往中有很多不好的感受。回避是一种保护。

3)反抗型依恋

父母在场:亲近父母,但不愿探索。

亲子分离:极度痛苦,似乎离不开母亲。

亲子重聚:难以抚慰;既想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在母亲亲近时生气地拒绝和反抗。

陌生人在场:惧怕陌生人,不与之交往。

1)安全型儿童母亲的特点

对孩子很敏感。她们能根据孩子的需要来喂食,对喂食的时间、速度和方式等都非常敏感。

对孩子有较多的反应:她们在孩子哭时会去安慰、“回答”孩子的问题,在孩子看着他们时会对孩子说话。

母亲允许适宜于孩子年龄阶段的自主和探索。亲近具有灵活性:儿童和母亲各自独立活动,并不时进行随意交流。

母亲和儿童似乎在互动中获得乐趣。

2)焦虑一矛盾型儿童的母亲特点

母亲似乎致力于抚育任务,但经常在情感上对孩子不可亲近。

儿童似乎了解到,如果自己坚持寻求关注,则母亲就能够做出反应,因而儿童始终保持与照看者的亲近。

一些儿童会关怀双亲,以便增进互动,这会儿童过早地成人化。

3)回避型儿童的母亲特点:

回避型儿童的母亲易发怒,她们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羞于和孩子有亲密的身体接触,她们紧张不安,缺乏自信,她们和孩子间的距离常引起孩子的愤怒。

        母亲似乎对儿童的接触尝试作出消极的反应,当儿童悲哀时,母亲退缩。

      妈妈是什么类型的依恋,对孩子影响很大,如果妈妈没有爱的能力,若孩子受到伤害,妈妈是没反应的。

依恋类型还会影响婚姻关系。

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就是我们与自己的关系。

(三)早期教养对依恋的影响

1.早期社会性依恋的重要意义安全型依恋的孩子:高自尊、享有信任而持久的人际关系、善于寻求社会支持,具有良好分享能力。

2.衡量婴儿期母亲教养方式的三个标准:反应性、 情绪性、 社会性刺激

      小动物的依恋是有关键期的,婴儿也是如此。

母亲态度与孩子的性格

母亲态度是支配性的,孩子的性格是服从、无主动性、消极、依赖、温和的;母亲的态度是照顾过甚的,孩子的性格是幼稚、领带神经质、被动、胆怯的;母亲的态度是保护型的,孩子的性格是缺乏社会性的、欠深思的,亲切的、非神经质的,情绪是安定的;

母亲的态度是溺爱的,孩子的性格是无责任心、不服从、攻击的;母亲的态度是忽视的,孩子的性格是社会性的,冷酷、攻击的,情绪不安定,但创造力强;

母亲的态度是拒绝的,孩子的性格是神经质的、反社会的、粗鲁的、冷淡的,企图引起人们的注意;

母亲的态度是残酷的,孩子的性格是执拗的、冷酷的、神经质的、逃避的、独立的;母亲的态度是民主的,孩子的性格是独立的、直爽的、协作的、亲切的、社会的、创造的;

母亲的态度是专制的,孩子的性格是依赖的、反抗的、情绪不安、以我为中心、大胆的。

四、婴儿自我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婴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具有关键意义的标志。

哈特的两阶段:主体我和客体我。

客体我自我意识的出现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主体我的发展5-15个月

5-8个月,尚无自我意识

9-12个月,初步的主体我出现

12-15个月,将自己与他人分开,主体我明确。

客体我的发展15-24个月

15-18个月,客体我初步形成

18-24个月,明确客体我,“我,你”等人称代词的使用,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婴儿依靠情绪生存,给孩子需要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