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关于动物的文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31

1. 关于动物的文言文作文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注释]: 1.慭: (yìn) 2.噬: (shì) [评析] 柳宗元的《黔之驴》这篇寓言,笔法老到,造诣精深;既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又塑造了生动的形象;不仅给人们以思想上的启示和教育,而且给人们以艺术上的享受和满足,难怪它千古传诵成为我国文苑里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花。 《大鼠》 万历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齕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彼出则归,彼归则复,用此智耳。噫!匹夫按剑,何异鼠乎! ——《聊斋志异》 【释义】 1.阖:关上 2.逡巡:偷偷地 3.啻:止 4.迟:慢,渐迟:渐渐地慢了下来 5.硕:硕大 6.掬:抓 7.齕:含着 8.噫:语气词乞 猫(明)刘基

【原文】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善扑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注释】盍:何不,为什么不。 垣墉:都是指墙,“墉”指高墙。 若之何:为什么要。

【译文】

赵国有个人(他家)老鼠成灾,(他)到中山国求猫,中山国的人给了他(猫)。猫善于捕捉老鼠和鸡。一个多月,老鼠没了鸡全没了。他的儿子觉得猫是祸患,告诉他的父亲说:“为什么不去掉猫?”他的父亲说:“这不是你所懂的。我所担心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它)就偷窃我的粮食,毁坏我的衣服,洞穿我的墙壁,破坏我的器具,我将会挨饿受冻。不担心没有鸡啊!没有鸡的话,不吃鸡就完了,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如此怎么能驱除猫啊!”

1.解释加点词

(1)赵人患鼠 患:遭受祸害

(2)乞猫于中山 乞:向人讨

(3)中山人予之 予:给

(4)其子患之 患:以……为患

(5)是非若所知也 是非:这不是。 若:你

(6)不病于无鸡乎 病:担心

(7)去饥寒犹远 去:距离

2.翻译句子

(1)中山人予之,善扑鼠及鸡。

(2)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

(3)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

(4)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3.儿子为什么要求父亲去除家中的猫?

因为猫不但吃鼠,而且连鸡也吃光了。

4.赵人同意儿子的要求吗?为什么?

不同意。因为赵人认为猫可以灭鼠是问题的主要方面,猫吃鸡是问题的次要方面。只要能灭鼠吃鸡是次要的,所以应该留猫。

5.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看问题要用长远眼光,权衡利弊,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

(做事、用人都应权衡利弊大小:做事不要怕付出带价,因噎废食;用人不要责备求全,以瑕掩玉。)

2. 关于保护动物的文言文和古诗,成语.

关于鸟的古诗 鹭鸶 杜牧 雪衣雪发青玉觜,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晓风.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鹅鹅鹅 曲颈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天净沙①·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②,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③.夕阳西下,断肠人④在天涯⑤.唐]韦应物的《闻雁》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池鹤 【唐】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迎燕 【宋】葛天民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和鸟有关之谚语* ◎【夫妻本是同林鸟】比喻夫妻本是一时的伴侣,遇有危险之时,只能各奔前程,自求多福.◎【鸟之将死,其鸣也哀】鸟将死亡,其鸣声是十分悲伤凄凉的.比喻人若将死亡,则所说的话是良善而有价值的.◎【蛇无头而不行,鸟无翅而不飞】比喻群众失去首领,即不能有所行动.◎【深山出俊鸟】比喻穷乡僻壤也会出现相貌俊秀或有才干的人.◎【人来投主,鸟来投林】比喻人择主而事,择地而居.◎【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为谋取钱财而不惜生命,就像鸟为了觅食而丧生一样.◎【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比喻作事积极或及早者,能获得利益.◎【鹦鹉能言,不离飞鸟】比喻人很难改变他原始的身分.◎【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鹰和鹞子的脚互相抓住,正好像铁环一样互相紧扣在一起.比喻两人十分亲密而不肯分离.◎【偷鸡不著蚀把米】比喻想占便宜,结果反倒吃了亏.◎【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人宁可在小场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场面为人所支配.◎【菱角磨作鸡头】有棱有角的菱角被磨成圆滑的鸡头.比喻人历经众多苦难挫折.◎【公鸡给黄鼠狼拜年】凶多吉少.黄鼠狼喜欢吃鸡,公鸡向黄鼠狼拜年,必定大难临头.◎【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黄鼠狼喜食鸡,故比喻人不怀好意,别有居心.◎【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鸡狗的叫声都能听到,但至老死都不相往来.◎【鸡儿不吃无工之食】比喻人不能无缘无故接受优待或赠与.◎【家鸡打的团团转,野鸡打的贴天飞】比喻至亲虽受委屈、责难,但仍不肯离去.◎【旗杆上绑鸡毛】好大掸子.比喻胆大包天.◎【苍蝇不抱没缝的鸡蛋】比喻事生有因,唯有自己先做错,别人才会来欺侮.◎【三更灯火五更鸡】比喻勤奋刻苦,晚睡早起.◎【野鸡戴皮帽儿】充鹰.意指野鸡戴上皮帽子假装是老鹰.讥讽人冒充主人或自以为了不起.◎【鸡蛋里挑骨头】比喻故意挑剔.◎【拿鸡蛋往石头上碰】【鸡蛋碰石头】 比喻自不量力,自讨苦吃.◎【拿著鸡毛当令箭】部属欺上瞒下,滥用职权,公然发号施令.比喻玩弄权术.◎【不管讲鸡讲鸭,我只讲鹅】 全句指不管别人说什麽,我只一味胡说八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生在世应该做些好事,留下好名声.◎【燕雀安知鸿鹄志】比喻庸俗者无法理解志向远大者的抱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两相争持,第三者得利 关于鸟的歇后语 爱叫的鸟——不做窝 百灵鸟碰到鹦鹉——会唱的遇上会说的(比喻各有特长.) 百灵戏牡丹——鸟语花香 百年鸟龟下臭卵——老坏蛋 百鸟展翅——各显其能 草原上的百灵鸟——嘴巧 长翅膀的小鸟——欢跃欲飞;迟早要飞 长虫钻到鸟铳里——拐不过弯来 吃了鸟枪药——火气冲天 痴鸟等湖干——痴心妄想 翅膀长硬的鸟——要飞了 出笼的鸟儿——有去无回 吹火筒打鸟——不是真枪 窜蛇盯小鸟——列奏(逮住) 打鸟没打中——非(飞)也 打鸟人的眼睛——尽往上看(比喻眼高,净交些有用人.) 打鸟政策——睁只眼闭只眼 打鸟姿态——睁只眼,闭只眼 鸟的俗语 枪打出头鸟 天高任鸟飞 小鸟依人 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 与凤同飞出俊鸟,与虎同眠无善兽 笨鸟先飞 惊弓之鸟 飞鸟尽,良弓藏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3. 有关动物的文言文

精卫填海原文: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 《山海经》卫”,其鸣自詨(音同“消”)。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译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启示:这个神话故事写炎帝(传说中的神农氏)的小女儿被海水淹死后,化为精卫鸟,常衔木石,投到海里,一心要把东海填平的故事。

表现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精神。常比喻坚持不懈的人。

4. 雏雀逐猫文言文读本练习答案

既然没有题目,只好给你原文译文字词注解寓意,原文:窗外有枣林,雏雀习飞其下.一日,猫蔽身林间,突出噬雀母.其雏四五,噪而逐猫,每进益怒.猫奋攫之,不胜,反奔入室.雀母死,其雏绕室啁啾,飞入室者三.越数日,犹望室而噪也.译文:窗外有片枣树林子,(一些)小麻雀在林子下练习飞翔.一天,(一只)猫躲在树林里,突然窜出咬向母雀.母雀的四五只小麻雀,边叫着边追猫,每靠近一步就更加愤怒.猫全力用爪子抓它们,没能得胜,又转身逃入猫窝内.母雀已经死了.那些小麻雀绕着屋子啁啾地叫个不停,多次飞进屋里寻找那只猫.过了好几天,它们还对着屋子叫个不停.1.雏(chú)雀:初生不久的小鸟.雏:幼小的动物.2.习:学习,练习.3 蔽身:埋伏.4.突出:突然出击.5 噬:吃.6.噪(zào):形容鸟乱叫的声音.7.进:靠近 8.益:更加.9.奋攫(jué):起劲地用爪扑取.10.胜:胜利,成功 11.反:反而.12.啁啾(zhōu jiū):鸟雀的叫声.13.三:表示不止一次,多次.14.越:过了.15.犹:还.16.望:对着 17.室:房间,这里指猫窝寓意:雏雀和大猫,谁更强大?答案似乎是没有疑问的,可是这则小品却给出了别一种答案.为什么呢?这就是作者要让读者明白的道理.同时又批判揭露了那些凭权位者残民自肥的丑恶行径. 本文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小品文.借物态写人情,含蓄而令人深思.文章描写细腻,语言富有表现力,很值得大家学习仿效.。

5. 有哪些关于动物的文言文

1、《马说》南宋·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黔驴技穷》唐·柳宗元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应应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喊,断其喉,尽其肉,乃去。3、《狼》清·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4、《世无良猫》清·乐钧某恶鼠,破家求良猫。

厌以腥膏,眠以毡罽。猫既饱且安,率不食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

某恐,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是无猫邪,是不会蓄猫也。

5、《乞猫》明·刘基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猫善捕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6. 文言文感人的动物的故事

三国吴时,襄阳 纪南 人李信纯醉卧城外草中,适猎者纵火,火顺风且至。

其爱犬曰“黑龙”者,于溪中湿身,周回洒李卧处,遂免大难;而犬以往返困乏致毙。李醒乃悟,为之恸哭。

太守闻而悯之,具棺椁衣衾以葬。后纪南有义犬冢,高十余丈。

事见晋干宝《搜神记》卷二十。周村有贾某贸易芜湖 ,获重资,赁舟将归,见堤上有屠人缚犬,倍价赎之,养豢舟上。

舟上固积寇也,窥客装,荡舟入莽,操刀欲杀。贾哀赐以全尸,盗乃以毡裹置江中。

犬见之,哀嗥投水;口衔裹具,与共浮沉。流荡不知几里,达浅搁乃止。

犬泅出,至有人处,狼信哀吠。或以为异,从之而往,见毡束水中,引出断其绳。

客固未死,始言其情。复哀舟人载还芜湖,将以伺盗船之归。

登舟失犬,心甚悼焉。抵关三四日,估辑如林,而盗船不见。

适有同乡估客将 携俱归,忽犬自来,望客大嗥,唤之却走。客下舟趁之。

犬奔上一舟,啮人胫股,挞之不解。客近呵之,则所啮即前盗也。

衣服与舟皆易,故不得而认之矣。缚而搜之,则裹金犹在,呜呼!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聊斋志异 义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