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为穷人治病的故事_张仲景治病的历史典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2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张仲景为穷人治病的 故事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张仲景治穷病

  东汉时期,洛阳一带常年荒旱,瘟病流行,人们缺医少药,不少人死于病魔。这事传到了张仲景的耳朵里,他不顾年迈多病,从南阳来到洛阳行医。无论官宦之家还是庶民百姓,凡来求诊的人,张仲景都热情接待,细心诊治,每每药到病除,以至于声名远播。

  一个冬天的早晨,天刚蒙蒙亮,张仲景家的门就被一个叫李生的孩子叩响了。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李生见了张仲景后,怯生生地说:“大人,您是神医,求您可怜可怜我这个无依无靠的孤儿,给我看看病吧!”张仲景让李生坐下,拉过他的手,认真地切起脉来,然后又看过舌苔、气色,最后肯定地说:“你根本没有病。”

  “我有病!我是穷病,请大人诊治!”李生声泪俱下地说。原来他父母双亡,他卖掉全部家产后才勉强安葬了父母,可现在地主又逼他还账。因此他恳求张仲景为他开一剂灵丹妙药,医治他的“穷病”。

  张仲景听了李生的哭诉,很久没说话。他行医多年,治好的病人不计其数,但治穷病还是头一回。他让弟子给李生取了两个馍,又沉思良久,写下了一个药方:白茅根,洗净晒干,塞满房屋。

  李生看到这个药方后,十分纳闷,但又不好细问。他回到自己住的破庙后,就召集穷苦人家的孩子,到茅草地里刨起茅草来。不几天,他们就把村子附近的茅草都刨完了。李生住的那个破庙,里里外外被茅草根塞得满当当的。

  这年冬天,洛阳一带没落一片雪。第二年春天,也没下一滴雨,空气干燥,疫病蔓延。洛阳城的达官贵人都争先恐后地请张仲景看病。张仲景让弟子在这里应诊,自己则来到李生所住的村子,为穷苦百姓看起病来。

  针对这次疫情所表现出来的病征,张仲景开的方子里都少不了白茅根,少则三钱,多则一两。其他医生见张仲景如此用药,也都暗中仿效。这样,没过多久,白茅根便成了奇缺的金贵药材。药铺里卖断了货,张仲景师徒就介绍他们去李生那里购买。李生见穷人来买,就少收或不收钱;见富人来买,就高价出售。

  这场瘟疫过去后,李生大赚了一笔。他用这笔钱到京城买回粮食,分发给穷苦百姓。因李生为乡亲们办了好事,乡亲们纷纷过来,合力帮他修建了一间茅屋。从此,李生有了自己的住处,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李生感念张仲景恩德,更惊叹他的先见之明,便问张仲景是如何判断出疫情的。张仲景不慌不忙地说出了其中的道理。原来他根据一冬无雪、气候干燥、百病杂生的现象,推测来年春天瘟疫定会流行。而那荒郊野生的茅草根有清伏热、消瘀血、利小便的功能,正是治瘟疫的良药。

  张仲景治病的 传说

  东汉年间,南阳有个府台,他干了很多坏事,人们气恨他,巴不得找个出气的机会。

  这年,府台的女儿有病了,一连几个月,遍求名医,也治不好病。这天,府台派家人去请张仲景,来给女儿看病。那阵子,伤寒病正游行,张仲景每天早出晚归,到乡下给老百姓医病,只有儿子在家。他们就把张仲景的儿子请了去。

  张仲景张仲景的儿子常年随他学医,也是个知名的郎中。他来到府衙,询问了小姐的病情,府台夫人没张嘴,泪就先落下来:“唉呀!她面黄肌瘦,茶饭不进,还不住歇地呕吐呢!”说着说叫女儿诊脉。

  那时候,年轻郎中给女子看病是不能见面的。所以只好从帘帏中牵出一根红线,一头拴在小姐的中指上,一头让张仲景的儿子拉着,放在耳朵边静听。他仔细听了好久,心里不觉好笑:哈哈!就这病竟没人看得出吗?

  原来府台的女儿是怀孕啦!可他并不知道“病人”还是个没出阁的姑娘,就高声朝着府台说:“恭喜大人!小姐没有啥病呀,他是喜脉!你快要当外爷了!”

  府台一听气得浑身乱颤,嚎叫道:“混帐东西!纯是一派胡言,快把他赶出去!”家人一拥而上,把他痛打一顿,赶出了府门。

  晚上,张仲景回来听了,心里十分气愤,他问儿子:“你果是看得真?”

  儿子说:“确确实实是怀孕,已经六、七个月啦!”

  张仲景沉吟了一下,说“这个府台,干尽了坏事,明天找他出气去!”

  第二天,张仲景吆喝着邻居,带着礼品,来到府衙,正赶上全城绅士和名流在那里议事。张仲景见府台施一礼,说:“不肖之子医理不明,口出不逊之言,望大人海函!今天,一来赔礼道歉,二来我要亲自给令爱诊脉医病!”

  府台一听大喜,忙说:“贱女区区小痒,何劳先生大驾呀!”说着就要设宴款待。

  张仲景说:“还是先给令爱诊病要紧。”府台忙叫佣人把女儿请出来。

  张仲景观那女子气色,早已明白了几分。暗用右的小姆指甲剜了一点药,藏在宽大的袖中,然后端坐给小组抚脉。

  张仲景一抚脉,果然此妇向孕六七个月啦!就对病人说:“张开嘴巴,看看舌苔!”小姐刚张开嘴,他就弹动右手小姆指,把药弹进小姐嘴中,又叫端来开水,小姐喝了。张仲景这才笑呵呵地对府台说:“药到病除,送令爱到耳房观察,一会儿说会好的。”

  府台十分感激,摆上酒宴招待。他刚端起要敬张仲景酒,耳房边传来了小姐的呻吟声,府台有诧异,张仲景说:“这是药力到了,你放心,令爱顷刻就会痊愈的!”

  话音未落,只听哇哇的婴儿哭声从耳房传来。府台和夫人猛地惊呆了,一时羞得面红耳赤,恨不得钻到地缝里去。那些绅士名流也惊奇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交头接耳暗暗发笑。

  张仲景拍案而起,哈哈大笑,指着府台说:“现已真相大白你们口口声礼义廉耻,干的却是男盗女娼呵!”府台和夫人听了,气得晕了过去。张仲景为百姓们出了气,高高兴兴地回去了。

  张仲景的人物精神

  情形介绍

  一、张仲景医学影响

  《医学三字经》·< 附录阴阳识一字便可为医说>:天地间有理有数,理可胜数,则有学问之医,远近崇之,遂得以尽其活人之道。然仲景为医中之圣,尚未见许于当时,观《伤寒论》之序文可见,犹宣圣以素王老其身,天之意在万世,不在一时也。仲景之后,名贤辈出,类皆不得志于时,闭门着书,以为传道之计;此理数之可言而不可言者矣。

  二、张仲景对医学生学医的愿望

  《伤寒论·张仲景原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三、张仲景医学传世

  《伤寒杂病论》已经失传。《伤寒论》是王叔和根据自己搜寻到《伤寒杂病论》的伤寒部分的轶文整理而成。《金匮要略》是宋代王洙、林亿、孙奇等人在偶然的机会发现《伤寒杂病论》残简,将关于杂病的部分整理成册,更名为《金匮要略》。

  情形解析

  “然仲景为医中之圣,尚未见许于当时”,从张仲景医学传世情形可知,深远的影响也在后世。如“天之意在万世,不在一时也。仲景之后,名贤辈出,类皆不得志于时,闭门着书,以为传道之计”。

  情形讨论

  从《医学三字经》指出的“活人之道”一语道明确医学的重要性及用途,医是面对生死的事。坚守活人之道,是高尚的精神境界。

  从张仲景对医学生的愿望是“多闻博识,知之次也。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坚持博识尚术,是高尚的精神境界。

  从张仲景医学传世“《伤寒杂病论》已经失传;王叔和根据自己搜寻到《伤寒杂病论》的伤寒部分的轶文整理成《伤寒论》;王洙、林亿、孙奇等人在偶然的机会发现《伤寒杂病论》残简,将关于杂病的部分整理成册,更名为《金匮要略》”这几点说明珍惜古书并且整理、发展、创新医学著作,是高尚的精神境界。

  综上所述,坚守活人之道,坚持博识尚术,发展、创新医学著作,是张仲景治学精神,万望后生们谨守之。要明白医学是一种学说而不仅仅是一门技术,崇尚博识而防止“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对《道德经》、《易经》、《史记》、《汉书》等中国历史 文化 方面的“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中医学说需要继续训诂、发展、创新,如张仲景在创新医著时参考过的《素问》、《九卷》,其中还有很多学识是没有被开发出来的,且因《黄帝内经》在编著、流传过程中留下了许多通假字、错别字、脱简字、又经后世医家补编、重组等情形,又因解读 方法 还是沿用旧制,其中有的直接导致了学生对内经曲解,务必要继续进行整理、注明、论证等。

  因此建议大学本科 毕业 生们志愿转从医学者,进入医学院校重读大学之后,参加医疗实践活动,且国家给予资助以推动中医学说的发展、创新。观汉代张仲景、明代朱丹溪、清朝薛生白等医学流派大家,除具备聪明资质都是具备了很丰富的中文知识的,是推动了中医学说的发展、创新的典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