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京被群嘲中引申的一些思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6
注:本篇文章写于8月2日。

文/西铭

全国新一轮爆发的疫情让南京站在了风口浪尖,因为最早的爆发点是禄口机场。

说实在的,这阵子看到公众舆论对于南京防疫不力铺天盖地的批评之声(有些还极尽所能地嘲讽、谩骂)还是挺难受的,毕竟我对这座城市也有了很深的感情。

不过正由于这次涉及到我正在其中生活的城市,所以对相关新闻就上心了些,也从中延伸出一些感悟,便想借这篇小文聊聊有关话题,不过着力点不在疫情防控,更多的会放在新闻热点的甄别和判断上。

我发现有些自媒体为了追逐热点、迎合大众情绪,有一些对于南京防疫政策的细节没有及时更新,或是断章取义,给人的观感就像是南京政府全无作为、抄作业都抄得一塌糊涂。

例如,都已经进入8月份了,仍然有自媒体发文使用了“南京宣布各景区逐步恢复开放”的说法(见于7月28日南京某官方公众号的标题),但文章没有补充更多的细节说明。事实上,在7月28日之前,南京市各图书馆、电影院、KTV等场所以及景区的室内区域已停止向市民开放,其提到的“宣布开放的部分景区”只是有限地开放了室外区域,并且同样采取了严格的防疫措施;随之7月30日,南京市文旅局已经再次发文要求文化旅游场所自7月31日起也暂停开放景区室外区域。虽然这些自媒体文章罗列的基本是事实,但是对于有关防疫政策缺乏这样的细节描述和后续跟踪,这无疑会对读者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导,令其对南京维持着极坏的个人印象而没有随着时间推移进行一些宽容的改变。(以上仅为简单的梳理,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单从我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的切身体会来看,实际生活中的防控措施还是比较稳健地落实下来的。即便在网络评论区也看到南京网民抱怨一些不太妥当的防疫规定给自己带来了不便,我还是相信总体情况没有那么不堪,更大可能是城市内分区域的基层执行有所偏差,并不特别影响防疫大局。

除了上面举例的内容,为了找出部分“群嘲南京”文章的不妥之处,我也借机捋了一遍事件脉络,更加印证了我最初的猜想:即在这一股汹涌的浪潮之中,嘲讽、揶揄南京成为了“政治正确”,部分作者带着这样的情绪大批量生产了类似观点的文章,从而为这一场“全民派对”进一步添油加醋,导致南京政府及南京人民的防疫努力被变相地 弱化了表达 ,舆论就此演变成了一场“单方面屠杀”,而且至今为止没有什么改善的势头,但凡全国哪座城市有疫情防控的相关举动,人们都要在评论区以“怒其不争”的语气将矛头再度指向南京。

当然,好好的暑假因为这一波疫情而毁,公众情绪的确需要一个发泄口,南京在此次疫情中的责任也真切的没法推脱,我所提到的自媒体很多也是出自敦促南京尽快采取更为强力防控措施的好意,但从事实呈现来看,南京遭受了这两年疫情时期当中前所未有的舆论压力,有一些指责却是不那么准确的。

我提出自己的想法,一方面是看到自己喜欢的城市被这样不遗余力地指责感到难受,想让大家也同样关注到我们南京的努力弥错。

另一方面也是对我自己的反思,这么多年泡在互联网里,有时候被热点蒙蔽了独立思考,旁观者不一定清,因为在互联网时代,“观点”就像香喷喷的汉堡一样不费吹灰之力地从流水线上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我们都以为是免费的,只需要点点手指、选择接受,就能省略过劳心劳力的思考过程而收获一个现成的结论;但不知道的是,这样的美味汉堡暗地里早就标定了价格,长远来看,我终会因为这样懒惰的“拿来主义”付出代价。

其实已经有苗头,我都因此贡献了不少学费,不过幸好仍有主动的意识,且看看未来如何从这张大网中挣脱出来,理顺思路,增加一点冷静的理性,哪怕微薄之至都好。这不,苏炳添都说了,突破看似瞬间即逝的0.08秒都得花费3年之久,我们不更是吗。

于202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