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贺知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8
这是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碧玉妆成一树高”的碧玉, 它不是指翠绿的玉石,而是指的一个人 ——南朝宋时期的美人 刘碧玉 。

这一句是说美女完成了自己的妆容,是在形容 柳树婀娜的姿态、柔媚的情态 ,第二句才是在形容柳树的色彩是绿色的,同时又形容它的形状像丝线、丝带一样,所以叫“万条垂下绿丝绦”。

柳树在中国算是特别常见的树种,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大量的种植,在古典诗歌中也是特别常见的植物。

三四两句应该放到一起看。它实际上暗用了《韩非子》中一个典故: 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人,他用了三年时间雕刻出来一片假树叶,无论是色泽、触觉、叶上的纹理都和真正的树叶一模一样 。

由这个故事,贺知章想到柳树上面的叶子是谁裁剪出来的呢?谁有这么伟大的力量呢? 原来是二月的春风。作者含蓄地歌颂了春风伟大的力量。也可以与“润物细无声”形成刚柔之力。

还有另外一首宋代曾巩也有一首《咏柳》。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这两句中的两个副词“犹未”和“便”特别值得揣摩。两个词合在一起,用今天的句式来表达,就是“还没……就……”,把柳树那急不可耐的劲头就表现出来了。

“乱条”一个“乱”字,就透出憎恶之情,凌乱的枝条刚刚泛黄,还未嫩绿,就借着东风之势狂舞起来。显然,这里的柳树也被赋予了人格化的色彩,只不过不再是小家碧玉,而是得势便猖狂的小人。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解把”就是懂得。说柳树只会用纷纷扬扬的柳絮,企图去遮蔽日月的光辉。然而,它们并不知道,在天地之间还有严寒霜冻。霜冻一来,飞花也好,柳树也好,自然就都要完蛋,都要枯萎凋零。这里的“霜”用“清”来修饰,显然是在警示那些得志的小人,总有一天,会有正义的力量来收拾你们。

同样是写柳树,同样是把柳树人格化,但是贺知章的《咏柳》和曾巩的《咏柳》截然不同,前者是将柳树比喻成小家碧玉,极尽赞美之情,而后者则将柳树比喻成得志小人,表现出明显的贬抑嘲讽之意。

这两首“咏柳”诗的巨大差异,应该给予我们很多写作方面的启发。

每一个事物,都不止有一面,而是有两面,或者更准确地说有多面。因此,当我们站在不同立场,不同角度上去看同一个事物时,也必然会有所不同,甚至是大相径庭。一个人在写作过程中,最忌讳人云亦云,而要努力做到言人所不能言,言人所未曾言,要有自己的立场,要有自己的视角,要写出属于自己的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