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的特稿的关键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8

彭鹰是《华西都市报》前特稿部主任,他对特稿的几个关键词的论述非常精辟、经典! 《华西都市报》特稿天天四千多字,可以说,在现代报纸上属于特大块头了,那么大的一个版,决定了它在大新闻,焦点新闻里不应该也不能缺位。特稿须追逐热点,还原热点,透视热点,解读热点,只有在热点事件中露个小脸,整点动静,才能让特稿真正“特”起来,热起来,特稿也才有影响力。仅仅是陈年旧事,碎片化的故事,小女人的情怀,它不是新闻特稿,是故事会(有读者,但不是华西需要的主流读者,因此不应唱主角),自然会游离于主流人群、主流读者之外——一个字:冷!
新闻新闻发生了,它是已经了结还是正在进行?还有哪些内幕?还有哪些可以挖掘?能否追踪、延伸?是孤立事件还是普遍现象?如何以独特的视角呈现?虽然新闻报道有了,但特稿做的是什么?是围绕热点展开来的幕后、背景、解读,是其中重要人物的追踪、关键情节的展开……如此次大地震,中国08年最大热点之一,我们的作者从边缘到中央,从外围到直击,想尽办法,抓地震中的热点人和关键事,采写了大量特稿,可以说,无论从选题到可读、重大、新闻性上比本报绝大多数稿子都更有价值,也得到报社领导赞扬。 特稿也是新闻,及时传达,满足读者求知欲,好奇心,特稿责无旁贷。节奏慢了,等稿子出来后,茶都凉了,效果大打折扣。特稿的“新闻眼”应该是:力争第一落点,实在不行就绝不放过第二落点,若再晚一点就只能另辟路径,一定要反复推敲角度与素材的独家性。特稿之特,要有一定的文化含量,不然很难让人读完那洋洋四五千言。这应是华西特稿区别于其他读物的一个重要特征。
如6月20日,在四川明星傻儿师长去世几天后抢发的《李伯清与刘德一:从粉丝到兄弟》,稿子见报,把本报记者气惨,因为他们当时也在现场,却没写稿子,结果被我们的特稿作者陈新抢了先机。我们没有写刘德一的生平,也没写他和小夫人的故事,因为那些都已经报道太多了,我们选择的是他与另一名人的友谊,这点报道很少,从另一角度参与了这一热点新闻的报道。又如在长春电影节后几天发的《警察爆冷夺影帝》,作者也是在第一时间就完成采访,写作,我们也抢在第一时间发表。报纸每日连续运动,因此日报概念之下的及时特稿也应是报纸与期刊相比具有的一大优势。华西特稿永远欢迎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报道。
客观的说,虽然有所成绩,但我们目前的特稿仍然还不够热,不够及时,不够有影响力。今后抓热点,抓题材依然还需要大家一起出谋划策。抓热点,抢新闻需要多关注网络,关注热帖,寻找线索,准确预判。 越有争议的事件越是好新闻,越能引发讨论的话题越是好话题,越有矛盾、越有冲突的事件越能吸引眼球,越能变成人们在茶余饭后的谈资。有争议有议论才会有人气,有人气才会有热度,否则,每天整一大版,结果毫无影响,引不起关注,闹得个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最终变成无病呻吟。
如获奖稿子《为盛名所累,她退出感动中国竞选》,获奖理由是因为它讲述了在中国“人怕出名猪怕壮”的问题,老话题却具有现实意义。容易与市民尤其是高端人群产生共鸣,每个人都多少有所感悟,每个人都可以有话想说。再如我们在一篇特稿里,讲述了一富翁将捐赠变成包二奶的故事,触及到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议论的话题如何规范富人的爱心,让爱心不变味?富人捐款太吝啬?捐款频传失踪,我们究竟还要不要捐?等等热点话题均可由此展开。 这是关乎读者的心理接近性。
选题能提供服务吗?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吗?读者关注这些吗?甚至能提供方法论吗?与读者有互动,特稿才不是自娱自乐。
比如财富故事,创业故事给可以给读者启发。而一些特稿还可以为读者提供帮助,对他们有用。如《自学中医,创造不可能的奇迹》《枪下留人,白发律师直闯最高法》《QQ奶奶网聊拯救30少年》,一经发表,电话如潮,均是索要当事人电话进行求助的。读者的反馈是一篇稿子成败的重要依据,毕竟,文章是给读者看的,叫好不叫座,只能说明我们脱离了读者。
根据马斯洛心理需求理论,人有5个层次的本能,(1)生理上的需要(2)安全上的需要(3)感情上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求是从低到高的,我们的特稿满足的层次越高,越能让读者从爱看,到心里喜欢,到观念认同再到行动上的支持。换句话说,越关注我们的特稿。 比较高的要求,采写难度较大,需要沉淀,思考,需要一针见血,视野独特。读者是饕餮的,尤其是我们的主流读者,他们需要的不只是表象,是整个事件的全部,它所蕴涵的意义,对现在和未来的影响……这里特别强调文章的战斗力。一篇特稿4500字的稿件,没有战斗力,价值等于450字。
比如在我国民主法制进程中,仍有很多不合理现象,仍有大量矛盾需要解决。在一个新闻事实中,是否暴露了这些矛盾与冲突?其矛盾的实质说明了什么?如何解决?如孙志刚事件、北京小贩杀城管如何量刑引发的两难判决等等,不仅是一个案件,后面有很多值得探讨的话题。 特稿不仅能写单个的人物和事件,也可以是非事件性新闻,一种现象,一段时间内的总结,一些现象的背后。
如《发现夺命病毒EV71的幕后》、《年画虎与周老虎的7月战争》我们发表时,冠以深度调查栏目,但,严格讲,这些还只是伪调查,是我们在做稿子的时候一种包装手法,还算不上调查新闻。真正的调查题材,如上海警察被杀背后,暴露了警察的尴尬境遇、折射出的公安身心危机,有没有可以做调查的东西?翁安事件背后,当地政府与百姓鱼水关系如何演变成水火不容?如果在放远一点,它不是个案,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现象,找到它,写出来,新闻由头有了,热点关注有了,要发表就有充分的理由。
深度调查虽然困难,但影响大,传播广,一旦发表,必有大奖。 人人都有窥视癖,看着别人的成功,你可以分享喜悦,暂时忘记生活的痛,多少圆自己一点梦想。如我们看好莱钨大片,看的是什么?是美国的生活方式,是圆根植于心中的美国梦想。而看着名人明星的的不幸,或感同情,或心理莫名平衡。
除影视明星外,知名人物也是值得关注的,如《著名专家身陷选妃门》,取的就是名人的诽闻。当然,这些相对低俗,不会大量的见报。写这些稿件,“风流不下流,通俗不低俗”是比较好的变通手法。 轻松一下。快节奏的生活需要有小资式的调剂。视觉暴力之下,突见一片蓝天,开朗自己,愉悦自己,看看传奇的故事,也许可以让紧绷的心情放飞一次。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分类并不严密,所说关键词也并不截然分开,如一篇热点新闻,既可能有望有深度,也同时可以有争议,而关注度、可读性等也是应有之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