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桃花庵全场戏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01-18

豫剧《桃花庵》唱词:

九尽春回杏花开,我的张才相公!

九尽春回杏花开,那鸿雁儿飞去紫燕儿来。

蝴蝶儿双飞过墙外,想起来久别的奴夫张才。

张才夫出门十余载,一十二载未曾回来。

为奴夫在神前我挂过彩,为奴夫我许下了吃长斋。

为奴夫在门外我算过卦,为奴夫在月下常徘徊。

为奴夫庙内求神神不语,在那门外边算卦,卦卦带灾。

奴好比梧桐凤良伴不在,奴又比那鸳鸯侣谁把俺拆?

奴好比芙蓉镜掩了光彩,奴又比孤山鸾鸣声悲哀。

为奴夫我懒把鲜花戴,为奴夫懒上梳妆台。

为奴夫茶不思我饭也不爱,为奴夫我昼夜不眠常等待。

张才夫他好比石沉大海,把他的生死存亡实实地难猜。

窦氏女年长三十外,我跟前缺少儿婴孩。

张才夫你若有好和歹,撇下我孤苦伶仃怎样安排?

叫丫环你领我过街楼上,站至在过街楼细观明白。

过路的君子有千千万,怎不见张才回家来?

哭声我的夫你回来吧,楼棚上叹煞妻珠泪盈腮。

扩展资料:

该剧讲述了一段跨越十六年时间的悲欢离合。张才虎丘逛会偶遇妙善,在桃花庵内成就鱼水之欢。3个月后,张才染病身亡,妙善身怀有孕,后来产下男婴。16年后,张才之妻窦氏偶遇此子,收为义子,通过盘姑,争子,一家团圆,皆大欢喜。

桃花庵的故事传说:

传说明代初期,桃花庵里住着师徒老少两位尼姑,某年的农历二月初十这天,老尼姑带着弟子陈妙善来到距桃花庵几里外的张家沟村苇泉山静居寺赶庙会,与书生张才不期而遇。

二人相识,互倾才貌,坠入爱河,私定终身。此后,陈妙善瞒着师父和张才来到了桃花庵,两人互诉衷肠,很快坠入爱河。此时的张才正准备进京赶考,遇到妙善后。

将赶考一事抛到了九霄云外。为了长相厮守,两人商议,张才乔装成尼姑在桃花庵住了下来,两人如胶似漆并偷尝了禁果。

不料,数日后张才一病不起,不久便死在了桃花庵。妙善悲痛欲绝,把张才偷偷埋在了桃花庵的香火池下面。

张才死后,妙善却怀有身孕,八个月后生下了她与张才的儿子。尼姑生子被视为大逆不道,妙善找到附近老望岩村的王桑氏,暗托王桑氏为婴儿寻找一好人家抚养。

并送蓝衫为记。王桑氏遂将孩子卖给了在县衙做官的施大人。施大人老来无子,将孩子视如珍宝,并给孩子取名施宝玉。

转眼,施宝玉15岁了。一天,施宝玉路过张才生前的家,张才的妻子窦夫人偶然发现,眼前的施宝玉与失踪多年的丈夫很像,便将施宝玉引进家门并认为义子。

还把张才当年的一件蓝衫送给了他,说还有一件蓝衫当年张才进京赶考时穿走了。提起失踪多年的丈夫,窦夫人十分悲伤,施宝玉对此深表同情,表示今后要像亲儿子一样照顾窦夫人。

这年,住在老望岩村的王桑氏已经70岁了,家中遭灾,无柴米度日,于是她想起了当年留下的那件蓝衫,据说可以兑换二两银子,就取出蓝衫找人出售,不料却恰巧被窦夫人看到。

窦夫人拿起蓝衫仔细端详后大吃一惊,这件蓝衫正是当年张才的衣裳。于是,她用两倍的价钱买下蓝衫,然后不动声色盘问蓝衫的来历,王桑氏于是向窦夫人道出了实情。

窦夫人来到桃花庵找到妙善,质问她与张才当年的事。妙善见有王桑氏在场,只好承认了当年她与张才的私情。窦夫人斥责妙善身为出家之人却行苟且之事。

妙善则哭诉张才对自己隐瞒了已有家室的实情。两个女人一阵痛哭之后,都理解了对方的苦衷。最终,窦夫人和妙善这两个苦命的女人结成了姐妹。

窦夫人与妙善一起找到施大人,说明真相并要认领儿子。施大人和老伴得知宝贝儿子要被其娘亲认走,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无奈之下,施大人找到官府中人从中调解。

最后与窦夫人达成了“一门两不绝”的协议,约定窦夫人作为张才的妻子为施宝玉娶一妻,施大人作为养父为施宝玉再娶一妻,婚后,施宝玉在两家各住半月。

在张家所生之子姓张,在施家所生之子姓施。如此,张、施两家争子风波得以平息,而桃花庵的故事却一直流传至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桃花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