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调水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3
  “古人辨淄渑,皎若鹤与凫,吾今既谢此,但视符有无。常恐汲水人,智出符之余,多防竟无及,弃置为长吁”

  相信喜欢苏轼的朋友对这首诗并不陌生,没错,这首诗就是苏轼在凤翔任判官时所写的《调水符》。

  北宋嘉佑年间,年近26岁的苏轼在凤翔担任判官。少年之时仕途一片平坦,那是的苏轼,可谓春风得意。

  在凤翔,他也不负众望,干出来许多惠民的措施。治理水灾,减免赋税,自制佳酿等等,如今的凤翔,苏风长存。

  一:苏轼的“调水符”

  在许多人心中,苏轼是那么一个仕途不顺,却豪放乐观的洒脱形象,他是那个时代的神话。如《定风波》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短短几字,苏轼将自己放荡不羁的形象淋漓尽致的勾勒了出来。

  然而,此时的苏轼与《定风波》中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苏轼心境大不相同。

  在凤翔任判官时,年轻气盛的苏轼潇洒自在,前往凤翔赴任的时候,在醉酒中写到“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在喜雨亭落成的时候,留下了“花开酒美曷不醉,来看南山冷翠微”的名句。

  少年的苏轼,是可谓春风得意。

  苏轼在凤翔听说附近的玉女洞中,有一泓清泉,泉水清澈,甘甜可口,传闻服之可以延年益寿,强身健体。

  于是,苏轼立刻和随从前往玉女洞,准备一睹真容,果不负所望,苏轼喝完泉水后十分欣喜,于是就命令自己的随从定期前来取水。

  不过,苏轼心中同样有顾虑,要是自己的随从用其他地方的水来糊弄自己怎么办?

  少年的苏轼是十分灵光的,他自己设计了两块木符,自称为“无忧符”。自己负责取水的随从和玉女洞的僧人各执其一,当做往来凭证。

  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苏轼的取水符并没有成为“无忧符”,让自己高枕无忧,轻松自在。随从在取完水后,常常自己偷偷喝光,然后找点水带回去。

  虽然玉女洞的泉水甘美异常,但随从有心造假,苏轼又怎么喝的出来呢。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明白真相后的苏轼大叹人心不古,不过于此。年纪轻轻的他第一次感受到了社会的险恶,于是写信给弟弟苏辙,《调水符》便因运而生了。

  二:苏辙的“无忧符”

  少年苏轼,初识人心不古,于是怀着心中的不满给苏辙写信,希望从苏辙那里可以得到一丝安慰。

  然而,事与愿违,了解事情本末的苏辙并没有回信安慰他,反而写了一首《和苏子瞻调水符》来委婉的批评他,苏辙知道那是的苏轼,心气太过浮躁了。

  那时的苏轼,他的浮躁,是年轻才子所独有的。礼部考试,六百多字的《为政的宽与简》震惊世人,甚至让欧阳修误以为是自己弟子曾巩的文章。

  礼部复试,《春秋对义》一举夺魁。

  甚至欧阳修都曾说道:“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

  于是,苏辙在《和苏子瞻调水符》中写到:

  多防出多欲,欲少防自简。

  君看山中人,老死竟谁谩。

  渴饮吾井泉,饥食甑中饭。

  何用费卒徒,取水负瓢罐。

  置符未免欺,反覆虑多变。

  授君无忧符,阶下泉可咽。

  寥寥数语,承载了苏辙对苏轼的劝诫与希望,并将自己的人生态度融入其中。

  三:真正的“无忧符”

  苏辙在诗中一针见血的指出,真正的错误并不在于取水人,而在于苏轼自己。

  首句“多防出多欲,欲少防自简”直接点明苏轼想要防住别人,用“调水符”保护自己的欲望,是这件事出现的导火线。而避免这种事再次发生的唯一方法,就是约束自己的欲望。

  “君看山中人,老死竟谁馒”短短十字,却回味无穷,他将山中人的生活“渴饮吾井泉,饥食甑中饭”告诉苏轼,并且表明向山中人一样约束自己的欲望,渴了就喝,饿了就吃,才是真正的长寿之道。

  既然如此,耗费心力与人力去玉女洞取水,即是自找麻烦,又是自欺欺人。因为长寿之道从来不在玉女泉,玉女泉的僧人们潜心修道,自然长寿,这又哪里是玉女泉的功劳呢。

  诗到最后,苏辙也忍不住调皮一把,“授君无忧符,阶下泉可咽。”真正的无忧符,其实就在自己的心中啊,只要心中没有太多的欲望,又怎么会不快乐呢?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啊。

  或许这,也是苏辙对苏轼的提醒。年少成名,自然很容易心浮气躁,走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不归路。

  我想,苏轼日后乐天安命,放荡不羁的气度,或许就是来源于这里吧,他是一个“凡人”,一个知错就改、豁达不羁的“凡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