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养生要以补脾为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4
很简单,因为现代人大多都有脾虚的毛病!主要表现为以下3种:

1、脾肾阳虚

脾虚和肾虚好比双胞胎,往往同时出现。如果体质虚弱遭受寒邪,或久病耗损脾肾之阳气,或久泻不止,损伤脾肾之阳,或其他脏腑的亏虚,都会累及脾肾两脏,导致脾肾阳虚。

而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先天之本有赖于后天之本的扶持。因此,对于常见的精神不振、性欲减退、小便清长、畏寒怕冷等脾肾阳虚的人来说,补脾要先于补肾!

2、肝郁脾虚

五行相克,肝为木,脾为土,木克土,肝克脾,因此,人在委屈伤心的时候,就会肝气郁滞,伤及脾胃,并出现食欲不振、嗳气、腹胀,甚至恶心欲吐等症状。

而现代人几乎都有情绪不稳的毛病,动不动就气得肝儿疼,连带着让脾为肝买单,肝郁往往脾虚,所以这部分人也需要补脾。

3、痰湿困脾

脾主运化,脾虚则水谷精微就无法有效地被消化吸收,水液等滞留体内就变成了“湿”,形成痰湿,人就会虚胖。

因此,道家有“以动助脾”的养生观念,就是提倡饭后散步以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

二、脾不好,五脏都遭殃

脾是人体当之无愧的“大腕儿”,作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出问题,就意味着气血供给不足,身体各个器官就得不到滋养,就会“枯萎”,进而百病丛生。

因此,脾的健康与否是决定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艾灸养生,始于补脾!

1、脾不好,则心不好

心属火,脾属土,而火生土,因此心脾好比母子关系——母子相连,母病可以及子,子病可以及母。

脾虚不能正常运化,血液就会化生无源,心就会失之所养,就会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多梦等心血不足的病症。这就是子病及母,所以心脏疾病常需从脾论治。

2、脾不好,则肝不好

肝需要依靠脾运化水谷精微,提供营养,才能保持疏泄功能的正常。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肝胆就会疏泄不利,出现黄疸。

此外,肝藏之血,依赖脾之化生,脾气健运,才能生血统血,肝才能有所藏。比如,脂肪肝出现的根源就在于脾胃无法消化食物,使得垃圾处理困难,堆积在肝脏里,从而影响肝的供血和其他功能。

3、脾不好,则肺不好

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肺所需的津气,需要脾运化水谷精微来供应,因此脾能助肺益气。脾虚之人,往往肺气虚弱,极易患感冒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此外,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人体津液由脾上输于肺,再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布散至周身及下输膀胱。

肺的宣降依赖脾的运化,如果脾失健运,就会水液停聚,酿湿生痰,甚至犯肺上逆,导致咳喘等症。

4、脾不好,则肾不好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

肾精唯有得到充足的水谷精微之气,才能充盛不衰,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加上脾虚则土不能制水,水湿壅盛,必损其阳,就会导致肾阳虚衰。

5、春季,脾胃问题高发

春天,大地回暖,清气上升,人体阳气生发迎来难得的好时机。此时肝气逐渐上升,而肝木克脾土,因此脾胃容易出问题。同时,春季雨水多,湿气较重,也对喜燥恶湿的脾产生不良影响。

故而,当前应以“健脾升阳”为养生要点。

三、脾不好,还得艾灸调理

1、脾不好,先艾灸健脾

单纯用补品补药治疗脾虚其实比较困难,因为病根儿在脾,药物和营养难以吸收,吃再多也只会虚不受补,反而加重脾胃负担。

包括很多人发现,吃了很多中药调理身体,但还是没什么效果,这也是虚不受补所致。

这就好比:震后,灾民急需救援物资,但山体滑坡导致道路堵塞,救援物资无法送到灾民手中。

因此,此时首要任务是打通道路,如若对道路堵塞置之不理,等四面八方的运输车拥堵到路上,可想而知,不仅救援物资无法发放到灾民手中,还给道路增加了新的负担。

在这个例子中,补品补药好比救援物资,道路堵塞好比脾胃不调,若不先解决脾胃不调的问题就一味进补,便极易出现“重伤脾胃”和“闭门留寇”的现象,不但补品补药无法吸收,反而会加重脾胃负担,引起各种不适症状。

艾灸健脾就特别重要,艾灸蕴含着“先通后补”的道理,此时艾灸相当于起到抢修、疏导道路的作用,通过调整脾胃功能保障补品补药被人体顺利吸收。

所以,我们常说,“进补”之前必须“灸补”,先艾灸增强脾的运化功能,再服用补品补药,效果才能好。

2、升脾阳,化脾湿,也得艾灸

湿通于脾,脾不好的人基本都有脾虚湿盛的问题,此外,脾不好的人8成还会出现脾胃虚寒的症状。阳不足就无以化湿祛寒,因此脾虚湿盛、脾胃虚寒之人必定阳气不足,需要升脾阳。

“天下扶阳,灼艾第一”,温补莫过于灸法,艾灸凭借其温阳之功,成为升脾阳、化脾湿的首选。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艾灸可以调节脾胃运动、血管舒缩、肾上腺等内分泌腺功能以及血液成分,增强机体的防御免疫功能,特别适合脾气虚弱的女性朋友。

四、如何艾灸?

一般而言,艾灸健脾主要取以下穴位:

1、【中脘穴】是胃的募穴,其气血与胃经气血同性,因此可直接调控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

中脘穴的治疗功效可以用《循经》中的一句话概括: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艾灸中脘穴可促进经气运行,起到健脾和胃、补中益气的功能。

2、【神阙穴】为任脉经穴,经常艾灸,可温通元阳,脾胃健旺。

3、【气海穴】经常艾灸此穴,可以补元气,暖脾阳,强壮后天之本,祛病养生减缓衰老。

4、【足三里穴】胃经合穴,全身四大总穴之一。脾性升清而胃性降浊,二者为气机升降之枢机,故养脾之升要同时养胃之降,需配合艾灸足三里。

经常艾灸,具有健脾胃、补中气、通经络、和气血的作用。

5、【阴陵泉穴】是脾经的合穴,艾灸此穴可清利湿热、健脾理气、通经活络,有效缓解水肿。

6、【承山穴】是祛湿大穴,穴内物质为随膀胱经经水上行而来的脾土与水液的混合物,艾灸此穴可利水消肿、健脾去湿。

7、【丰隆穴】是治疗痰疾的要穴,对于因“脾虚失运”导致的“痰湿内盛”效果尤佳,艾灸此穴可疏经活络、化痰定喘、清热通腑、健脾和胃。

8、【太白穴】脾经原穴,对脾系统的保健非常关键,艾灸太白可以补脾,对脾虚引起的食欲不振、浑身乏力、犯困、水肿、腹胀、腹泻等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若能在脾经主时(上午9至11点)艾灸,效果更好。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