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意义?

是意义就行了

第1个回答  2019-07-30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
意义:
1、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
2、辞旧迎新。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
3、祝福好运。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4、亲人团聚。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
“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
5、春节是全国人民的节日,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全国人民都会欢聚一堂。
第2个回答  2009-12-30
春节人文意义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8-20
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腊祭);传说最早在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农历的正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情况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节日的时间相信和农业劳作影响有关;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都有谷穗成熟的形象。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除夕”,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夜饭以后有发压岁钱和熬年夜(守岁)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一年的最后一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还有一种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赶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表现,怎么可以被取消呢?要那样的话我们也可以天天说英语了,那为什么还要说汉语呢?春节是不能取消的,为了我们的传统为了我们的文化。
第4个回答  2013-08-20
春节的脚步又渐渐地走近了,我们似乎能够听到她兴奋的喘息声。这些年来,每到春节,我们总是能够看到一种似乎非常矛盾的场景:一方面,无数的人乘坐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在进行地球表面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其目的不外乎是“回家过年”;另一方面,大家又总是在感叹:“年味”越来越淡了,过年“没意思”。
“没意思”,换句话来说就是“意义的丧失”。在传统年代里,春节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对我们这个农耕民族来说,春节是一元复始的标志;春节中的许多仪式,如祭神祭祖,是为了重新确证人神关系,以求获得神灵的庇佑;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是对长幼关系的一种重新确证,等等。而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春节丰盛的年夜饭、孩子的新衣等,是对平日艰苦生活的一种补偿,所有这一切,都让人们对春节充满了憧憬和期待。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社会逐步世俗化、功利化、理性化了,春节也渐渐“脱变成了简单的吃吃喝喝、打打麻将扑克牌以及在春节联欢晚会的荧屏前打瞌睡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春节“没意思”是必然的,甚至逐渐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没有意义的仪式是没有存在价值的。
但是,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通过一种仪式来确认自己的主体性:炎黄子孙的身份是我们不能选择的,就像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皮肤和眼睛的颜色一样。如果我们不能确证并坚守自己的主体性,那么我们就只能以“假×国人”的身份出现,就只能做地球村中的二等公民,这样的前景是不能想象的。而确证我们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春节的仪式性作用是任何其他节日都无法替代的———春节之于中国人,恰如圣诞节之于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欧美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尊重、珍爱、守护春节,就是尊重、珍爱、守护作为中国人的我们自己!
第5个回答  2009-12-30
春节是古代的一个传说演变过来的,
那时候还没有法律,人们有什么争端就会找一个独角兽昨评判,如果它的独角指向哪一边就是哪一边是对的,人们把这个动物叫做年,后来为了纪念它的贡献就是每年的最后一天纪念它。年就是这样来的,只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