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是什么样子的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2-10

淮剧是我国戏曲剧种之一,又名“江淮戏”。淮剧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演出,之后,又受徽戏和京剧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

最初的淮剧多为民间生活小戏,其主要唱调是在门叹词、香火调和部分民歌小曲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淮调,后称“老淮调”。

淮剧后受徽剧和京剧影响,移植演出了一些表现历史生活的大戏,因需扎靠和打把子,故称“靠把戏”。在唱腔上,相应吸收了徽剧的唱腔加以变化,创造了靠把调,又称“老徽调”。

早期淮剧以老淮调和靠把调为主,唱腔基本上是曲牌连缀结构,未采用管弦乐器伴奏。1912年,淮剧演员何孔德、何孔标和陈达三等,把淮剧带到上海演唱。

1930年前后,戴宝雨、梁广友和谢长钰等人,又在香火调的基础上,开始创作了采用二胡伴奏的一些新调,因二胡用琴弓拉奏,故名“拉调”。

拉调唱腔在板式变化上有新的丰富和发展,加之此时出现了李玉花和董桂英等第一批女演员,使淮剧的表演艺术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流动地区也从盐城、泰州、阜宁、淮安、宝应和兴化一带,逐步扩大而流传到江苏全省。

1939年,著名演员筱文艳在拉调等唱腔的基础上,新创出自由调,使淮剧唱腔大大地增强了表现力。之后,名演员何叫天又创出了连环句唱调,进一步丰富了自由调。

1942年,盐阜文工团等文艺演出团队成立,淮戏研究组建立了。不但创作演出了反映人民革命斗争的现代戏,也新创了新淮调和新悲调等唱腔,并吸收扬州小开口的一些曲子,使淮剧唱腔更加丰富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流行在江南的淮剧以自由调为主体贯串发展,清新明快;而苏北的淮剧仍然保持以淮调和拉调为主要发展线路的做法,乡土气息甚浓。

不少有成就的淮剧著名演员,从这些不同声腔体系中创造新腔,如筱派、马派的自由调,李派的拉调,还有何派的拉调等。

淮剧唱腔除以上主要唱调外,尚有南昌调、淮悲调、春调、十字调、下河调和叶子调等腔调,以及部分来自民歌和小曲的调子,如磨房调、补缸调、跳槽调、八段锦和蓝桥调等。

淮剧语言是以江淮官话的方言为基调,并兼顾附近的淮安和盐阜等地方语言而戏曲化的一种舞台语言。建湖地处淮剧艺术发祥地的中段,历史上的僮子戏和香火戏演员大多出生于此。

该地的语言与周围地区相比,具有语调工稳、四声分明、五音齐全、富于韵味、发音纯正和悦耳动听等优点,为不同时期的淮剧演员所采用。

在长期的实践中,淮剧语言逐步形成了20个韵部,其中四声韵14个,即爬沙、婆娑、图书、愁收、乔梢、开怀、齐西、谈山、田仙、辰生、琴心、垂灰、常商和蓬松。

淮剧语言在实际运用中,通常将辰生和琴心混合使用。14个四声韵中,阴平、阳平字因在唱词中专用于下句,故称为“下韵”;上声、去声字专用于上句,则称之为“上韵”。此外,还有6个入声韵,入声不分上和下,习惯称之为“一字韵”。

淮剧从唱法表演上还可以分为西路淮剧和东路淮剧。西路淮剧主要是淮安和宝应地区,该地区是早期淮剧的发源地,表演唱法以老淮调为主调,表演略显生硬;东路淮剧以盐阜地区为主要发源地,表演唱法以自由调为主调,表演灵活。

淮剧从地区来分可分为南片和北片,南片主要指上海和周边地区,北片主要指盐阜、两淮、扬、泰等地区。

淮剧唱腔的曲体结构是从原无伴奏高腔音乐系统演化为戏曲化和抒情性的板腔音乐体系。香火戏时期,主要唱腔香火调和淮蹦子,分别源于内门弹词、僮子腔和靖江、淮安、宝应地区的田歌和号子等。

由于历代演员的不断吸收创造,到20世纪30年代末,淮剧逐步形成拉调、淮调和自由调三大主调。围绕三大主调而派生的曲牌有叶子调、穿十字、南昌调、下河调、淮悲调和大悲调等数十首。

与此同时,从民间小调中吸收并衍化成戏曲唱腔的还有兰桥调、八段锦、打菜台、柳叶子调和拜年调等160多首。这些曲调除部分民间小调外,其主调的调式和调性都较相近,结构形式亦完整统一。

淮剧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以淮调、拉调和自由调为三大主调。淮调高亢激越,诉说性强,大多用于叙事;拉调委婉细腻,线条清新,适用于抒情性的场景;自由调旋律流畅,可塑性大,具有综合性的表现性能。

围绕三大主调而派生出来的一些曲调,如一字腔、叶字调、穿十字、南昌调、下河调、淮悲调和大悲调等,以及从民间小调演化的蓝桥调、八段锦、打菜苔、柳叶子调、拜年调等,都有各自表现性能的辅助曲调。

各种曲调共100多个,其主调的调式和调性相近,基本为徵调式、商调式和羽调式三种类型,并均有完整的起落板与丢接板的结构形式,它们又和淮剧特有的伴唱锣鼓相连。

淮剧的伴奏乐器中,管弦乐有二胡、三弦、扬琴、笛、唢呐等;打击乐器有扁鼓、苏锣、铙钹、堂鼓等。打击乐在香火戏锣鼓基础上吸收麒麟锣、盐阜花鼓锣等民间锣鼓演变而成,有起板锣鼓、十字锣、蓝桥锣、磨坊锣、散板锣、掼板锣、慌锣和配合身段表演的清江谱等。

淮剧表演上素称能今能古、能文能武,由于曾与徽剧和京剧同台演出,所以它较多地吸收了这两个剧种的表演程式,同时又保持了民间小戏和说唱艺术的某些特色,如以唱功见长等。

淮剧的武打受徽剧影响较深,比如徐长山演《滚灯》时,头顶一叠碗,最上面一只碗盛油点灯,可以做钻桌上凳作劈叉、倒立、乌龙搅等动作。

其他如耍盘子、耍火流星、耍手帕、踩木球等杂技,也大多从徽戏吸收而来。

对子戏和三小戏形成于香火戏初期,剧目有《小打瓦》、《种大麦》、《大补缸》、《磨豆腐》等。内容简单纯朴,语言诙谐风趣,生活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但尚属说唱范畴的民间生活小戏。

淮剧的剧目《九莲》、《十三英》和《七十二记》中多半源于对徽戏剧目的移植,有的属于不同剧种的共有剧目,也有的是自编剧目。《九莲》、《十三英》皆为剧中主要角色命名的剧目,《七十二记》以各种传奇故事而定名。

它们有实词和专有曲调,有一定表演程式,并有生、旦、净、末、丑等角色的分行,已初具戏剧的形式。其内容多为反对暴政,抨击见利忘义,歌颂男女之间的真挚情爱。

同期,还曾出现过四大奇案剧,即《丁黄氏》、《急拿王兆》、《药茶记》和《鸭汤记》,都是根据境内发生的真人真事编演而成。

连台本戏始于20世纪20年代,曾盛行一时,主要剧目有《杨家将》、《岳飞》、《飞龙传》、《日月圆》、《安邦定国志》、《封神榜》、《七国志》、《孟丽君》、《郑巧娇》、《乾隆传》、《彭公案》和《施公案》等。

这些剧目大多根据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改编,有些剧目在流行演出中固定下来,成为后来淮剧的保留剧目。本头戏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前后,剧目有《三女抢板》和《舍妻审妻》等,并延续下来。

从1937年至1987年,淮剧先后有数以千计的剧目,其中《照减不误》、《渔滨河边》、《一家人》、《海港的早晨》、《打碗记》、《路魂》、《离婚记》、《红灯照》和《奇婚记》等,代表不同时期淮剧现代戏剧创作演出水平,影响深远。

江苏淮剧团的《太阳花》、《一江春水向东流》和《唢呐声声》,上海淮剧团的《家有长子》,盐城淮剧团的《十品村官》和建湖淮剧团的《剃头匠与理发师》等淮剧现代剧也深受观众喜爱。

淮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