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文言文对话例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2

1. 文言文小对话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2. 文言文中的各种句式及例句

文言文的句式 一、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用“是”作谓语,连接前后的名词、代词以及相应的短语进行判断,形式简捷单一;可是古汉语中的判断句的形式就比较多,有助词判断句、副词判断句、词序判断句以及动词判断句等。

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一)助词判断句 这类判断句就是所谓的“‘者’‘也’判断句”,实际上它是用词序来表判断的,助词“者”“也”只是用来表停顿和语气的,我们也可以把“者”“也”看作是这类判断句的标志。

1、前“者”后“也”句。“……者,……也。”

主语后面用“者”表提顿,谓语后面用“也”表判断语气。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最基本格式,后面介绍的三种形式,都是这种句式的变形。

翻译时在主谓之间加“是”。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个句子的主语谓语都是名词。译为: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谋攻》) 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数词。

译为:这五点是预测胜利的方法。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主谓短语加“者”作主语,判断原因或解释情况。译为:强大的秦国不敢出兵侵略赵国的原因,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啊。

2、有“者”无“也”句。“……者, ……” 主语后加“者”,谓语后无“也”。

如: 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魏其武侯列传》) 主语是名词充当的。

译为:天下是高祖的天下。 至如信者,国仕无双。

(《史记•淮阴侯列传》) 主语是动宾短语充当的。译为:至于像韩信,是国家独一无二的人才。

3、无“者”有“也”句。“……,……也。”

主语后“者”省去,谓语后用“也”煞尾。主语一般是名词、代词、动词,谓语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翻译时主谓间加“是”。如: 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译为:打仗,靠的是勇气啊。 我,子瑜友也。

(《赤壁之战》)译为:我是子瑜的朋友。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和氏璧是天下所公认的宝贝。 此谋攻之法也。

(《谋攻》)译为:这是用谋略攻取的方法。 4、“者”“也”在后句。

“……,……者也。” 主语后的“者”,移到谓语后和“也”连用,加强了语气。

翻译时主谓间加“是”。如: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晏子春秋》)译为:晏子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城北的徐公是齐国最漂亮的人。 (二)副词判断句 主要有副词“乃”“即”“则”“诚”“本”“非”等等。

实际上这类判断句仍旧用词序来表示判断的,这些副词只是起了强调作用或否定作用。我们也可以把这些副词看作是这些判断句的一个标志。

1、“乃”字判断句 用副词“乃”放在主谓之间,强调肯定性判断。翻译时把“乃”换为“是”。

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译为:应该被拥立为皇帝的是公子扶苏。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译为:如果事情不成功,这是天意啊。

2、“即”字判断句 “即”是副词,放在主谓之间,表示肯定判断,译为“就是”。如: 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项羽本纪》)译为:项羽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大将项燕。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译为:就是现在一个挨一个地在墓中的这五个人。 3、“则”字判断句 用“则”这个副词,放在主谓之间,加强肯定判断。

译为“就是”。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宏大景观啊。 此则余之罪也。

译为:这就是我的罪过呀。 4、“诚”字判断句 用“诚”这个副词,放在主谓之间,强调肯定判断。

译为“确实是”。如: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译为:这确实是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啊。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我确实知道不如徐公漂亮。 5、“本”字判断句 用“本”放在主谓之间,表示追本求原的判断。

译为“本来是”。如: 臣本布衣。

(《出师表》) 译为:我本来是一个平民百姓。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琵琶行》) 译为:问她是什么地方的人,她回答说她本是长安的歌女。 6、“非”字判断句 用“非”放在主谓之间,否定谓语,形成一个否定判断句。

译为“不是”。如: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译为: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此物固非西产。

(《促织》)译为:蟋蟀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的出产。 此外,副词“固”“皆”“亦”有时也用于判断句中帮助判断,我们可以从上下文的关系中来判断。

(三)动词判断句 1、“为”字判断句 “为”,动词,一般用在不以“也”字煞尾的判断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译为:如今人家正好是刀和案板,我们是鱼和肉,还告辞什么呢? 此为何若人?(《公输》)译为:这是怎么样的人? 2、“是”字判断句 “是”,在古汉语中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动词很少见,仅在接近当时口语的文学作品中出现,汉魏以后渐多。

如: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吴)巨是凡人。

(《赤壁之战》)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

3. 文言文常用语言

文言文常见的语气词有以下几个: 1、也:(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

如:夫将者,国之辅也。(2)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矣:(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

如:道之不行,已知之矣。(2)用在句尾,表示疑问、感叹、祈使语气。

如: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可疾去矣,慎勿留。 3、乎:(1)用在句尾表示疑问语气。

如:壮士,能复饮乎?(2)用在句尾,表示感叹、祈使语气。如:天乎!吾无罪。

/子其行乎?(3)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

4、者:(1)表停顿语气。如: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2)用在时间词后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昔者吾舅死于虎。

(3)用在句尾表疑问。如:无差,谁为多与者?(《狱中杂记》) 5、耶:(1)用于句尾表疑问,相当于“吗”“呢”。

如: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然则何时而乐耶?(2)用于句尾疑问中略带测度,相当于“吗”。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3)用于句尾表反问,相当于“吗”。

如:呜呼!州县者真驿耶?(4)用于句尾表感叹,相当于“啊”。时耶,命耶?从古如斯。

6、邪:(1)表疑问,相当于“呢”“吗”。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2)表感叹,相当于“耶”。

如:乾坤其易之门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