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陶渊明)全诗翻译赏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2

杂诗 陶渊明 系列:古诗三百首 杂诗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1。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2。    落地为兄弟3,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4。    盛年不重来5,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6,岁月不待人。 注释    1蒂(di帝):瓜当、果鼻、花与枝茎相连处都叫蒂。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2此:指此身。非常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这句和上句是说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3落地:刚生下来。这句和下句是说,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    4斗:酒器。比邻:近邻。这句和上句是说,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5盛年:壮年。     6及时:趁盛年之时。这句和下句是说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解释    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    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鉴赏    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据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句意,证知作于公元414年(晋安帝义熙十年),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这组《杂诗》,实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正如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所云:「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这种关于「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叹喟,是在《诗经》《楚辞》中即已能听到的,但只是到了汉末魏晋时代,这种悲伤才在更深更广的程度上扩展开来,从《古诗十九首》到「三曹」,从「竹林七贤」到「二陆」,从刘琨到陶渊明,这种叹喟变得越发凄凉悲怆,越发深厚沉重,以至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这种音调,在今天看来不无消极悲观的意味,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却反映了人的觉醒,是时代的进步。    「人生无根蒂」四句意本《古诗十九首》之「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感叹人生之无常。蒂,即花果与枝茎相连接的部分。人生在世即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没有着落,没有根柢,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由于命运变幻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地改变着人,每一个人都已不再是最初的自我了。这四句诗,语虽寻常,却寓奇崛,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比中之比,像外之象,直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陶渊明虽然「少无适俗韵」,怀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宏大抱负,但他生值晋宋易代前后,政治黑暗,战乱频仍,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迫于生计,他几度出仕,几度退隐,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终于在四十一岁时辞职归田,不再出仕。如此世态,如此经历,使他对人生感到渺茫,不可把握。虽然在他的隐逸诗文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他的旷达超然之志,平和冲淡之情,但在他的内心深处,蕴藏着的是一种理想破灭的失落,一种人生如幻的绝望。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承前而来,既然每个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血缘之情呢。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这一层意思出自《论语》:「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也是陶渊明在战乱年代对和平、泛爱的一种理想渴求。「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阅历的丰富往往使人对人生的悲剧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年龄的增长常常使人更难以寻得生活中的欢乐和激动,处于政治黑暗时期的陶渊明更是如此,这在他的诗中表露得非常明确:「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杂诗》其五)但他毕竟没有完全放弃美好的人生理想,他转向官场宦海之外的自然去寻求美,转向仕途荣利之外的村居生活去寻求精神上的欢乐,这种欢乐平淡冲和、明净淳朴。「斗酒聚比邻」正是这种陶渊明式的欢乐的写照,在陶渊明的诗中时有这种场景的描述,如:「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这是陶渊明式的及时行乐,与「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古诗十九首》)有着明显的差异,体现了更高的精神境界。    「盛年不重来」四句常被人们引用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在今天,一般读者若对此四句诗作此理解,也未尝不可。但陶渊明的本意却与此大相迳庭,是鼓励人们要及时行乐。既然生命是这么短促,人生是这么不可把握,社会是这么黑暗,欢乐是这么不易寻得,那么,对生活中偶尔还能寻得的一点点欢乐,不要错过,要及时抓住它,尽情享受。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必须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它实质上标志著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陶渊明在自然中发现了纯净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质朴的人际关系,在田园劳动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首诗起笔即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读来使人感到迷惘、沉痛。继而稍稍振起,诗人执著地在生活中寻找著友爱,寻找著欢乐,给人一线希望。终篇慷慨激越,使人为之感奋。全诗用语朴实无华,取譬平常,质如璞玉,然而内蕴却极丰富,波澜跌宕,发人深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