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说:“妈妈,我怕鬼”,他到底在害怕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3



刚刚关了卧室里的灯,原本已经开始犯迷糊的孩子突然睁大了眼睛。看着他一脸惊恐的样子,我知道——这次哄睡又失败了。

几个月前,不知道我家孩子从哪儿听来的,“床底下有鬼,厕所里也有鬼”。

从那以后,他睡觉就多了一个要求:不能关门,让外面的光照进来一点。理由是有光的地方鬼不敢进。

我们都不知道他这套理论是怎么来的,但这不妨碍他固执地捍卫他的观点。

没办法,我只能重操旧业,每天睡前都要陪着他一起躺床上,给他讲个故事或者陪他听个音乐。

我想我得找到孩子怕鬼的原因。不过,我在网上看了文献才发现:其实 孩子怕鬼的底层原因还是怕黑

若真是如此的话,那孩子不敢一个人睡觉的大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啊!

怎么回事呢?我下面就给你详细讲解一下。

你以为孩子怕鬼

其实孩子怕的是黑

杏仁核,被称为大脑的“恐惧中心” ,负责处理人的情绪,恐惧就是其中一种。

莫纳什大学的脑科学研究专家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光和情绪关系”的实验,找到23个年龄在18 32岁的 健康 年轻人作为实验对象。

每个人都要接受大约30分钟fMRI扫描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

期间,他们会接触到三种光线:昏暗光线 (10勒克斯) 、中等光线 (100勒克斯) 和黑暗光线 (小于1勒克斯) 。

结果发现,中等光线会比昏暗光线更抑制杏仁核的活动。

而且,光线还能加强杏仁核与腹内侧前额叶皮层的联系。

腹内侧前额叶皮层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 处理恐惧和抑制情绪 。当这部分开始活动时,也就意味着我们不会那么恐惧了。

孩子不愿意关门睡觉,说是怕鬼,其实是因为 一旦身处黑暗里,他的大脑杏仁核就会蠢蠢欲动,恐惧、害怕、担忧这些情绪也随之而来

所以,他害怕的是黑而不是鬼,而他之所以认为“开着门鬼就不会进来了”,其实是因为 光线抑制了杏仁核的活动 ,他也就不会感觉那么恐怖了。

那装个小夜灯会不会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呢?

看到这篇论文的当天晚上,我就实践过了。

看到小夜灯亮起,我家孩子的确很满意,当晚睡得很安稳。我在他睡着之后,进去把夜灯关了,避免影响他睡眠。

但是,网上有不少父母反馈,光用小夜灯不管用,因为有些孩子每次看到柜子的阴影,都觉得那里藏着鬼。

因此,光线虽然消除了一些孩子对鬼的部分恐惧,但是并没有打消他们对鬼的想象。

我后来又查了一些资料,有两种靠谱的说法:

再加上孩子这时候想象力特别丰富,就更容易天马行空,把东西想象得更加恐怖。

这时候,跟孩子说“别怕,这个世界没有鬼”根本就没用。所以什么有用呢?

让孩子直面恐惧

与孩子谈论鬼、带孩子亲自确认没有鬼,让孩子自己体验、自己解除对鬼的恐惧。

关于这点,我在网上找到了很多其他家庭实测有效的金点子,我们可以一起学习一下。

不怕鬼招数一:恶鬼变萌宝

@强强妈

自从在同学那儿听说贞子的故事后,强强就各种“怕怕怕”,晚上连睡觉都成了问题。

查过一些资料后,我发现 让孩子画出来鬼,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于是,我就引导强强画鬼。他画得很恐怖,活脱脱贞子再现。

我深吸了一口凉气,自己也画了一个,但比强强画得要萌一些。接着,我又让强强在我这版上进行修改,改着改着,贞子就越来越像喜羊羊了……

我就说给贞子起个新名字,叫“喜贞贞”。然后我就用“喜贞贞”这个名字,给孩子边讲故事边画画:

然后赶紧在画上加上了一条河。

然后画上了喜贞贞的父母、兄弟姐妹,大家在一起手拉手,开心地哈哈大笑。

看着喜贞贞,强强的脸色不再那么严肃了。

当天晚上,我又操练起十几年不用的针线功夫,把一个毛茸茸的玩具拆了,做成了一个简易版的“喜贞贞”。

第二天,我故意用“喜贞贞”逗强强,和他开玩笑,还编造喜贞贞的囧事,强强哈哈大笑。

第三天,强强就不再喊着怕鬼了。

不怕鬼招数二:捉鬼变探险

@知乎网友

六岁左右时,我特别怕鬼。

跟我妈说这事儿的时候,我妈一把抓起手电筒,说:

说着,她就把我拉到了门外。为了实现我妈的宏愿,捉鬼成了我们的夜间特殊项目。

但是,捉着捉着,味道就变了。

比如,春天的夜里,我妈带我到草地上捉鬼。但是没多大一会儿,我妈就开始教我辨别什么是野菜,可以怎么吃。

夏天的夜里,我妈就带我去荷塘边捉鬼。还没认真两分钟,我妈就会教我怎么拨莲子芯,顺带捞点小虾。

秋天的夜里,我们就在落满了枯黄树叶的林间捉鬼。依旧没有什么收获,不过我们倒是捡回了不少蘑菇。

冬天的夜里,我们就裹成粽子去捉鬼。但每次出门都会捧个热热的红薯在手心里,心里捉着鬼,嘴巴里啃着红薯,眼睛里则是白茫茫的雪景。

而我爸呢,每次我们捉鬼时,他就鬼鬼祟祟地跟在后头,冬天的夜里还趁我不注意咬两口红薯。

捉鬼行动虽然失败了,但我真的不害怕鬼了。

不怕鬼招数三:把鬼打出去

@依依爸

我家的6岁半小萝莉,最近不知道怎么了,总是喊着怕鬼。

一开始,我们以为孩子是为了吸引我们注意力故意喊的,后来她发展到不敢上厕所、不敢睡觉,我就觉得该出手了。

于是,有一个夜晚,我和女儿进行了关于“鬼”的深度交流。我问她看到的鬼是什么样子的?男孩女孩?穿着什么衣服?怎么进来的?

在女儿一一回答后,我郑重其事地告诉她:

我和孩子妈配合,她出去做准备工作,我则抱着孩子,在各个房间流窜,做出四处打鬼的样子。

很快,队友就披着一个白床单、脸上罩着黑塑料袋顺利躲在窗帘后面。

我带着依依回到她的卧室,一掀开窗帘,就大喊:

说着,我就朝那个“恶鬼”轻轻踢了两脚。

队友也很配合地倒在地上,随后我又让依依踢了“鬼”两下。队友立即狼狈地逃出了屋子。我蹲下看着女儿,问她:

看见女儿点点头,我又问:

依依说:

为了防止依依害怕,我还加了双重保险,告诉依依“恐龙可以把鬼赶走”,只要她感觉害怕的时候,就把恐龙放在门口,鬼就不敢进来了。

从那以后,依依真的没有再喊过“怕鬼”了。

看到上面这三个“驱鬼”故事,我真的有种“打开新世界”的感觉,帮孩子战胜恐惧,除了智商在线外,演技看来也不能输啊。

咱们总结一下,以上三种方法可以简化为:

画出鬼,萌态化、幽默化,让孩子觉得鬼没有那么恐怖;

直面鬼,孩子说哪里有鬼就立即捉鬼,让孩子亲眼验证没有鬼这个事实;

驱逐鬼,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拥有赶走鬼的勇气和力量。

具体形式你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灵活变通。

除了装小夜灯、直面鬼外,还有一个好的方法,就是 读绘本

有些相关的绘本,就是帮助孩子战胜恐惧的。

《床底下的怪物》

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害怕床底有怪物,就直接睡在了床底下的故事。

《第一次自己睡觉》

讲述了一个小女孩练习一个人睡觉的故事。

《黑夜怕怕》

讲述了一只胆小的负鼠 (一种原始的有袋类动物) 总觉得有东西在追它,结果导致大家都很害怕的故事。


其实不管是哪种方法,第一核心要点都是: 承认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说害怕的时候,不要说“有什么可怕的”或者“你就是胆小”。

这种否认孩子感受的行为,不会让孩子变得更勇敢,只会让他们学会沉默,独自忍受恐惧,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孩子焦虑、抑郁。

正确的做法是: 承认并接纳孩子的感受,顺着孩子的情绪寻找问题的源头

只有真实的体验和感受,才能帮助孩子战胜大脑、战胜迸发的想象力、战胜对黑暗的恐惧。

你家孩子怕黑/怕鬼吗?你是怎么做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