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著名文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02-27
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阿Q正传》等皆收于《呐喊》中)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含《藤野先生》等) 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 散文诗集:《野草》(含《风筝》、《雪》等作品)《故乡》 论文集:《门外文谈》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8部和很多另外的。 鲁迅文集选 《而已集》文选 《鲁迅传略》;《伪自由书》文选 《野草》 《朝花夕拾》《呐喊》;文集《且介亭杂文》《二心集》;杂文集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白光》 《端午节》 《风波》《故乡》《孔乙己》。1918年5月发表首次用笔名“鲁迅”的中国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后来又发表了《明天》《社戏》《头发的故事》《兔和猫》《一件小事》《鸭的喜剧》《药》《彷徨》文集《祝福》《兄弟》《在酒楼上》《伤逝》《离婚》《孤独者》《高老夫子》《示众》《长明灯》《肥皂》《幸福的家庭》《坟》文集《题记》《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娜拉走后怎样》 《未有天才之前》《论雷峰塔的倒掉》《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说胡须》《论照相之类》《看镜有感》《灯下漫笔》《春末闲谈》《论“他妈的!”》《杂忆》《从胡须说到牙齿》《寡妇主义》《坚壁清野主义》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写在‘坟’后面》《藤野先生》《父亲的病》《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反驳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墓碣文》《“友邦惊诧”论》,鲁迅的自撰文《鲁迅自传》。

随感录三十八
随感录四十八
随感录五十九“圣武”
随感录六十一不满
随感录六十二恨恨而死
随感录六十五暴君的臣民
我之节烈观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娜拉走后怎样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看镜有感
春末闲谈
灯下漫笔
论“他妈的!”
论睁了眼看
忽然想到(三、四)
夏三虫
忽然想到(五,六)
杂感
北京通信
导师
长城
忽然想到(七)
补白
十四年的“读经”
这个与那个
学界的三魂
谈皇帝
黄花节的杂感
略论中国人的脸
读书杂谈
小杂感
无声的中国
老调子已经唱完
太平歌诀
铲共大观
流氓的变迁
习惯与改革
新的“女将”
宣传与做戏
中华民国的新“堂·吉诃德”们
今春的两种感想
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
定孔夫子有胃病(“学匪”派考古学之一)
谈金圣叹
经验
谚语

上海的少女
上海的儿童

鲁迅的杂文,既是他个人特异的艺术创造才情和思想认识能力的生动表现,也是他辩证地批判和继承古代和近代杂文写作传统的具体结晶。上古《庄子》的奇幻想象,中古魏晋文章的清峻通脱,近代章炳麟《民报》体文言杂文的雄辩周严,都深得鲁迅重视。这一点,是不应该被鲁迅一部分杂文中激烈抨击传统文化的观点所掩盖的。

只有首先清楚地意识到鲁迅杂文和传统杂文之间的历史联系,才能更清楚地体会和理解鲁迅杂文在哪些方面真正超越了传统。

在鲁迅一生创作的总共约700多篇的杂文中,形式和内容上最具有特色的是1920年代中期以后所写的600多篇。这600多篇杂文自然并不是篇篇都属精品,但从整体上,它们代表了鲁迅在自己的杂文写作中实现了思维方法和文学表现手段有机统一的一个阶段。所谓思维方法和文学表现手段的有机统一,就是不脱离开文学的形象去进行枯燥的抽象思辨,也不脱离开缜密深切的思辨逻辑,单纯为了有趣而去构想和表现某些文学形象。而鲁迅杂文中所运用的形象和思维方法,又各有其特点。

鲁迅杂文中的形象,通常是一种比鲁迅小说中的白描的形象更简略的类型化和符号化的形象。这一点跟传统的杂文或记叙散文中那种拘泥于写清楚一碗一碟、一嘴一脸的做法,大不相同。就是在《记念刘和珍君》这样记叙性很强的杂文里,鲁迅给我们呈现的一个最能刺痛人心的形象,也仅仅是刘和珍的一个微笑。而在《白莽遗诗序》这种照寻常的写作惯例总免不了要说一番道理或叙一段旧事的序文里,鲁迅为我们展示的却是林中响箭、爱的大纛这样一些虚实迭现、非用诗的激情和诗的思维不能联系为一体的超逸于现实经验之外的形象组合。

与类型和符号式的形象相映衬,鲁迅杂文中的思维形态,总是在事物间尖锐的对立关系上铺展开来,有时候这种对立关系甚至还重叠成很多层,让人很难从中判辨出正反黑白的简单关系。而在这种对立关系中,鲁迅在杂文中借以展开思辨的立足点,却很少会落在对立关系的某一个端点上。即使是在《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类痛悼自己所赞赏的学生和青年朋友的文章里,鲁迅为自己找到的,也仍然是既与屠杀进步青年的反动当局针锋相对,但也与逝去的可敬青年们在思维和情感方式上明显保持有一定距离的文章情境之外的一个立足点。如果结合文章写作前后的背景材料来稍做一点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出:甚至在《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这类直接介入舆论争议的杂文里,鲁迅所取的立足点,也是超越于文中所指的论争对手的。

鲁迅杂文的上述特点,是鲁迅思想的复杂性、深刻性的自然体现。鲁迅的许多杂文,字面上看只是针对他所处的那个社会环境中的许多具体的人、事和社会现象,但他据以观察、分析这些人、事、现象的知识和经验的参照系,却远远地向他眼前那个狭小的社会空间之外延伸着。

对此,一位和鲁迅同时代的作家曾有这样的感慨:“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当我们热衷去掌握现实时,他已把握了古今与未来。要了解中国全面的民族精神,除了读《鲁迅全集》以外,别无捷径。”(郁达夫:《鲁迅的伟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