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娃妈妈陪练心得(琴龄1年1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4
琴娃的小提琴琴龄1年1个月了。

从我接手陪练有半年时间了,可以说从开始的相互折磨,到趋于平和,再到现在,到了比较融洽的每日练琴。

还记得那段相互折磨的日子,每天一提到练琴,不但娃面露难色,拖拖拉拉不愿拿琴,我更是觉得难熬,曾说过,陪练琴是最费妈的事了,用尽了耐心,还忍不了要嚷嚷几句,甚至要敲打敲打手指等。这段时间前后持续了大半年的时间,这期间孩子因为持琴持弓以及各种姿势的问题,往往顾了头顾不了脚,顾了持弓顾不了按弦,家长和孩子在练琴时的关注点一般都在姿势、音准、节拍上,因为初学,这几项可能随时都会出现问题,而且拉出来的音乐、音色水平有限,双方感受到的音乐的美好和快乐是有限的。这就是初期相互折磨的原因,极大的考验着陪练家长的耐心、方法,尤其是耐心,看到有些家长因为练琴,甚至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受到了影响,那真是得不偿失呢。

先不谈耐心这个大问题,我们从简单的工具入手,来提高练琴的乐趣。推荐一些教具,比如磁性小白板、ipad、手机备忘录、节拍器、钢琴、仙女棒……

磁性小白板 :列出每天要练习的曲子、计划遍数,练完一遍就画正字,这样孩子大概知道今天要拉什么,拉了多少,还差什么。

举个例子,可以这样记录练习的内容、次数、时间:

Ipad :每天练琴时间,iPad 全程都用,推荐“一起练琴”app,我们用其中的“每日打卡”功能记录净练琴时长,之前大概练琴一小时可以检测到3颗星,也就是30分钟的净练琴时长,所以练琴效率是50%左右,其他时间可能是讲话、磨蹭、休息等。现在的效率基本上在80-90%了,因为说闲话时间少了,娃不抵触拉琴了,曲子也长了,娃的基本功更扎实了,不用老休息了。app还用来调琴、听琴谱。

手机备忘录 :用来记录每天练习的记录,主要是给家长看,每天练了什么练了多少,第二天就把没练的继续练。(见图)

节拍器和钢琴/电子琴就不多说了,很多家长都在用,用钢琴给孩子伴奏是个很好的锻炼,有分声部的概念,也锻炼耳朵和配合。

仙女棒、小玩偶 :我会用娃喜欢的仙女棒当做一个指引的工具,模拟琴弓动作、指谱子、偶尔打手……小玩偶呢,在引导理解音乐时用,比如拉《摇篮曲》,我就抱着小玩偶哄睡,在mp(较弱)处,示意孩子小玩偶要睡着了,如果拉得强了就把小玩偶吓醒了。这种幽默的表演孩子很喜欢。

录音or录像 :最近,老师让录音打卡每日练习了,我从这个方式有了新收获,就是再听一遍孩子练琴的录音,从第三方的角度去听孩子练琴的音色、节奏等,会跟当时陪练时的感受不同。更有意思的是,听到家长自己的陪练语言,有时会急躁嚷嚷,有时会冷漠严肃,有时你的夸奖打断了孩子的演奏,从这些语言和声音中,能感受到你和孩子之间的情绪、氛围、甚至关系的起伏变化。所以当我听到自己发脾气嚷嚷的时候,我自己都会觉得严厉、低气压,能感受到带给孩子的会是怎样的压力。在之后的练琴过程,我会有意的做一些调整,更加的柔和、听上去喜悦,减少一些压力感、焦虑感,希望从我做起,让练琴的过程更加愉悦、平和。

适当的记录也可以作为孩子进步的记录,同一首曲子,现在拉得比最开始进步了多少,是听得出来的。我也看到一些陪练妈妈做的孩子练琴的视频记录,很受启发,希望有时间也可以用心的去做一做。

1年多一点的琴龄,不长也不短,其实可以明显感受到孩子的进步和成长,这是坚持不懈的力量,哪怕当天没时间,也要拿起琴练10分钟,在孩子各方面成长中,拉琴是每天坚持的最好的,我深感钦佩和欣赏,毕竟我自己都做不到完全的自律,更何况一个6岁的孩子呢。

我希望通过如此辛苦的练琴之旅,孩子除了能收获拉琴的技能增长,更希望孩子喜欢音乐、懂得欣赏、有能力感受到音乐带来的美和感受。对于练琴的过程,我不想为了练琴而损失了亲子关系,而应该越来越紧密的合作,慢慢的放手让孩子可以知道练琴的方法,自己能管理练琴过程。(从而解放老母亲,哈哈哈!)

琴路漫漫,我们继续~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