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与匈奴和战评述

500字左右,原创加分。

  汉匈战争的“战”与“和”最终都向着有利于汉朝的方向发展了。
“战”对于汉朝有3个巨大意义,首先是促进了汉朝内部的统一,在同仇敌忾的心态下,很多复杂的内部矛盾被冲淡;其次是改变了汉族的民族性格,历史上汉族(早期叫华夏族)曾是一个骁勇而张扬的民族,汉朝初期对匈作战的接连失利,是这个民族少了几分嚣张,多了几分沉稳,也恰恰是这种坚强沉稳、更富耐性的性格,决定了汉族在长期战争中的优势;第三是提高了军事水平,由于匈奴的单兵作战能力很强,逼迫汉族军队不能再保守着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技战术特点,必须求变,于是,汉族军队第一次开始注重单兵能力,创造性的使用了一些近身肉搏的武器装备及打法,这个战术的变化却带来了出乎意料的收获,身高体壮、适合较远距离搏斗的匈奴兵非常不适应这种近乎拼命式的打法,最终伤亡惨重,导致全族性的恐慌,至汉末,该民族部分西迁,部分改称汉族。
“和”的意义,战争过程中,“和”是一种有益的停顿,避免一方或者双方竭尽全力而大伤元气,最终的“和”,则避免了匈奴族想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一样,因不理智的顽抗而灭族,无论匈奴还是汉族,能够减少伤亡都是一种圣举。

  匈奴帝国的建立
  匈奴起源于漠南河套平原及大青山一带,在历史上有荤粥、鬼方、玁狁、戎狄、胡人等别称。《史记》说,匈奴的始祖是淳维,他是桀的儿子,故匈奴族形成之初,就与华夏世界产生了互动关系。
  匈奴国是以匈奴部落联盟为基础,通过征服诸部落联盟、部落以及其他一些小国而建立起来的。秦末天下大乱,冒顿单于乘时崛起,征服四方,统一大漠南北,建立雄据中国塞北的匈奴帝国。其领土东起辽河,西至葱岭,南抵长城,北达贝加尔湖,疆域空前辽阔。
  匈奴的政府机构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单于庭——匈奴政权的中枢机构,管辖匈奴中部地区,与汉的代郡和云中郡相接,由单于直接管辖。单于是匈奴的最高统治者,总揽军政大权,由左、右骨都侯辅政。
  二、左贤王庭——管辖匈奴东部地区,与汉的上谷郡及边郡为邻,并与朝鲜相接,由左贤王统之。
  三、右贤王庭——管辖匈奴西部地区,与汉的上郡及其以西的边郡为邻,西面连接月氏和氐、羌,由右贤王统之。
  匈奴游牧军事政权由许多部落构成,各部包括众多氏族,其著名贵姓有挛鞮氏、呼衍氏、兰氏、须卜氏、丘林氏、韩氏、郎氏等。挛鞮氏最贵,单于皆出于此氏;呼衍氏、兰氏、须卜氏、丘林氏四氏族世与单于联姻,单于的后妃皆出于此异姓贵种。此外还有一些氏族(别部)也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单于废立、和战、祭天等大事都必须由各部贵族共同决议。
  单于大位除限定挛鞮氏子孙继承外,并无定制。故继承人不必是嫡长子,也没有绝对的继承顺位,但继承人必须担任过左右贤王或谷蠡王等要职。单于继承顺序须召开氏族长大会,经过提名、表决、通过的手续,才被承认为合法。氏族长会议对单于继位的决定有其权威性,前代单于生前遗志仅供参考。

  西汉时期的汉匈关系
  公元前201年,匈奴冒顿单于大举南下,进攻晋阳(山西太原)。翌年,高祖亲率大军讨伐,在平城附近被围七日,食尽援绝,情势危殆,因陈平之密计脱困。高祖采刘敬之议,用和亲政策,以宗女妻冒顿,岁赠匈奴丝织品、粮食,使匈奴获得经济上的利益,以换取边境上的暂时安定。
  高祖死后,冒顿单于益骄,曾致书吕后,语多侮辱,汉廷亦隐忍不发,和亲如故。冒顿以后,匈奴仍常入寇,时当文景时代,贾谊、晁错等朝臣对和亲政策表示不满,并提出移民实边的建议,文帝曾采用,但作用不大,最后仍继续和亲政策。
  武帝时,汉朝经过长期的休养生息后,国力充沛,与匈奴绝和亲,对匈奴使用武力。武帝设下马邑之谋,诱使匈奴深入并加以围剿的计划失败后,双方正式决裂,武帝主动攻击匈奴。
  汉匈大战以河南、河西、漠北三大战役最为重要。
  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次年,李陵伐匈奴,以孤军深入,矢尽援绝,降于匈奴。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李广利伐匈奴,兵败投降。受巫蛊之祸的刺激,武帝于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下诏罢除西域轮台的屯戍,以示不再务边功。史称“轮台之诏”。此后终武帝之世,汉朝息兵,与民休息,未再征伐匈奴。
  昭帝即位,汉匈关系和缓,匈奴放归苏武返汉,以示友好。宣帝时,匈奴西侵乌孙,为汉军击败,同时又遭丁零、乌桓等袭击,国力大为虚弱。不久,匈奴内乱,五单于分立,呼韩邪获得胜利,但最后呼韩邪单于又被郅支单于所败,请降于汉。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呼韩邪入朝,愿留光禄塞(绥远境内),作为汉的屏障。
  元帝时,郅支单于西走中亚,威胁西域诸国,西域都护甘延寿与副校尉陈汤,发西域诸国之兵与汉屯田士卒攻杀。不久,呼韩邪单于三度入朝,益为恭顺,请与汉和亲,元帝妻以宫女王嫱。自是汉匈关系更为改进。西汉自宣帝以后,与匈奴和亲,北边相安无事者六十余年。此次的和亲与汉初的屈辱和亲不同,已有平等互惠的精神。

  东汉与南北匈奴
  王莽建立新朝后,将“匈奴单于”称号改为“恭奴善于”,后改为“降奴服于”,匈奴不满,起而复叛。直到东汉初年,汉匈关系也没有实质性改善。此时匈奴发生内讧。48年,匈奴八部族人共立呼韩邪单于之孙日逐王比为单于,与蒲奴单于分庭抗礼,匈奴分裂为两部。后日逐王比率4万多人南下附汉称臣,称为南匈奴;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南匈奴降汉后,徙居绥远一带,由汉朝供应粮食和牲畜等,为汉守边。
  明帝时,北匈奴曾连西域兵入寇河西,汉以窦固进讨,屯田伊吾卢(新疆哈密)。章帝之时,北匈奴遭鲜卑、丁零攻击,国中大乱,纷纷降汉。南匈奴上书,请汉出兵讨伐,俾南匈奴、北匈奴复归统一,永久为中国的藩属。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于永元元年(89年)命窦宪、耿秉各统骑兵四千,联合南匈奴及羌、胡兵三万,分道北征,大破北匈奴。宪等出塞三千里,直抵燕然山(外蒙古杭爱山),刻石记功,立碑山上。永元三年(91年),窦宪再伐北匈奴,大捷于金微山(外蒙古阿尔泰山),北匈奴单于率众西走。鲜卑族乘机逐步西徙,占领匈奴故地,留居原地的匈奴余众遂与鲜卑融合,亦自称鲜卑。此后南匈奴内徙,与汉人杂居,逐渐同化。

  匈奴的迁徙与汉化
  北匈奴西徙之后,《后汉书》的记载是“逃亡不知所在”,从此在中国历史上消失。374年,欧洲东部出现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号称“匈人”(Huns),逼使日耳曼人南下,导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日耳曼人在当时罗马帝国人民眼中被视为文化低落的蛮族,日耳曼民族在西欧建立王国后,原本以文艺及城市生活为主的希腊罗马文化遂被日耳曼的农村文化所取代,西欧历史进入了中古时代。有学者认为,匈人就是中国历史中的匈奴人,但现在还没有证据证明匈人就是匈奴人的后裔。北匈奴与匈人之间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东汉末年黄巾之乱时,南匈奴被调入内地平乱,于是匈奴不断内迁。除匈奴之外,乌桓及鲜卑也进入汉境,汉朝的国土中形成一片胡人之地。胡族的内迁,与日后的“五胡乱华”有很大关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2-27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基础达标
一、 选择题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的民族是( )。
A蒙古族B匈奴族C突厥族D东夷
2. 匈奴历史上称首领为( )。
A可汗 B单于 C皇帝 D大王
3.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是在( )。
A公元前119年B公元119年C公元前1世纪中期D公元1世纪中期
4. 昭君出塞发生在下列哪个皇帝统治时期 (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元帝
5. 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的事件是( )。
A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B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
C匈奴分裂为几部,彼此攻杀不休D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
6. “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这一史书记载下列哪件历史事件有关?( )。
A张骞出使西域B丝绸之路的开通C卫青、霍 去病大破匈奴D昭君出塞
7.关于“昭君出塞”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B向汉朝提出和亲的是呼韩邪
C是汉朝迫于匈奴 压力的一项和亲D 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8.下列对汉朝与匈奴的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两汉对匈奴的反击都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战役
B反击匈奴后,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C反击匈奴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加强同西域的关系
D与匈奴的和战、友好交往是主流
二、 填空题
1.匈奴民族在 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迁徙。 之际,其杰出首领 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知识空间
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后来也有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诗歌、琵琶曲、戏剧、电视剧等艺术作品。
2.汉武帝时,经济繁荣, 强盛,开始对匈奴大规模反击,夺取了 地区和 地区。 年,汉武帝又派卫青、 分别率精骑出击匈奴,他们分道北上。在 大败匈奴,使其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 。
3. 时, 单于入朝请求和亲。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这就是历史上称颂的昭君出塞。这件事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 做出了重大贡献。
能力提升
一、 选择题
1.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匈奴杰出首领是( )。
A.冒顿单于 B.呼韩邪单于 C.老上单于 D.郅支单于
2.下列关于冒顿单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秦汉之际,匈奴族的杰出首领 B.首次统一蒙古草原
C.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D.与西汉订立和好盟约
3.贾谊(公元前200一公元前168)在《过秦论》中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引文指的是( )。
A.蒙恬率军反击匈奴 B.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
C.窦固率军反击匈奴 D.窦宪大败北匈奴
4.(2006年,湖北荆州)卫青、霍去病沉重打击匈奴的地点是( )。
A.漠北地区B.蒙古草原 C.河西走廊D.河套地区
5.下列对西汉与匈奴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西汉政府反对 匈奴南下掠夺是反侵略战争
B.西汉政府反击匈奴保持边境安全是正义之举
C.是西汉政府和匈奴争夺对西域控制权的斗争
D.是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争夺统治权 的斗争
6.董必武《谒昭君墓》一文中有:“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其“胡”是指( )。
A.越族 B.匈奴 C.西域各族 D.东胡
7.“皇帝女儿不愁嫁”,昭君出塞是哪个皇帝时的事( )。
A.汉高祖 B.汉武帝 C.汉元帝 D.汉和帝
8.“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这首诗是现代史学家翦伯赞所作,他在诗中赞扬了( )。
A.汉武帝 B.冒顿单于 C.王昭君 D.呼韩邪单于
在王昭君的家乡湖北姊归,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王昭君为了汉胡和好,远嫁塞外。昭君出塞前返回故里探亲,怀抱琵琶,坐在香溪河上的小舟上,深情弹了一曲《琵琶行》,不禁黯然泪下,晶莹泪珠滴入河水顿时化作体态透明的桃花鱼。从此每年三月,当香溪河畔桃花盛开的时候,就可以在溪水中看到悠悠游荡的桃花鱼。王昭君出塞以后更加思念家乡,可又不能回到汉朝。年老的时候,她立下遗嘱,要求在她死后安葬在归化(呼和浩特)郊外,坟墓要坐北朝南,让她能够遥望自己的父母之邦。她去世后,她的子女们在归化郊外选了一块向阳的水草丰茂的小坡地,为她修建了坟墓。沙漠地区寒冷干燥,大多数地方只在夏季很短一段时间才长青草,据说昭君墓上的草却是四季常青。因此,后人就把昭君墓称为“青冢”。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再息(意为生长繁盛),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
材料二 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关的城门很晚才关闭,处处都是放牧和贸易的牛马,好几代人再听不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再 也没有战争之苦。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

(2)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是如何出现的?

(3)你如何评价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

拓展探究
秦汉时期,匈奴族一直是活跃于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
(1)与匈奴相关的一项重大工程建筑是什么?说出其修筑的目的。
(2)匈奴的最高首领称为什么?请列举出你知道的两位匈奴首领的名字。
(3)请你列举出这一时期,我国与匈奴关系的主要事例。(最少三例)
(4)在与匈奴关系的主要事例中,请说出你最支持哪一种做法?并说明理由。

马踏匈奴

西汉时期的中国雕塑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和园林的装饰性雕刻上,其中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就是留存至今的一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这件《马踏匈奴》就是整个群雕作品的主体,同时也是这些雕塑所讴歌的主题。雕塑中,作者运用了寓意的手法,用一匹气宇轩昂、傲然屹立的战马来象 征这位年轻的将军。它高大、雄健,以胜利者的姿态伫立着,有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而另一个象征匈奴的手持弓箭的武士则仰面朝天,被无情地踏在脚下,显得那样渺小、丑陋,蜷缩着身体进行垂死挣扎。
(5)东汉末年以来,匈奴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最后匈奴人灭掉了哪一个政权?
(6)现在我国的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请试着说一说匈奴族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贡献。(说出两点即可)并结合其所做的贡献,谈一谈自己的感悟。

知识链接
你喜欢诗歌吗?历史与诗歌往往是分不开的。关于昭君出塞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赞扬的诗作,这里仅摘录几首如下,请先欣赏:
仙娥令下嫁,骄子自同和。剑乾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唐)张仲素《王昭君》
关月夜悬青 镜,塞云秋薄汉宫罗。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雏虏更多。
——(唐)苏郁《咏和亲》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或星《咏史》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 胸臆满,舞文弄墨总徒劳。
— —董必武
综合上述引诗,结合昭君出塞的史实,说说你对古代“和亲”政策的看法。
参考答案:
基础达标
一、 选择题
1.B 2.B 3.A 4.D 5.B 6.D 7.C 8.C 
二、 填空题
1. 蒙古草原 秦汉 冒顿
2. 国力 河套 河西走廊 公元前119 霍去病 漠北 西迁
3. 汉元帝 呼韩邪 文化交流
能力提升
一、 选择题
1.A 2.D 3.B 4.A 5.B 6.B 7.C 8.C
二、材料分析题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战”的关系;材料二反映的是“和”的关系。
(2)材料一是指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匈奴被赶到大漠以北,故唱此曲。材料二是指王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边境的匈奴人民过上了多年安定生活。
(3)都有积极的作用,汉武帝反击匈奴的胜利使北部边部得到了安定;昭君出塞,汉、匈和亲,为两大民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拓展探究
(1)长城。抵御匈奴
(2)单于。冒顿、呼韩邪
(3)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汉武帝时,派卫青和霍去病大破匈奴;汉元帝时,昭君出塞与呼韩邪单于和亲。
(4)昭君出塞。能以和亲政策带来民族间的长期的友好交流和和平,避免了战争给民族双方所带来的损害。
(5)316年匈奴人的一支灭掉西晋。
(6)没有匈奴。开发了祖国的边疆;为以后全国性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创造了匈奴文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资源。(3)感悟:与匈奴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友好交往是民族之是的主流。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知识链接
点拨:题中诗歌反映的是西汉和亲政策的有关史实,关键是要了解和亲政策实施的背景和目的,特别是和亲后产生的影响,再选一角度谈谈对此政策的主观看法。
答案:从赞同或反对任一角度谈出自己的观点均可。(提示:我国自古是个多民族国家。在两汉时期,匈奴和汉既有民族矛盾和民族战争,也存在和平友好的关系。它们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两汉与匈奴的和战在形式上有极大的相似, 但二者却又不完全相同,这与当时的统治政策和国家实力有巨大的关 系。汉初和亲与昭君和亲在目的上是相同的,都是通过和亲政策换取汉匈两族间的和平友好关系。但它们又是不同的:汉初和亲是在军事大败情况下进行的,统治者采取了纳贡求利之策,具有屈辱性,这种和条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境上匈奴的骚扰问题。而昭君出塞时,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请求和亲,目昭君也是自愿前往的,双方是平等互利的结合。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汉匈战争的“战”与“和”最终都向着有利于汉朝的方向发展了。
“战”对于汉朝有3个巨大意义,首先是促进了汉朝内部的统一,在同仇敌忾的心态下,很多复杂的内部矛盾被冲淡;其次是改变了汉族的民族性格,历史上汉族(早期叫华夏族)曾是一个骁勇而张扬的民族,汉朝初期对匈作战的接连失利,是这个民族少了几分嚣张,多了几分沉稳,也恰恰是这种坚强沉稳、更富耐性的性格,决定了汉族在长期战争中的优势;第三是提高了军事水平,由于匈奴的单兵作战能力很强,逼迫汉族军队不能再保守着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技战术特点,必须求变,于是,汉族军队第一次开始注重单兵能力,创造性的使用了一些近身肉搏的武器装备及打法,这个战术的变化却带来了出乎意料的收获,身高体壮、适合较远距离搏斗的匈奴兵非常不适应这种近乎拼命式的打法,最终伤亡惨重,导致全族性的恐慌,至汉末,该民族部分西迁,部分改称汉族。
“和”的意义,战争过程中,“和”是一种有益的停顿,避免一方或者双方竭尽全力而大伤元气,最终的“和”,则避免了匈奴族想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一样,因不理智的顽抗而灭族,无论匈奴还是汉族,能够减少伤亡都是一种圣举。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