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教教我高考语文古诗的答题方法?什么白描手法我都不知道是什么,还有什么意境,上课都有点听不懂了,

谁能教教我高考语文古诗的答题方法?什么白描手法我都不知道是什么,还有什么意境,上课都有点听不懂了,谁能帮帮我,最好能总结些的

第1个回答  2014-02-20
你应该是高一学生吧。等高二下学期后段,你们开始总复习的时候,第一轮复习资料主要就是对各个知识点的总结和分析。现在想看的话,不妨找高三的学长借来看看。
语文要多读、多想,然后试着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写出来后再和别人的答案对比,才能逐渐提高。

网上搜“王大绩高考诗歌”有许多讲座也可以参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2-20
我给你一个答题模式 应用的好古诗几乎不扣分追答

一.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 忧国忧时  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 反映别离和战乱的痛苦  3. 同情人民地疾苦  4. 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 建功报国  1. 建功立业的渴望  2. 保家卫国的决心  3. 报国无门的悲伤  4. 山河沦丧的痛苦  5.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6.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7.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 思乡怀人  1. 羁旅思乡之情  2. 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3. 边塞思乡之情  4. 闺中怀人之情  ● 长亭送别  1. 依依不舍的留念  2. 情深意长的勉励  3. 坦陈(吐露)心志的告白  ● 生活杂感  1.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2. 昔盛今衰的感慨  3. 借古讽今的情怀  4. 青春易逝的感伤  5. 仕途失意的苦闷  6. 告慰平生的喜悦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

;“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  说明方法的作用:  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 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____ 和 ______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____ 的_____特点.   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六、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七、人物描写的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02-20
我帮你QuQ语文120左右~等我下午上完课追问

??Q Q吗 1783370026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