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篮球是圆的吗”后想到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0
      《篮球是圆的吗》是张奠宙先生的一篇文章,最初发表于小学教学(数学版)2014年第4期。我第一次读到它,是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核心概念的理解与呈现》一书中。 张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举出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教师在课堂上问道:“什么是圆啊?”学生回答:“篮球是圆的!”“月亮是圆的!”这很出乎教师的预料。圆是一维的曲线,篮球和月亮都是球体,因而不是圆。可是,篮球不是圆的,难道是方的吗?显然,数学语言和日常生活用语之间发生了冲突。 文章在后面进一步阐述: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呢?事实上,这是同一个词在两个不同领域里有不同含义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例如,“中心”一词在数学里指图形的中心,在政治学中有“权利中心”的用法,在组织机构中则有“研究中心”的含义,彼此有一定关联,却各有各的准确意义。区别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用法是公民文化修养的组成部分,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体察和积累。

      我突然受到了启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说同一个词在两个不同领域里有不同含义,那么“圆”在其他领域又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呢?在孩子们学习完《圆》这个单元之后,我能不能设计一堂“与圆对话”的拓展课呢?于是,我搜集了很多关于圆的资料,同时在超星移动图书馆上啃读了数篇论文。现将我的一些搜集整理如下:

      首先,我把数学中的“圆”归纳成“与符号形态中的圆对话”。 其次,我把出现在语言文字中的“圆”归纳成“与语义形态中的圆”对话。然后,我把出现在艺术创作中的“圆”归纳成“与美学形态中的圆”对话。如书法作品,古典舞蹈,建筑设计。最后,我把自然界的花开花落、朝暮更迭,这种我们常常能够感受到的到“圆”式的循环往复归纳成“与思维形态中的圆”对话。 这种规律和现象是在人的“圆形思维”的视野中形成的,也反过来影响着人们对于这种规律的认识。

      无论是自然的沧桑往复,还是历史的兴衰更替,抑或是世事的缘来缘往,都摆脱不了一种周而复始的轮回,在这样的轮回之下,那些春花易残、冬雪易消的惆怅也将变得云淡风轻。作为思维方式的“圆”,具有循环往复的趋势,它不断地否定既有的存在,并且在一种“自反”的力量下回归,朝着自己的起点进发,而这种朝着起点进发的思考方式,正是审美道路上找寻真和美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