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治史三书》的启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7
                                                     

一、再读《治史三书》

“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这句话等于是我的座右铭,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严耕望《治史三书》

闲暇时刻,一个人坐在书桌前翻看读书时的课堂笔记,不经意间在一本史学课程笔记的扉页上看到两行工整的文字:“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

是谁?又是在何时写下的这几行文字?当时他在想什么?心情是怎样?一连串的问题萦绕在脑海。我绞尽脑汁却没有想出个所以然,索性不管,只匆忙在书架中翻找,终于让我在书架的角落里又找到了这本书。

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逐字阅读,一边读,一边感慨为何以前没有用心读书,让这精神瑰宝在书架的尘埃里孤独寂寞。

                                                                 

工作随时努力,

生活随遇而安 。

是严耕望先生的座右铭,他在《治史三书》中告诫我们“一个人学问成就的深浅,可以从他的生活修养中看出一些端倪,因为日常生活与人生修养对于学术工作影响极大”。

他又说:“要想在学术上有较大成就,尤其是史学,若只在学术工作本身下功夫,还嫌不够,尤当从日常生活与人生修养方面锻炼自己,成为一个坚强纯净的‘学术人’。”

因此,要想达成这一目标,必须要真能做到: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而以严先生自身经验来看,前六个字还比较容易做到,后六个字却极不容易做到。这又与一个人的人生修养极为相关。

以我有限的人生经历来看,这十二个字虽看似简单,可细心品味却道出了生命的真谛,成长成才的关键至宝。

首先 ,在严先生看来,工作和生活是一个人生命不可或缺的两部分。但工作不等于生活,生活更不能和工作划等号。太多的现代人把工作当成了生活的全部,一味求金钱、出效益、讲竞争,最后换来的可能只是健康的损失和精神的空虚。

记得于娟在《此生未完成》中说:“无头绪的追逐与奔忙,一旦站定思考,发现半辈子已经过去,自己手里的成败并无多少意义,然后转身,才发现陪伴父母亲人的时间已然无多,发现最重要的幸福已然没有时间享用,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如此。”

其次 ,学会用正确的态度看待工作。有人说工作只为养家糊口,有人说工作是实现人生理想抱负的途径,还有人说要把职业当成事业干才能出成绩。严先生跳出了工作的目的论和外在论,躬身自省,从内心出发,从人生态度出发,认为对待工作只要做到“随时努力”即可。

这四个字说来简单,可真要做到却也绝非易事。经常听到身边年轻的朋友抱怨“工作做起来没意思,钱少又累,关键老板还变态,简直浪费人生”。于是工作换了一份又一份,始终在“没意思”的状态中徘徊。

我个人觉得,通过工作来寻找价值及意义正好颠倒了本末。应该是先确定好自己想要的工作和意义,然后再来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可惜时代和社会并没有给予我们太多的时间去思考,知与行慢慢寻求统一。这也是后面要讲到的问题。

还有,关于“努力”本身也难以界定。有的人得过且过,有的人吹毛求疵,有的人事事追求完美,性格不同、人性迥异,对待“努力”的态度自然也不同。 在我看来,在自身能力范围以来,用尽自己所能对待每项工作即是“努力”,至于结果是什么不重要。 但求努力,莫问前程。

最后 ,学会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生活。“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世间的欲望常常使人心不得安。

要想做到“随遇而安”,必须具有高尚的人生修养。“既不羡慕别人的物质享受,更不怨天尤人。……生活享受绝无一定标准,要不满足,无论多好享受仍不能满足;要满足,就随时都能满足。知足常乐。”

以这两句话为引,只是以小可见大、管中可窥豹,严先生的《治史三书》绝非仅仅是一本学史的入门书、学史的方法论,更是一部人生的经验谈、生活的指南针、治学的启示录。当我们以这种视角再来看这本著作,也许会发现不一样的瑰宝。

二、谈立志

做学问要想有较高的成就,最好能先有抱负、有信心、有计划,这是努力工作的起点 。

严先生认为:一个人在学术和工作中的成就,通常总是要有主观条件与客观环境两者相配合。客观环境一般无法改变,但主要的关键仍在自己的人生修养与工作精神!没有这些主观条件,环境再好,也没有用。

如何才能提升人生修养与工作精神,严先生提出最重要的是要: 立志与计划。

第一是要有抱负 。也就是要有大志,或者悬立个远大的方向。这个方向或许不一定暂时能够实现,但是一定要有,并且要有立志的决心。立了大志就像是大海航行的轮船有了方向和目标,不会随波逐流,不知飘向何方。

古往今来,那些成就大事的伟人无不是先立下一个大的志向,并为之矢志不渝奋斗才终究成就一番事业。晚晴重臣曾凡国在家书中勉励他的弟弟也说:“人苟能立志,则圣贤豪杰,何时不可为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立下了大志,又何必去羡慕那些圣贤呢,自己也可以成为圣贤。

第二是要能自信 。一个人没有自信心,纵然立志,也等于没有立志。自信心的基础不是也不能建筑在天才上,不能自信有天才。

必须要下定决心,奋发努力百折不回的去达成目标, 纵然明明没有成功的希望,也要坚定自信,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去做,企求愈能接近目标愈好。

第三是有计划。 司马迁写《史记》、司马光写《通鉴》、马端临写《通考》,这些历史上的鸿篇巨制五一不是在严谨周密的计划中一步步完成的。

时光飞驰,人生的旅程留给我可以挥霍的时间并不多,不妨坐下来静静思考下一步的路应该怎么走,想想明天、后天、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甚至十年之后的路应该怎么走。总比无头苍蝇般撞到哪里是哪里要好的多吧!

三、工作“七字诀”

紧接着上面谈到的问题,严先生针对如何更好的工作,提出了极为紧要的“七字诀”。这七个字不仅仅是就工作而谈的,对任何事情而已都有启发意义。

勤。 “一勤天下无难事”。就治学而言,要勤于阅读、勤于思考、勤于抄录、勤于写作。他重点谈了写作的问题。

他认为,写作事实上不但是为了发表,同时也是研究工作的最后阶段,而且是最重要最严肃的研究阶段。必须经过更精细的复读,更严密的思考,一一解决,理出一条线索,把论断显豁出来,否则只能是个人看法而已。 所以写作是最精细的阅读,最严密的思考。

恒。 “勤”是基本要诀,但若无“恒”以济之,虽勤亦不能有成。我一个太极的师傅,十几岁开始,每天早晚坚持练基本功,打套路,十几年寒暑不断,在太极的造诣上早已超出常人,我总结了他的要诀,无非是严先生的一个“恒”字。

在学习的有“恒”上,严先生说:

置身社会,任职谋生,不可能人人都有充裕的时间做学问。但无论职业怎么忙,年轻人,精力旺盛,每天抽出两小时读书,绝不困难。每天两小时虽不多,但十年累积就可观。若能永恒的坚持十年以上,一定会有相当的成就。

另外,还有:

毅 。就是有毅力,有耐心,不灰心,不为眼前的苦难吓到。坚持着慢慢的想办法,最后总能理出一点头绪,找到一条线索。

勇 。有勇气。勇于怀疑、勇于设想、勇于立论。

和 。要温和,学术也好,待人接物也好不可意气用事。

缓 。工作缓缓做,不要抢快。学会“急事缓做”、“缓事急做”。

本期小文就到这里。下期再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