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附摘抄(读后感的来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02-09
红楼梦读后感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 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现在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后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生动的描绘.
《红楼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卓越成就,不仅在国内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许多国家学者的重视和研究,有法国评论家称赞说:"曹雪芹具有普鲁斯特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整个社会的自上而下各阶层的能力.”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如果贾府不倒台,至少宝钗还有容身之地,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是不是这样呢?最终贾府沦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何等意义呢?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寂寞的独自生,独自死,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头记。有以甄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又一个国度——英国。她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杰出的、有天赋的,剧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亚。他用他毕生的经历发扬了本国的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戏剧。那时一个民族,他那时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表现着自己、充实着自己。正如莎士比亚与戏剧的微妙关系一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灵魂的一部分。与其说他是异步伟大的巨著,不如说它是中国通史。与其说那是写贵族的生活,不如说是当时时局的真实写照。从一点点的细节来讲,那种语言的魅力体现出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一丝一毫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特点,可以说那种语言的叙述找不出一斯破绽。而从中又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发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民生国计,无不与此相关联。这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柬书。

前面说都都是前八十回,而后四十回我认为恰恰相反。从中有许多的破绽,例如贾宝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经暗示到其是一悲剧人物,而到高鄂的笔下它又成了一个乐于学习又参加考试而考取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好学之人,这中间几乎没有什么衔接,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而且在最后又丢下已经怀孕的宝钗出家为僧。而且据说高鄂是因为一个上任的资助,取续写红楼的,我认为一个初衷就不那么纯洁的人,并且也没有理解到曹雪芹的写的《红楼梦》。是无法写好的。再说想象曹雪芹一样的来刻画人物是非常难的,不是容易达到的。我看到不如留下这四十回不写,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还是听美好的。

红楼梦读后感 范文二: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
。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

我不仅对《红楼梦》爱不释手,还百“吃”不厌。
我总认为《红楼梦》最伟大、最成功之处在于它是一种败落凄凉的美,不管是家族、爱情、仕途都在逐步走向没落。
红楼里,最引我注意莫过于林黛玉。黛玉是个生性娇弱的女子,没有宝钗的落落大方,没有李执的粗粗咧咧,正像宝玉所谓“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施胜三分。”也许,她因病而死是我早已预料到的后果。我没想到一个人从小到大受人关心疼爱的她死时,没在见到贾母、王夫人、宝玉,人转眼间变得可真快。死神的到来,使黛玉的悲剧终结,对于她来说是不幸的,但对于作为读者的我来看这很好,很好。因为她死去后,不会再为葬花悲哀,不会再为传情的手帕兴奋,也不会再为焚书而哭泣。有人说黛玉最后是被气死的,的确,她是含恨而终。可我反对,黛玉自幼多病,本身注定的后果,又怎能改变呢?我想,“含恨而终”只是黛玉无顾死去的最佳原因吧!
初读红楼,我与冰心奶奶的想法一样,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人厌烦。甚至给我的一种明了的感觉是:在纸上白话,浪费纸源,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那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苦。红楼最吸引我的是什么地方?人物?诗词?内容?我想应该是结局吧。我并不是嘲笑它的结局有多么悲观,我只是觉得让受苦的人升天,让可恨的人出家,让可恶的人惨败,结局不错,真的不错。当然,如果没有曹老先生的煞费苦心,绪者高鄂的构思,这也不会成为人们去评价,又被列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了。

读过《红楼梦》的人,没有一个不了解心狠手辣的人称“凤辣子”的王熙凤,。对于她的“辣”,有人是尝够了辣味的,读者也看得非常真切。

王熙凤的“辣”一出场就表现出来了。在林黛玉进贾府一场中,林黛玉来到贾府,见过众人,正在说话,忽听后院中有人大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黛玉心想,这时候人人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这人怎么这样放诞无礼?她不知道来者就是“冰山上的雌凤”荣国府管家的奶奶王熙凤。王熙凤的确与众不同。

她的姿色与打扮,彩绣辉煌,恍若仙子,并有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在贾母这位“老祖宗”面前,所有后辈,包括邢夫人、王夫人也只能恭恭敬敬,规规矩矩,而王熙凤竟敢如此喳呼放肆,而她一来到,老祖宗竟乐了起来,贾母立即就有了笑容, 好像给贾母带来新鲜和剌激,并和她开起玩笑来, 向黛玉介绍说:“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她‘凤辣子’就是了。”“凤辣子”由贾母叫出,从此出名。王熙凤的“泼辣”一开始就表现得极为明显。

接着,王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仔细打谅后,仍送到贾母身边坐下,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这些话表面上是赞扬林黛玉的风姿,实际上是阿谀贾母,说着她还用手帕拭泪。因为她知道贾母极疼爱她的外孙女,一见面一定会伤心落泪的,所以立即假哭。没想到她来迟了,贾母已经哭过了,所以贾母说:“我才好了 你倒来招我。”王熙凤听到贾母的责备,立即见风使舵,瞬即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说着还假惺惺地做出动作。接着又拉着黛玉的手,问长问短:“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并连忙吩附下人赶早打扫房间,让他们去歇歇。这一方面通过待客热情的表白,在众人面前来炫耀自已;另一方面又是为了在贾母面前表现出她对这个外孙女的关怀备至,赢得贾母的欢心。

王熙凤对贾母是这样,对别人却不同。当王夫人问她“月钱放过了不曾?”她乘机“辣”了王夫人一把,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半日,也没有见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太太记错了”,这不但反映出对人的不同态度,而且表现出处处争强好胜,到处辣人。当王夫人对她的回答不满,并以长辈的身份叮嘱她拿两匹来给黛玉裁衣裳时,王熙凤又随机应变,巧舌如簧说自已“先料着了”,已预备下了,最后她还真怕辣了王夫人,又调转话头说:“等太太过了目好送去。”这样她既做了人情,又给了王夫人挽回了面子,更显得王熙凤的“辣”得刁钻古怪。在贾府由于得到贾母的宠信以及她的地位和身份,王熙凤不容忍任何人对她有一点不恭,也就是说,谁要敢碰她她就“辣”谁,包括她的叔伯、妯娌、甚至丈夫。为此她曾在生日里因“泼醋”大哭大闹,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寻死觅活, 大闹荣国府, 弄得整个府内鸡犬不宁。此间她这种泼辣劲表现得淋漓尽致,更为突出。

当同族中的小叔子贾瑞要调戏王熙凤时,王熙凤不但不推托,反而显得温情脉脉,勾引他上当。当贾瑞道:“嫂子天天也闷得很。”凤姐道:“正是呢,只盼个人来说话解解闷儿。”说着说着贾瑞就要动手,风姐又悄悄的道:“大天白日,人来人往,你就在这里也不方便。你且去,等着晚上起了更你来,悄悄的在西穿堂儿等我。”这样预约贾瑞如得珍宝,如时而至,结果腊月天被过门风灌了一夜,侵肌裂骨,不曾冻死。过了两天,他又来找王熙凤,凤姐故意抱怨他失信,又约他道:“今日晚上,你别在那里了,你在我这房后小过道子里那间空屋里等我……”色迷心窍的贾瑞又急冲冲来到,结果被王熙凤派来的贾蔷抓住,并说他故意调戏王熙凤,

王熙凤已告到太太跟前去了,吓得贾瑞魂不附体,贾蔷乘机逼他写了欠五十两银子的契约,最后还挨了一桶屎粪,满身臭气,冻得打颤跑回家。贾瑞回去后惊怖异常, 神魂颠倒,想思成疾, 终于命归西天。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王熙凤为了报复贾瑞对她的不恭,为了让贾瑞知道她手段的厉害而刻意“毒设相思局”的。在王熙凤看来,贾瑞这只“癞蛤蟆”竟想吃我王熙凤这块“天鹅肉”,贵为“龙王”都“来请”的王家王熙凤心狠手辣,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我们说王熙凤不仅具有封建贵族阶级的专制、自私、残忍的“旧恶”,而且还具有资产阶级的虚伪、冷酷、贪婪的“新恶”。她在“弄权铁槛寺”中“辣”死了张金这对未婚夫妻,是为了得到三千两酬谢银子;在“弄小巧用借剑杀人”中害死尤二姐是为了保往自己琏二奶奶的位置,更显她为人的毒辣、残忍和狡黠。

当王熙凤通过一系列的手段,了解到丈夫贾琏在外面包了“二奶”尤二姐后,气急败坏,眼睛直瞪瞪的歪着忱头出神,但她忽然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她知道自己不生育,又生得没尤二姐俊俏,硬要反对,不但不能成功,还会毁了大计。于是她以“丈夫娶二房以备生育乃举家大礼”为由,责怪丈夫不对自已说;又以“奴不是那等嫉妒之妇”为由,冠冕堂皇把尤二姐赚到家中,使她成了瓮中之鳖。她还要说与尤二姐“彼此合心谏劝二爷”。她这出人意外的举动,深得贾府上下每个人的赞许连贾赦也十分欢喜,并将房中一个十七岁的丫鬟秋桐赏给贾琏为妾。这时王熙凤却一刺未除,心中又添一刺,她很是懊恼,但又不得不忍气吞声。根据这些新情况,王熙凤一面在外采用唆使尤二姐已退婚未婚夫张华反供告状,闹得贾府乱哄哄;一面在家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推托有病,让两个新宠秋桐与尤二姐争风吃醋,“坐山观虎斗”。她的策略是先杀尤二姐,再杀秋桐,所以他在秋桐面前挑唆说:“她(指尤二姐)现是二奶奶,你爷心坎儿上的人,我还让她三分,你去硬碰她,岂不是自寻其死?”秋桐原与贾琏有旧, 过来后如一堆干柴烈火,与贾琏如胶似膝。她凭借着这些,天天破口大骂尤二姐,气得尤二姐整天茶饭不思,当时怀着身孕在房中孤寂伤心地哭泣,但又不敢告诉贾琏。尤二姐原是花 雪之人,经不走如此磨折,渐次黄瘦,得病成疾,不久吞金自杀,王熙凤在这期间,好话说尽,坏事做绝。与此同时,她又派人杀掉了张华,杀人灭口,绝了后患, 最后她终于彻底除掉了与自已争宠的尤二姐。这种事只有这不顾“天理人情”,又不信“阴司报应”的“凤辣子”干得出来。

我们说《红楼梦》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正是通过这些实实在在典型鲜活的人物、事件、风俗、人情的描写与刻画,反映出末落的封建社会的真实面貌和腐朽本质。在这众多的艺术形象里,作者大胆而又巧妙地刻画了他们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败以及心灵与道德的堕落。其中对王熙凤毒辣、邪淫、性巧、狡黠的“辣”的揭露与追踪,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的荒淫糜烂和残忍无情,看到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的结局。“千金”,怎么允许一个破落户教书匠子孙的亵渎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