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为什么会被贬到海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9

苏轼的慧眼识人与返璞归真,成就了苏轼不羁的一生。



苏轼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然而这位20岁就中进士的“东坡居士”,因与执政者政见不合,屡受排挤,多次被贬。


虽然仕途上屡屡碰壁,但他的心性豁达淡然,在每一个被贬之地都能寻到乐趣,怡然自得的精神值得我们所学习。

苏轼的词开豪放派的先声,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能画竹,也喜作枯木怪石,擅长书法,可谓博学多才的秒人。妙为才情,趣从心境,无论人生经历多少的不如意,苏轼都能泰然处之,才趣横生。


坎坷的对冲仕途


苏轼曾经和谢景温交好,谢景温博学多闻,颇具辩才,与范仲淹、欧阳修关系融洽。苏轼和他的关系刚开始也不错,后来因一件看似非常平常的小事,改变了苏轼对谢景温的看法。事件缘由有一次两人在郊外行走,一只受伤的小鸟从树上掉下来,谢景温抬腿一脚,就把这只已经受伤的小鸟踢到了一旁。面对谢景温这样的做法,苏轼感到心凉,这种轻贱生命、损人利己之徒,岂能深交。

后来证明苏轼的想法是对的,由于苏轼当时反对王安石的新法,王安石对苏轼极为不满,谢景温的妹妹是王安石的弟媳,王安石对谢景温有提拔之恩,后来谢景温与王安石合谋加害苏轼,企图将苏轼治罪,让其丢官罢职,但最终在皇上那里因查无实据而不了了之。


苏轼曾经和同年中进士的章惇过从甚密,无话不谈,有一次两人在山中游玩,游到仙游潭,碰到一处特殊地形。前面是悬崖峭壁,只有一根独木桥相通,独木桥下是万丈深渊。章惇知道苏轼书法好,提出让苏轼过桥,在绝壁上留下“墨宝”,苏轼不敢。

章惇神色平静地轻松走过,用绳子系在树上,以玩杂技般的高难度手法在陡峭的石壁上写了“苏轼、章某来比”几个字,苏轼不由抚着他的背长叹:“能自拼命者能杀人也!”苏轼认为,一个人如果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也不会珍惜别人的生命。


事实证明,后因政见不合,为铲除异己,章惇对苏轼大下毒手,他将苏轼贬到贫困偏远的惠州。苏轼到了惠州之后以苦为乐,写诗曰:“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诗传到京城,章惇却睡不着觉了:将你贬得这么远,你还能睡得这么香!他嫌苏轼在逆境中也能这么逍遥,就再次贬他到更偏远的儋州(今属海南)。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减一等的事,由此可见章惇之狠。《宋史》将章惇列入《奸臣传》,说他“穷凶极恶”,可见品行为人所不齿。


苏轼这一生交友甚广,据有心人统计,可以查证的交往对象达以前三百多人,与人打交道,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累、最复杂的事,苏轼以细节识人,不失是一条捷径。其识人的准确度之高,让人佩服,这也和他的言正身端是分不开的。


被贬的悠哉生活


古往今来,赤子童心,天性浪漫,在生命中永葆一份天真品质的文人不多,苏轼就是其中一位。


苏轼有着孩童的顽皮,洒脱豁达中透着天真可爱的至纯。苏轼初贬黄州时,与朋友出去游玩,有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就是“挟弹击江水”。你能想到一个年过四十五岁,华发早生的中年人,在仕途屡受挫折的境遇下能玩这种充满童趣的游戏,的确是童心未泯的至情至性啊。


天真总是和无邪相连,所以苏轼不相信世界上有坏人,只有是否值得交往之人。所以,对于陷害过他的政敌,他不记恨,更不会打击和报复。


天真更是一种探索精神,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是永葆天真的源头。是一种对超越世俗的美好向往,是一份赤子的坦诚之心,坦然恬淡,心清眼明。

相似回答